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君书》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重大问题。本文仅就法治方面试作归纳并谈谈自己阅读后的认识和心得体会,以求教于学者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2.
崔燕 《社科纵横》2012,(2):109-111
柏拉图《理想国》第六卷的理论叙述具有三个意义层次。首先,从484A至497A,此一意义层次主要探讨哲学家因何应当成为城邦的护卫者;其次,从497B至502C,此一意义层次主要探讨受哲学主宰之城邦的理想图景;最后,从502D至511E,此一意义层次主要探讨哲人王的实现路径即哲人王的规训与教育。柏拉图所构建的理想城邦具有双向的实现进路,即或者哲学家成为城邦的统治者,或者城邦的统治者用哲学的训诫来统治和塑造城邦。真正的哲人本性是爱"真"憎"假",酷爱真理,并不断接近真理。哲人王需要具备种种优秀的品质,需要不断地进行哲学的学习和训练,并掌握"善"的理念,才能成为完美的城邦护卫者。柏拉图用太阳喻突出论证"善"之地位,用线段喻来解释太阳喻中的可知世界与可见世界。哲人王这一概念是柏拉图《理想国》第六卷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此一核心问题对于理解柏拉图理想城邦建构理论具有线索式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何历宇 《浙江学刊》2006,(1):165-169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灵魂论与其政体论存在同构关系,不仅城邦的正义与个人正义是同构的,而且灵魂的变化也决定着政体类型的演变。古典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转变过程及其实质,早已在《理想国》中得到讨论。现代政治取代古典政治的过程,就是欲望政治取代德性政治的过程。不过,这一过程之所以得以顺利产生,也是与柏拉图所确立的理性化的德性论传统不可分的。从柏拉图的灵魂论可以窥见整个西方政治走向的秘密。  相似文献   

4.
谢宇 《探求》2010,(6):25-30
《商君书》系统地阐述了预防和治理官吏犯罪的措施,教导我们治国必须先治吏,治吏的本质在于预、治结合。政党组织要永葆青春与健康,就必须做到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吏相同步,降低腐败动机与提高腐败成本相结合,官员管理与防治腐败相依赖,权力机关与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相制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理想国》依据"对立原则"进行的灵魂划分把灵魂的三种欲求分别归属于灵魂的三个不同部分。许多研究者认为,《理想国》的这一灵魂划分在肯定灵魂非理性部分和非理性欲求存在的同时,会导致灵魂统一主体的缺失。但细致考察依据"对立原则"划分出的灵魂的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的关系,发现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并不独立地与灵魂的理性部分共在;相反,非理性部分代表的非理性欲求只在与理性发生冲突时才会出现。如此,《理想国》灵魂划分建构的正是理性的统一主体。这样来理解《理想国》的灵魂划分,不仅能够更好地解释人类的行为,也能与近代观念相比,彰显柏拉图乃至希腊哲学家强调理性能够独自构成一种行为动机的理论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6.
《求是学刊》2017,(3):23-35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制度性设计的尝试,它在制度设计上的根本缺陷,是建立了以所谓哲学王为统领的正义立法原则的政治等级制度。哲学王集最高权力与最高智慧于一身,将国家前途建立在好人基础之上。《理想国》将正义解释为政治正确而不是自由、民主、允许争论等现代政治的基本原则,其倡导的正义是建立在服从基础上的秩序。《理想国》缺少近代启蒙思想的人权观念,而人权的核心是个人的政治权利。应对《理想国》的制度性失误,应使政治制度保证公民政治权利中的个人性,用宽容取代正确。在这个过程中,纯粹善良的私人生活比《理想国》里的公共社会生活更符合人的天性以及人类幸福的本意。  相似文献   

7.
不是所有的哲学家都可以成为诗人,更不是所有的哲学家都可以在诗的领域中对话先哲,开启一个属于自我的时代。可是,柏拉图之于美学,是做到了的。将哲学领域的思索融入到美学范畴去考虑,在柏拉图的世界中别有意味。结合柏拉图的主要著作《理想国》,可以得知柏拉图对于"美"这一概念的深入理解及对于美学的深刻思考,其对于自然之美与文艺之于人的情感塑造作用,将审美意识从表象引入深层又从深层带到表现深层次内容的"表象"的循环过程,以及对美必须符合完整和统一的标准的判断和解读,同其基本哲学观点一起,即对于艺术、自然、现实关系的分析、对于"理式世界"的看法相结合,互为印证、相互补充,充分彰显了柏拉图美学思想在美学、历史、哲学等语境下的重要价值。当然,柏拉图美学思想中对于诗的批判和其美学思想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解读和评价需要辩证看待,如果将其主要思想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主要观点进行对照,及探寻其背后的哲学意味与中国传统经典《易经》的内在关联,在更广阔的维度理解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对于现实有相当程度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赵向红 《学习与探索》2005,4(6):189-192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大思想家,也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给后人留下大量论著的古代贤哲。柏拉图是站在奴隶主贵族立场上提出的男女平权思想,有其历史缺陷和阶级局限性,但剔除其中的不合理性,其男女应该教育平等、职务平等、食住以及财产平等主张不失为真知灼见,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在其代表作《国家篇》的第十卷中,对诗及诗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出诗人所创作的诗歌不过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与真正的国王或真理隔着两层,并不能揭示出真理,因而认为应将诗人从理想国中驱逐出去。然而,柏拉图在随后所表现出的试图对诗歌加以利用的态度,又显露出了其诗学思想中不可忽视的自相矛盾之处。在笔者看来,这种内在性的矛盾,恰恰是柏拉图政治理想的体现,这不仅与《国家篇》的核心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也是柏拉图整个哲学思想的一种显现。  相似文献   

10.
陈华峰  郑慧媚 《生存》2020,(15):0227-0227
柏拉图和孔子都是各自国家的著名教育家,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度,但是在教育思想方面他们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因此本文将把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和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相似性和差异性并讨论其可行性,以达到对现代教育借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9,(4):101-104
在卷八中,柏拉图《理想国》剖析了不同政制的特点和代表人物,并演示了政制退化的全过程。柏拉图力图证明,个人与城邦之间具有同构关系,政制影响个人德性成型,而个人德性的转向最终又使得国家政制产生变化。通过把个人心灵放大到城邦进行考察,卷八既回应了色拉叙马霍斯在开篇提出的诘难,也间接地论证了"哲学王"统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批判诗和诗人,引发了西方思想史上的"诗与哲学之争"。苏格拉底之死使柏拉图认识到,被以诗为主要内容的雅典教育培养出的政客把持着雅典政府,拒绝对城邦真正有利的提议,并对真正有智慧的人实施了伤害。诗是对灵魂与国家统治的败坏。诗与哲学之争实质上是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之争。诗代表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是城邦中多数人过的宗法生活,与城邦政治共同体密不可分;哲学则代表了一种新兴的生活,是少数人过的追求智慧的生活,与城邦政治共同体必然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13.
黄宗羲和柏拉图分别是中西方古典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又都被视为"前现代"的,即终究未能达到现代民主政治思维的水准,未能预见到现代民主政治。但是,如果从一个"强者政治学/弱者政治学"的模型出发,人们或许可以看到古典政治思想大师们真正的关切是什么,也能理解这样的关切即使在当代政治理论和实践中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因此高校专业课课堂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课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该文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进《微生物学》课堂的必要性,对《微生物学》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与教学思路进行了探索,并进行了一定的反思,以期为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15.
魏悦 《学术交流》2005,(3):73-78
孔子和柏拉图是早期人类思想史中的重要人物。目前学术界对于二者经济思想的研究仍有许多空白和薄弱环节,财富观的研究即是其中之一。从经济思想的角度考察,孔子和柏拉图在财富问题的见解上,既有相近的一面,也有显明的相异之处。在“重义不轻利”的共同前提下,他们的财富分配观大相径庭。二者财富思想的这种异同,不仅展示了不同民族所面临的相同或相近的经济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思想所产生的特定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开创了古典教育的模式。古典教育的主要形态是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最高形态是哲学教育。由城邦政治决定的公民教育形态、由贵族文化决定的哲学教育形态,构成了古典教育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至今不绝。  相似文献   

17.
肖东发  周悦 《学术交流》2006,(7):183-188
18世纪是世界历史上重要的一百年。在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把欧洲领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在东方,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统治手段更为残酷,社会更为衰败。这样相反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东西方出版的两部里程碑式的大书有关:一部是法国狄德罗带领“百科全书派”编纂的法国《大百科全书》,一部是中国清朝乾隆皇帝下令编纂的《四库全书》。由于东西方文化底蕴的不同,使这两部巨书风格各异:《百科全书》重创造,着眼于现实;《四库全书》重因袭,沉湎于历史。《百科全书》的编纂者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熔铸了18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取得的全部文化成果,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学说和理想追求;《四库全书》的纂修,对古代典籍进行了系统整理,汇辑了中国漫长历史进程中留下来的丰富遗产,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它虽然推动了清代考据学的发展,但重道轻艺、淡泊科学技术的倾向,与《大百科全书》所具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大相径庭的。尤其是统治者在编纂的过程中大肆禁书、毁书,乃至大兴“文字狱”,其结果削弱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民族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8.
张勇 《唐都学刊》2012,28(4):48-51
在散文《瓦尔登湖》里,梭罗以"回到生活本身"为目标展开了新生活实验。梭罗以大自然与人的劳动实践作为新生活伦理生长的沃土,在心灵的重塑中实现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生活本相。与梭罗相比,老庄也保持了文化批判与自然主义的文化视角,但由于时代缘故,未能经历近代科学的洗礼,老庄对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生活道路采取了直觉主义方法,回到生活本身的过程表现为艺术化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7,(2):131-134
在《理想国》的第一卷中,苏格拉底与三个对话者——克法洛斯、珀勒马科斯、忒拉叙马霍斯——并未就何为正义达成一致看法,苏格拉底表面上的说服也并不能使他们满意。因此,在第二卷中,对话者继续就正义的实质展开讨论。尽管在第二卷中,对话者仍然未能就何为正义?获得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格劳孔与阿德曼托斯的不断追问以及二者在追问过程中的不同做法却使得整个讨论逐步深入从而愈加逼近正义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在诗歌创作来源问题上,通常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技艺说"与其老师柏拉图的"迷狂说"针锋相对."迷狂说"主要来源于柏拉图<伊翁>,"技艺说"则来自亚里士多德<诗学>.本文试图重新回到文本本身,对观<伊翁>和<诗学>,从两个文本内在的情节论证及相互间的回应辩难,重审这一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