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较优势、规模经济与城市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登峰 《求是学刊》2004,31(1):68-73
国内外学者在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中,往往侧重城市竞争力的测算和排名,缺乏对城市竞争力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度的理论分析,本文主要借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来分析城市竞争力形成的原因。文章指出,外部规模经济是形成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产业集群是外部规模经济的表现形式,并用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新增长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对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竞争优势的原因展开理论分析。最后,文章以深圳为例进一步说明在开放和创新基础上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是产生强大城市竞争力的根本原因,培植关键产业的城市集群是提升城市未来竞争力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福利角度探究最优城市规模问题,通过对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函数的重新界定,并根据均衡理论构建最优规模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国地级市2012-2015年统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市最优规模并非唯一、恒定的数值,而是受城市禀赋和时空差异共同影响的动态过程。在当前社会福利水平下,大城市与中小型城市的实际规模大多低于其最优水平,城市具有进一步扩展的空间;而超特大城市则大多面临人口规模超载问题,随着人口规模增加,其社会净效益呈边际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3.
苏蔚 《创新》2013,(6):33-37
长三角地区城市自发进行低碳生态的定位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矛盾的重要举措,是探索中国特色低碳绿色发展经验的有效途径。对长三角地区代表性城市宁波、杭州、南京、上海的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进行横向比较,分析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现状与不足,有助于重新审视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明政府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城市规划和技术发展等因素在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人口规模预测的主要功能,是反映该区域经济、社会、人口发展的基本走势,包括未来集聚的程度、增长速度、主要结构变动的情况。本文首先对该区域现有的人口数据进行了必要的校核;其次,对京津冀区域总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特点进行分析,阐述未来影响区域总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变化趋势;最后,采用多模型预测,给出了区域及各城市总人口规模的预测值。  相似文献   

5.
以京津冀城市群人口的空间分布优化为研究目标,计算了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的最优人口规模,并与实际人口规模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首位城市北京市的最优人口低于实际人口规模,但属于轻微集聚过度,可疏解的人口有限;第二核心城市的天津市最优人口高于实际人口规模,但属于轻度集聚不足,可进一步吸引人口;石家庄、唐山、保定与秦皇岛市的人口属于重度集聚不足,需加强人口的空间集聚;其余城市邯郸、张家口、邢台、沧州、廊坊、衡水和承德市的人口为极度集聚不足,需大力吸引人口。总体看来,京津冀城市群目前人口规模分布整体处于集聚不足状态,今后应以加强各中小城市的人口集聚为政策主要着力方向。  相似文献   

6.
钟鸣长 《创新》2009,3(11):39-43
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受到中央和地方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内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功能。运用动态脉冲函数模型与时间序列收敛模型分别测算上海与北京的经济辐射能力,研究表明:上海的经济辐射能力远大于北京,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城市规模、经济腹地实力、产业结构关联程度、区域一体化程度,等等。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乃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7.
城市人口规模与容量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也快速向城镇聚集。但是,一个城市的人口容量受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制约。北京是国际大都市,其适度人口规模的理论研究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研究人员,根据城市发展规律,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基点,提出了水资源是制约北京人口容量的最短边因素的观点,并依此构造出了北京适度人口规模的实证模型。我刊本期编发的一组文章是此课题的逐层分析成果,我们希望这个问题能够引起学术界及社会各方面的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城市转型的思路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的城市发展中存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垃圾围城、房价暴涨等问题;片面追求经济量的增长而忽视质的提升。我国城市发展正面临着全面转型,转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城市转型有六种思路:三个北京、后世博上海、创意城市、总部经济、浐灞范式和资源型城市。在城市转型过程中要注意复古与创新、转型与遗留、城市化与人口膨胀的三个关系。城市转型实施路径有:城镇化;分流需求;健康城市;调整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相似文献   

9.
商务成本变动与"长三角"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三角”经济发展与“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商务成本的增长是同步的。伴随着商务成本增长,“长三角”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的特征和规律性对“长三角”未来经济的发展具有启迪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从产业布局、经济发展、投资、企业收益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商务成本对长三角中长期经济的影响,总结了商务成本变动与“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关系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的城市化进程中,有75%的经济产出来自于城市,2009年中国城市的GDP占比已经超过7成水平,城市化率已达到46.6%。城市在推进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使亿万人口摆脱贫困,然而,如此可观的城市化率及规模必然会伴随着空前的自然资源的消费和损耗。鉴于我国目前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交通拥堵状况恶化、资源承载压力加大的城市发展特点,在生态经济城市理念以及国外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指导下,应构建发展的生态工业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变革公共治理模式来实现我国生态经济城市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1.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和大城市中心人口疏解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利用北京市2005-2013年16个区县的相关面板数据,建立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进行了实地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北京市近年来居民生活水平、就业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人口密度产生了较大的正向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房地产建设和医疗资源的增长则对人口扩散起到一定的作用.根据模型中16个区县的截距项分析各区县的人口承载潜力,提出了相应的人口疏解建议.  相似文献   

12.
构建一个纳入住房价格、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率三个关键变量的集成统一分析框架,通过构建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型空间交互理论模型,理论分析和初步观察主要影响效应,采用2000—2017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算城市经济效率,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法(DID)开展地级市层面实证检验,进而在城市群层面开展空间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1)房价高企显著阻碍了城市经济效率的提升,加剧了资本错配程度,而城市规模扩张能够提升城市经济效率。(2)住房价格与城市规模扩张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3)住房限购政策虽未改变房价高企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方向,但它显著缓解了其对城市经济效率优化的抑制程度。(4)各地区城市经济效率空间差异较大,需因地制宜提出治理方案,其中中小型城市群应聚焦提升人口承载力,而具有明显发展优势的发达城市群则更应注重提升区域环境状况与交通通达度,降低户籍制度对人口迁移的推力效应。(5)地方政府应重视区域整体效应,合理进行功能定位和规划,实现城市经济效率优化和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人口与雾霾:相互作用机制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冬以来,中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城市都经受着雾霾天气的围困,而且呈现着天数增多、持续时间长、常态化、污染不断加重的特点。本文在对中国城市人口和近年来雾霾天气发生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雾霾的产生机理以及城市人口与雾霾相互作用关系的机制进行系统分析,认为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污染性气体排放,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城市人口与雾霾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城市人口的增长会导致雾霾现象的加剧,而雾霾反过来会影响城市人口的规模、空间分布等。  相似文献   

14.
杨丽 《社会》2003,(11):28-30
上海近郊是中心城市向外延伸拓展的重要都市层,是上海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级,上海已经越过了依靠中心城市发展拉动,而步入依靠都市层,即城乡一体化拉动的阶段,从而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目标。多年来,政府加强人口宏观调控,推进城市人口合理再分布,引导中心城区人  相似文献   

15.
相关研究认为,地区内部居民的平均信任水平与地区的经济结构特征密切相关.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个体数据显示,城市间居民的平均社会信任度存在明显差异.OLS回归发现,城市的经济规模与居民平均信任度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为了克服OLS模型的内生性,使用各城市与省会、北京及上海间公路的通行距离作为城市经济规模的工具变量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负相关关系仍然存在.产生相关性的经济机制在于经济规模较大的城市中通常聚集了具有不同历史或文化背景的群体,而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信任博弈会增加群体间产生误解的概率,并进而降低了相互间的信任程度.为提高社会信任水平,政策制定者应以降低群体间发生误解的概率为主要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未来人类面对低能世界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我国也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国内外低碳城市的实践经验分析,揭示了我国低碳经济约束下的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针对我国快速城市化、能源结构不合理等现实问题,为建设符合人类发展理想的及适应未来低能世界的新型城市提供理论支持。为了实现我国城市的低碳经济,要优化现有能源结构,加快对新型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降低第一产业比重,增加第二、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步取消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建立新型清洁的交通体系,倡导电动车、太阳能汽车等交通方式;设计生态的、低碳的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建筑;建立各功能区配套合理的城市景观结构,保障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人口流在城市中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梳理16个城市历次城市总体规划对其未来人口规模的预测,发现近80%的样本低估了未来人口规模。因此通过构架劳动力转移模型,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2000-2017年间中国31个省市城镇化的经济动因,发现:第二、三产业比重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城乡收入差越大、房地产占GDP比重越高、人口增长速度越高的地区,城镇化率也越高,而资本形成占GDP比重越高的地区城镇化率越低,GDP增速对城镇化率没有显著影响。基于驱动城镇化的计量结果,认为有三方面原因导致预测人口规模失败:一是政府忽略了人口转移的经济规律,二是由于制度原因政府偏好小城镇并刻意压低人口规模,三是苏联模式后遗症的影响。因此,在未来城市发展进程中,应结合人口转移的经济规律进行城市规模预测,继续强化市场机制建设,充分信任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减少制度性障碍,积极调整公共资源的供给缺口,认真落实社会法治,做好公平市场竞争机制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18.
刘杰 《探求》2012,(Z1)
中国动漫游戏产业是2004年开始起步的,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快速发展起来,北京、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一些城市的动漫游戏产业已初规模,形成了较为完成的产业链.研究和总结这些城市、地区发展动漫游戏产业的做法经验,对广州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汪彬 《学习与探索》2023,(4):108-118+186
“经济韧性”是指在遭遇外部突发事件冲击后,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回到正常轨道的恢复力和反弹能力,其体现了抵御外部风险挑战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城市经济韧性”是衡量城市遭受外部冲击的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综合反映了城市治理水平和能力。本文建构了城市经济韧性“量化评估—机理解构—对策建议”逻辑分析框架,创新性地构建了规模韧性、开放韧性、创新韧性、制度韧性和结构韧性五大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评估了全国285座城市经济韧性,并划分为中低韧性、中等韧性、中高韧性、高韧性四个等级。进一步解构韧性影响内在机理发现,结构韧性对城市经济韧性影响最大,规模韧性、创新韧性、开放韧性和制度韧性依次递减;规模韧性、开放韧性和结构韧性存在正向溢出效应,创新韧性存在负向溢出效应,制度韧性溢出效应不显著;全国城市经济韧性整体水平有明显提升,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在量化评估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基础上,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为要求,提出了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增强城市经济韧性,提高抗外部冲击风险应对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艺术与城市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代表着城市文明的最高本质,是比“城市的善”更高一层的东西。在城市文明的更高发展目标与阶段上,可以发现作为美的直接表现形式的艺术与城市文明的本质联系。艺术是文明的象征,历史上每一个辉煌的文明,都创造出了属于自身的伟大艺术。艺术可以使我们摆脱与世界的实用的功利性关系,实用性是不自由的,功利性是不愉快的。在文明时代中,正是由于各种物质性力量的片面发展,使人类的理性需要彻底抑制了感性的需要,这是文明人生活格外沉重、不自由、不愉快的根源。要想改变或减轻文明的异化,首先需要改变轻视艺术的实用主义态度,承认艺术与审美价值,与人类创造的其他文化形式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艺术与城市文明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艺术是区别城市与乡村的一个重要尺度,对审美与艺术的态度折射出大都市与普通城市在文明模式上的差别,作为城市文明更高发展成果的当代都市文明对艺术本身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艺术之城”是一种以美学为理论基础、以艺术活动为实践中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理念的城市文明建设与发展框架,对于当代城市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现实运作机制,充分发挥“艺术之城”建设对上海、“艺术之都”建设对长三角都市群综合竞争力的引导与带动作用,使上海与长三角都市群摆脱其“经济发达,文化简单”的初级文明形态,并对中国城市的全面发展起到某种重要的示范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