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主要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服务、住房与家庭、义务教育、医疗健康照顾服务共六个亚体系组成.社会福利服务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最重要、最基础和最关键的部分.国家福利性质、公民法定权利、以长期照顾依赖和弱势群体为主,去商品化服务、国家福利财政,以专业社会工作者为主要服务人员等制度特征明显.因政治本质属性,儿童与家庭福利服务处于国家福利服务体系基础和最高层次.福利服务国家性主要体现为社会福利财政制度,"去商品化"服务状况最能反映国家福利责任承担状况.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一体化背景下,社会福利立法、以公民权利保护为基础福利服务和社会福利法治社会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最重要的是,现代、"中性"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最基本制度和本质要求,又是现代、开放、多元、民主、高风险社会最佳的社会安全阀和社会稳定器;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佳的制度体现.  相似文献   

2.
一、从国际经验看社会福利体系发展的趋势 纵观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所经历的社会福利体系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到,当经济发展的水平超越了人均国民产值6000美元的阶段之后,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投入将会逐渐加大,并开始构建起各自的福利国家体系.在英国,其人均GDP在上世纪40年代已达到6000美元之上(以国际元即G-KD美元作为衡量单位),而正是在这个时候,贝弗里奇提出了"福利国家"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李静 《江西社会科学》2005,(12):170-173
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经历了从国家福利到社会福利的演进过程。但福利制度着眼于国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概念逐步被生活质量概念所取代。当今西方国家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趋向于既包括客观生活指标又包括主观生活指标。我国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到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是在生活质量认识上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4.
徐恒秋 《学术界》2007,(4):286-291
瑞典社会福利政策模式集中体现在最低养老金与标准养老金的净替代率、福利体制与劳动力市场政策之间的关系、按功能划分的中央政府支出等方面.瑞典社会福利政策模式植根于社会民主主义之中,蕴含着"全民福利"的理念.对其进行分析和反思,对构建我国社会福利政策模式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儿童福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是社会福利的重要体现;它既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福利在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中的体现.它除了具有社会福利的一般特点外,还具备特定的含义和不同的类型.它既是一种社会机制,又是一种社会理念,同时还是一种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6.
浙江农村的福利总体还是一种制度补缺型福利,随着浙江经济发展,部分农村地区向普惠型福利发展,供、养、助福利体系基本形成,在社会救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福利服务等方面,政策引导、开展广泛,结合实际、动态调整,基本形成政府、社区、农民共同参与,推动浙江农村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发展、工业化、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过程中,韩国的社会福利又是如何发展的呢?在过去的60年里,伴随着韩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发展过程,社会福利也一同得到发展了吗?本文将韩国国家发展过程分为了三个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亚各国通过“快速现代化”走上了经济高速增长之路,所伴生的“生活危机”影响人们“好好过日子”。为此,日本福利政策学界提出“生活福利”框架,其核心内容是“生活结构”,分为纵向的“生命过程”(生存、生计、生命健康)和横向的“生活结构”(劳动、家庭、消费)。“生活福利”围绕生活主体的生活结构所需的各类需求,形成助力民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该体系具有整体主义、主体自反性、地域社区性等特点。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的“生活性社会福利”制度也开始勃兴,但尚存在系统性和主体性不明晰等缺憾。“生活福利”理念对建构中国特色“美好生活”型社会福利体系的启示在于,激活生活相关的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突出中国式社会福利的“家庭性”和“生活智慧”的主体性;立足社区福利服务,加强社区福利制度的体系性;建立多元共治的央地互补型福利体系,建构“福利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10.
学界主要聚焦于如何发展社会福利的研究,对于为何发展社会福利则讨论不足,从学理上廓清社会福利发展的动因与机理尤为重要。西方社会福利发展包括趋同论、扩散论、意识形态论、文化论与个体精英论等多元解释,这些理论难以完全解释中国现实。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主驱力:一是马克思主义激发了中国人民建设福利社会的想象力与行动力;二是群众路线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文化形塑着民众的公共性,唤醒了人民的社会权利和福利意识;三是对社会问题的探索和干预促进了社会福利的制度化建设;四是社会治理技术化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福利的系统性与专业性。这些对于构建中国社会福利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结构、社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着高等教育发展进入转型期,高等学校发展模式,由注重外延式发展转到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由飘忽不定、模糊发展转变为“规划”发展。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应着力解决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力这三个影响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把着力点放在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激发机制;创造有利于教师创新的软环境;科学设定发展目标;认真设计行动策略;切实将规划落实在行动中上。  相似文献   

12.
笔者回顾了"十一五"时期浙江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总量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布局趋于完善、服务业企业加快培育、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分析了"十二五"期间国际国内经济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浙江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并对"十二五"浙江服务业发展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十二五期间中国必须关注的三大人口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翼 《河北学刊》2010,30(1):8-15
中国人口金字塔底部在加速收缩,19岁以下年龄段人口性别比失衡,婚龄期女性短缺现象将在十二五时期逐步显现.中国的人口收缩--尤其是城市户籍人口收缩,进一步吸引了人口的乡城流动.这种流动近期的表现特征是:初中及以下年龄段流动人口开始减少,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流动人口开始增加,大学生也加入到流动人口的大军.在流向上,人力资本较高者继续集聚到东部沿海,人力资本较低或年龄较大者则趋向于回流或在户籍地就近转移.在性别上,男女两性趋于均衡.中国人口流动加剧了人口集聚的步伐.大城市、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密度将在十二五时期继续增加.流动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会加速偏远地区村庄的空壳化乃至消亡过程.  相似文献   

14.
纵观60年来每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大多都有一个战略重点,那么面对新时期的"十二五"规划,它的战略重点应该是什么?我们认为这中间应该有一个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城市"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理由是:其一,"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城市化;其二,扩大内需使我国从投资出口主导型转变为内需主导型国家,要靠城市化;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靠城市化;其四,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建设新城市,加快城市化步伐.因此这也是我们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城市列入"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重点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5.
安徽“十二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一五"期间,安徽总体经济实力增强,区域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特征,但仍存在中心城市规模较小、地区发展差距加大、结构性问题突出等问题.在未来5年规划中,安徽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线,依托核心城市和重点区域,密切产业联系,合理空间分工布局,加强商务环境建设、合作环境建设、政策环境建设和区域问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开创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上海十一五期间促进就业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仍有较多的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予以解决.上海十二五期间促进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上海自身经济社会发展也对中高端劳动力投入与促进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在不断加大中高端劳动力投入的基础上,要求更加有效发挥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重大作用,持续改进提升政府促进就业的方式与效率,努力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发挥政府、劳动力市场、劳动者与企业的合力共同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和国际、国内环境下,"十二五"期间的创新发展战略应如何定位,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对我国创新战略的选择争论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提出了"集优创新"的新思路和过程模式。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基地,"十二五"期间的广东,可本着这一创新理念,在思想上、战略上、文化上、科技上、产业上、能源发展上、生活品质上不断集聚优势、创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跨越。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是河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阶段.而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是河北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本文在回顾“十一五”河北经济发展及矿产资源保障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十二五”河北经济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态势,并从供、需、管三个方面归纳出保障矿产资源平稳供应的八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海省推进"四个发展"、实现新青海建设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青海实际,明确了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提出了"十二五"时期青海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时期我国的发展道路拥有一系列重要特征,充分理解和把握这些特征有助于学习贯彻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做好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十一五”时期的各项发展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