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八九十年代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产生分化,这 与社 会变革有关。知识分子失去往日崇高,从文本中相继隐退,放弃了对社会的关怀。一部分知 识分子仍坚守阵地,承担着启蒙者、张扬者的责任,而另一部分知识分子不再坚守人文至上 、精神至上的立场,自我放逐了。  相似文献   

2.
潘海鸥 《兰州学刊》2009,(10):183-187
新写实作家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知识分子形象:遭遇启蒙尴尬与困境的知识分子形象;受庸俗价值观影响逐渐庸俗化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人文理念与庸俗价值观激烈冲突的文化环境中还在苦苦挣扎与坚守的知识分子形象。新写实作家通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实现了对自身生存处境与精神状态的观照,在这些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中,既有着作家对自身启蒙理想已经难以维系的尴尬处境的解嘲,也有着对自身放弃人文情怀而日趋世俗化的选择的辩解。新写实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折射出社会转型期中国部分人文知识分子的价值困境与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3.
“文人无行”是一个持续古今的文学主题,到了20世纪则愈加明显。审视五四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几乎少有正面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而大多是不光彩的形象,是被讽刺、被挖苦、被调侃的对象。考察这些知识分子形象,40年代和90年代是两个重要的时段,具有对应性的特征。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与生活中的知识分子出现了明显的“错位”,与作家自我形象也显出了极大的反差,个中原因,值得探寻。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7,(9):91-97
知识分子的形象塑造,亦即知识分子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与自我想象。然而作者不仅与其笔下人物息息相通,犹与其置身的社会历史休戚相关,撕掳不开。故此,十七年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并不是任其心造的幻影,其三类知识分子形象,都不可避免地烙有彼一时代的"革命"胎记。  相似文献   

5.
朱振林 《理论界》2005,(4):190-191
知识分子可以从政治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加以界定,而人文化的价值目标仍然应当成为知识分子的价值选择取向。由于社会经济变革和知识分子的自身原因,使知识分子处于分裂状态。因此,知识分子的重要使命就是使自身和社会实现知识分子化,以普遍的知识分子化的形式重建知识分子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王金双 《齐鲁学刊》2014,(2):147-151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人物众多,但总体上刻画并不成功,真正具有知识分子精神的形象很少。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建国后"一体化"的政治语境和知识分子改造政策有关。在确立无产阶级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中,作家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完全以政治标准代替文学标准,知识分子形象成为一个政治符号,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学"的标本。  相似文献   

7.
男性知识分子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描写对象,其形象的晦暗色彩与悲凉基调,由明清小说至现代小说,随着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而逐渐增强。现代小说中男性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学性弱化主要在体现思想上的怀疑与空想、精神上的苦闷与彷徨、身体上的疲惫与衰弱、身份上的没落与尴尬等四个方面,其产生的原因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知识分子的生存艰难和精神困境以及作家对知识分子责任和使命的探索密切相关。20世纪20年代的革命文学与20世纪30-40年代的左翼文学,其所批评的知识分子尤其是男性知识分子的精神退化或道德堕落,直接影响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与建国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知识分子形象的弱化因此而具有了文学性与政治性相互交织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看,作为掌握书面文化中美感经验部分的文学知识分子,其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经书面文化(文学文本)的中介,既有普遍性、超越性的特征,又有自身的局限与问题。作为社会代言人的文学知识分子,是一种转型期现象。在规范化的社会中,非价值空位的边缘立场是其生存的合理性空间。  相似文献   

9.
邢兆良 《人文杂志》2004,(2):177-180
本文从不同的内涵、道德标准和人文关怀区分了职业知识分子和公众知识分子;从政治依附和社会契约的角度区分了古代公众知识分子和现代公众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问题,一般从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和作家主体意识中的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两个层面进行探讨。比较明治小说与"五四"小说考察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差异。以中国现代小说为参照基准来重新审视日本近代小说中知识分子自我救赎问题,可以发现中日两国知识分子在文学观念和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宋代以后,士大夫经商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学者一般将其归因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实际上,商业的发展仅仅是士人经商的原因之一,若从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来看,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实行与其大有关系:科举制的实行,导致士大夫政治、经济地位的降低,并进一步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不得不通过从事一向被人看不起的商业活动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代史上,知识分子无论在反抗侵略、改革内政还是在寻找救国真理 方面都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影响,孙中山对知识分子中的旧式 士大夫历来就不抱希望,而对新式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则寄予厚望,把他们看成是革 命的原动力,在各个时期都希望他们承担救国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论知识分子的身份担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占彪 《学术界》2006,(6):120-125
无论是从公众来看,还是从知识分子自身来看,知识分子担负了专业知识领域以外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责任。这就使得一个知识分子具有三种身份担当,它们分别是:价值的维护者、社会的批判者和道德的示范者。  相似文献   

14.
多样、善变、纠结、冲突成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心态的重要特征,其中有十种基本的矛盾心态:国家观念与世界意识的对撞冲突,中学与西学的两难选择;新与旧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对垒,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交战;学理与技术的无所适从,人文与科技的难以兼顾;对国家民族、对社会群体的关怀与对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交织于胸中;对理性精神、逻辑思维、科学思辨的推崇与对情感、感性与肉欲的呼唤并存于心间;对国家现状国民精神状态的忧患与对民族前途赶超前景的乐观均呈脑海;摇摆于学术与政治之间,在治学与问政、"谈文艺"与"谈政治"的对立中走着"歧路";纠结于知识与财富两种价值,在道义与功利、清高与"言利"、守护学术与追求财富之间游走人生;徘徊于启蒙者与被改造对象两种角色,在改造国民与改造自己之间无所依凭;困惑于批判性与建构性、传统价值的批判与现代意义的重建两种使命,在破与立、批判与重建、解构与建构之间陷于迷茫。  相似文献   

15.
杨国荣 《学术界》2003,(1):60-67
作为一种社会群体 ,知识分子的存在形态有其复杂性 ,后者体现于公共性与个体性、超越性与党派性、批判性与非批判性、知识与权力等多重方面 ;其中包含着内在的张力及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16.
读古书,不仅仅只是历史教育、知识教育,也是道德品质修养教育、学术基本功训练,更是语言教育."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都是读古书长大的.与当代人读书相比,现代人的读书有三个明显的不同:读书早;重背诵;韵文优先.  相似文献   

17.
知识分子问题是列宁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他在领导苏俄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从世界观、生存方式、政治取向出发,科学揭示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归属,高度评价了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并对知识分子的使用与改造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科学制定知识分子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关于评价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一点想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宗勉 《学术界》2003,(2):157-161
胡适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者和学者之一。他的影响 ,虽然也有消极和负面的成分 ,但主要方面是积极和进步的。研究和评价胡适是和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这一群体联系在一起的 ,胡适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必须正确对待 ,批判继承他们的思想、学说和学术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江泽民同志关于知识分子和人才问题的论述 ,对于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与创新精神 ,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协调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并对如何贯彻江泽民同志在北戴河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学者·知识分子·知识工作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春萍 《学术研究》2006,(10):119-123
本文对“以学术为业”的大学教师的几种生存形态做了勾勒和探讨。他们所获得的称呼反映出他们所扮演的种种社会角色与承担的社会使命,也折射着他们与大学以及社会发展的不同关系。而这一切实际上又和知识生产本身相互关联,促使我们思考大学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