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 1885~1972)现代派著名美国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他在诗歌翻译创作上成绩斐然,他所改编的李白的作品《神州集》成为了世界文学经典。但我们仍不难发现:原诗和译文之间在内涵、寓意等方面存有偏颇失实之处。本文试图从分析李白《古风》第18首入手,运用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和霍夫斯诺德两种价值框架探求庞德误译产生的根源,阐释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是产生诗歌文化误解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3.
单恋中的维特,他的爱情早已到来;情偶已离她而去的邱妙津,她的爱情其实并未远去。恋人便是如此执拗、无法旁顾地将全身心奉献给情偶的人。全身心指的不仅仅是程度,还包括恋人心中对人生的美好想象。因此情偶不单单是依恋的对象,还绑缚着恋人所有美好想象的重负。在《蒙马特遗书》中,邱妙津在叙述的同时,亦在两个时态间摇摆,以致在美好的与已败坏的情偶形象间挣扎。在宽恕的主题下,误将客观性视为真诚,并有意地隐藏已败坏的情偶形象,反而陷入在自责当中,埋下死亡的因子。文章从邱妙津的恋人形象解析《蒙马特遗书》中导致死亡的必然因素。  相似文献   

4.
<苦菜花>和<丰乳肥臀>都以胶东半岛的抗战作为写作题材,但由于写作时代的差异,他们在写作手法、取材角度、主观感情的投入等方面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使同一段历史生活,同一历史时期的女性,在不同时代作家的笔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究其原因,我们只能归结为时代精神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5.
电影《面纱》是根据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同名长篇小说“ThePaintedVeil”改编拍摄。本文试图从跨文化的角度讨论电影《面纱》对中国形象的美化与丑化,反映出西方注视者打量中国的不同目光。  相似文献   

6.
美国学者詹姆斯·R·汤森和布兰特利·沃马克所著《中国政治》一书,其深刻的洞见和耐人寻味的解读视角,带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是能够促使人们从新的角度考虑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的魅力来自它们丰富的阐释可能,例如<祝福>.借助格雷马斯方阵,我们从<祝福>里读出了人"生"而被"排斥"的存在主义主题,读出了人生的绝望,读出了鲁迅对"启蒙者"的悲观.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传统文化内部存在着一种张力,即作为显性的儒家文化的开放与作为隐性的道家文化的自我专注之间的张力。二者的积极互动构成传统文化的活力源泉。而后者是与庄子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作为我国文化宝库的珍贵资源,庄子哲学在与现代文明的相遇中依然彰显着它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余华的《现实一种》对暴力和仇杀的镜头式描写使人震惊,引起了人们对于暴力和人性恶的讨论。非常态的生存环境对这一悲剧的产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应从人对于确定自我存在的外部寻求这一视角来解读该篇小说,分析焦虑状态下人的生存悲剧。  相似文献   

10.
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女性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她们一改以往传统农村女性的软弱形象,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她们具有开放的思想,敢于与一些封建传统思想作斗争,这与剧中的男性相比更具思想的先进性。她们大胆、热情、自强、独立,身上体现了独特的女性主义表达,而这些独特的女性主义表达必将影响着我国女性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崇尚儒教的朝鲜朝,其日常伦理意识也同样作用于男性,特别是两班士大夫们,他们往往将对女色的渴望隐藏于内心,以示自己儒士之风范。朝鲜后期的汉文小说中出现了泼辣狡诘、率性大胆的女性形象——如幼妓玉香兰(《钟玉传》)、妓女乌有兰(《乌有兰传》)。她们极尽所能,施展性魅力,撕破了伪道学的不近女色的假面具,将这些士大夫的真面目公布于众。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了德国1848年革命的基本问题,复杂的资产阶级形象在其中得到深刻揭露。资产阶级矛盾的阶级品质、双面的阶级性格、逐利的阶级本质和狭隘的阶级眼光使其在历史地位上具有进步性和局限性,在革命意愿上具有斗争性和妥协性,在革命立场上具有投机性和孤立性,在革命策略上具有被动性和盲目性,也就不可能带领人民获得解放。对资产阶级形象的把握可以深化对当下意识形态领域诸多问题的认识,要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立场,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的《泰阿泰德》中有两段为人熟知却常被忽视的离题话,姑且可称作“助产术”和“离题漫谈”。本研究就着眼于这两段隐匿于柏拉图知识论名篇的文字,并对其中所描述的两种典型的哲人形象展开分析,力图诠释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差异;同时,这两种哲人形象作为两种范式,其背后存在着对于哲人的两种理解,而这不同的理解当中,更是潜藏着对于哲学史的现实关切,即为我们考察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以及柏拉图本人作为一个哲人所呈现出的形象提供了一个维度。通过对于文本的解读,也尝试为《泰阿泰德》中的这两个段落提供一种解读,从而见微知著地使柏拉图用这部对话所要呈现的问题之整体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14.
无法超越的俄狄浦斯情结构成了内德·凯利心理活动的主线,并由此展示了作者彼得.凯里在表现人性上的深度。小说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主要体现在内德.凯利与母亲、父亲、母亲的情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在推动主要情节上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精神分析的俄狄浦斯情结,应当说是一个对文学批评影响极为深远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波德莱尔处于浪漫主义退潮期,必须开拓新的诗歌领域。其名播遐迩的诗集《恶之花》用梦魇般的笔调描写荒诞社会造成的忧郁、变态人性和绝望的沉沦,使诗集呈现出对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颠覆,而情诗的一些主题尤其显示出诗人对主流文学歌咏的圣母型女性形象的反叛,从而对古典诗的理想化的审美准则进行消解,并重构了新的价值体系和美学观念,即"恶之美"。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是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于1832年创办的英文期刊,是当时西方中国观的重要来源.鸦片战争前,<中国丛报>刊登了大量论及中国法律的文章,但多是批评中国法律,如法令驳杂、法律在实际中很难执行、司法腐败、上诉困难、对外国人极端歧视等.<中国丛报>建构了中国法律野蛮、落后的形象.其中缘由值得探究,其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苍狼》是日本现代小说家井上靖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小说。有评论家认为这部“规模宏大的历史小说”是“井上靖文学的转折点”。这部小说发表后,在日本文学批评领域引发了一场关于历史小说创作手法的“狼原理”论争。“狼原理”是井上靖根据蒙古民族古老传说作为创作的题材和素材,通过艺术想像在《苍狼》中虚构出的成吉思汗尚武、黩武、不断发动战争的精神机制和心理根源。对“狼原理”这一小说创作主题追本溯源、抽丝剥茧,从不同的视阈和角度阐释、论析,以见识井上靖书写《苍狼》这部蒙古草原英雄史诗的独异视角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虚构的另一种意义——重新解读冯内古特的《猫的摇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小说《猫的摇篮》为契入点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 ,结合后现代小说理论 ,深入探讨了美国当代作家冯内古特对于虚构的独特理解。文章首先指出 ,作家通过考察虚构相当于真实的意义 ,有效解构了谎言和真实两元对立 ;在此基础上 ,揭示作家所倡导的理想的虚构模式 ,即一种具有自省意识虚构 ,它融合人类与生俱来的游戏精神 ,在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游戏里 ,确立生活的含义 ,界定个人创造者的身份  相似文献   

19.
小说《人面桃花》为我们展示的是一段非英雄化的历史。作者格非书写的英雄人物,不具有主流意识形态叙述下英雄人物的崇高性、神圣性,呈现出了非英雄化的色彩。具体说来,他通过两种方法来把英雄人物非英雄化。第一,通过他人眼光来看英雄。第二,对英雄人物自身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日本文坛流行关于中国的游记作品,横光利一却用小说形式想象中国,他在小说《上海》中塑造了他所代表的日本人对上海的想象。在他的作品中,上海形象体现为脏乱与混杂、底层的民众、革命与革命者等。上海这些形象的形成与横光利一这位观察者的身份、观察角度、观察心态等密切相关。作为他者的上海,实际上折射出了日本在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