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早期社会学者在社区研究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是社会学中国化核心议题。基于学术史角度,中国社区研究概念及其方法应用与理论谱系形成能够得到更为深入讨论。与“照片式”或“个案碎片”研究发掘中国社区研究所蕴含的思想功用不同,作为一种方法论尝试,从社区研究中国化本源出发,系统论述社区研究的概念与方法渊源,着重研析将“社区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存在的本体论与方法论、质疑论与回应论的学理问题。在阐明社区研究边界及关系基础上,将阶段性的中国社区研究学术思想成果整合成为相互衔接“电影式”的社区研究谱系,从静态走向动态,达至历史与文化、结构与功能历时性赓续,以全景式地“明燎中国社会”、建设社会之目的。本土化的中国社区研究谱系形成对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区学派的突出特色是以“社区”作为具体载体来透视“社会”或“国家”,通过“小地方洞察大社会”的方法论,希冀从“有形村落”认识“无形中国”.研究社区、超越社区,“有形”过渡到“无形”的社区研究路径,既是学术场域的内在传承动力所致,又是中国学人的学术责任和国家情怀使然.中国社区研究可以通过渐进式的三个步骤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逐步认识“无形”中国.文章通过对中国社区研究史的回顾,试图回答社区研究从有形社区到无形国家之间的学术追求究竟是如何成为可能的,以及当前学人何以可为,并反思“有形”过渡到“无形”,究竟是“学人宿命”还是科学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回顾·展望     
《社区》2014,(19):1-1
6月伊始,2014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年会暨中国社区发展论坛在江城武汉召开。这是协会成立后的第一届年会,对中国社区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贯穿始终。 在本届年会上,中国社区发展协会会长姜力代表协会理事会作了工作报告,她回顾了协会成立9个月以来的工作情况,并对协会下一年度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规划设计。将工作逐项细分,成果与目标具体到数字,言简意赅与精准明确是这一报告的与众不同之处。工作报告中提到,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将建立专业团队和评估基地,建立协会的评奖体系;继续办好“社区发展论坛”,深化社区发展的理论研究;将提升“社区发展创新奖”的影响力,并在下一年度,增设“社区发展奖”和“社区发展贡献奖”。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社区建设全面进入“治理时代”。新时代,在“国家-政党-社会”的治理结构中,中国特色社区建设明确坚持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着力构建各类主体的“多元共治”格局,展现“国家统合社会”的实践图景。新时代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定位与治理实践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以及政党治理的现实要求,以此适应中国特色社区建设,进而提供社区治理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而超大社区不仅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空间形态上的生动例证,同时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面临风险挑战的特殊场域。基于合肥市北城新区世纪城的实地研究发现,多方协作下的“快速城镇化”与“住房产权差异”凸显超大社区空间压缩型风险;权利分化下的“塔西佗陷阱”与“非对称权责”导致超大社区空间博弈型风险;社群分异下的“文化堕距”与“本体性危机”加剧超大社区空间区隔型风险。鉴于此,应当立足治理场景、治理方式与治理价值的新变化,化解超大社区衍生的多重空间风险,促使我国城乡社区治理体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加成熟定型、治理能力更为精准全面。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于对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发展之困境的认定,从“社区”这个主要是传统社会之表征的社会组织形式所蕴涵的人际维系力资源、社会参与资源、社会控制资源、社会互助资源等资源的再认识和再开发的角度,开展对现代文明与社区特征的多角度研究,分析了现代文明社会发展中导致传统社区精神失落的种种原因,并结合中国社区建设的具体实践,指出“社区共建”是“回归社区”与社区精神重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发展需求推动了社区研究的蓬勃发展。整体而言,中国城市社区研究主要围绕社区的本体定位、共同体迷思、模式与结构、国家与社会关系、国别比较、社区逻辑和社区方法等核心争论展开。文章选取了2015—2020年“政治学人”微信公众号中以“城市社区研究”为主题的54篇转载文章,就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进行文本和学理化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城市社区研究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化、重复性的问题,在研究方法的使用和理论增量上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深化。面向未来,混合研究和解释性研究有助于探寻社区研究中的因果机制,而比较社区研究、社会发展与社区能力或许为城市社区研究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社区时讯     
《社区》2004,(1):4-6
南京市“促进中国城市社区地方治理”项目取得圆满成功2003年12月30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与民政部、商务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促进中国城市社区地方治理”项目成果发布会。会上项目参与单位做了“社区参与状况调查”结果的汇报,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该项目的研究工作为期一年,由国际信托基金提供15万美元作为该项目的科研经费。截至目前,先后完成了社区建设培训教材的开发、城市街道办事处体制改革试点、社区直接选举培训和扩大社区参与研究等预定内容。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张明亮、民政部外事司司长邹军誉、民政部基层…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区可分为传统社区——单位和非传统社区——街道办事处管辖区。随着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转向市场 ,城市社区旧有的社会整合模式面临挑战 ,多元契约性社区逐渐形成。“大社会 ,小政府”是社会现代化运行的基本特征。“单位”已属于经济范畴 ,而落实社会职能的基本载体是社区。中国社区化发展与建设有其社区化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现代西方城市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当代社会学对城市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首先,讨论了社区概念的涵义,旨在明确社区概念自产生以来至今,其定义的变化、发展和目前的认识。其次,阐述了社会学界关于城市社区研究中最有影响的两种理论及其方法。第一是城市社区邻里关系与社会网络研究,包括“社区失落论”、“社区继存论”和“社区解放论”;方法主要是网络分析方法。第二是社区权力的研究,包括“社会精英论”和“多元政治论”。  相似文献   

11.
当代社区建设大事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凡  孟谦 《社区》2005,(23):6-6,8,10,12-14,16-18,20,22-26,28
我国的社区建设运动最早是20世纪初期开始的,受国际上一些农业国家的“民众教育”与“乡村建设”等民间自发的社会改良运动影响:1924年晏阳初先生在河北定县推行了平民教育;1927年陶行知先生在江苏南京创办了晓庄学校及其后来在江苏各地创办的乡村师范学校;1929年梁漱溟先生创建的河南村治学院及其后来在江苏、山东邹平县推行的乡村建设运动都是中国社区建设的先行之举。30年代初,吴文藻等将社区概念引入中国的社会学研究,社区研究随即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主流。1952年院系调整取消社会学后,社区以及社区发展也就不再被提及,使中国在其后几十年…  相似文献   

12.
“过渡型社区”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社区形态,由于其特定的过渡性、不稳定性造成了治理难题.解决这类社区的治理难题的基础在于打破城乡二元分立的思维定势,对社区政治社会基础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保证治理方案的创新和绩效.社会资本是与社区治理紧密相连的理论工具,传统社会资本的崩解和现代社会资本的缺乏是“过渡型社区”的政治社会基本特征.重塑社会资本是实现“过渡型社区”的良善治理的有效方案,但却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政府与社会、中国适用性等方面的关系.文章通过社会资本的视角,重点分析“过渡型社区”治理难题背后的政治社会根源,以求获得学界和社区管理者对“过渡型社区”治理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邵林  罗珊 《国际公关》2023,(4):98-1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健康需求增强,政府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的相关政策。基于“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背景,将高校“体护结合”新服务充分结合社区居民所需与高校学子所学运用于社区发展中,使社区健康逐步走向完善化、规范化。从健康教育、体育健身、康复护理、公益服务四大方面落实。普及健康知识、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意识与健康素养,帮助其掌握健身方法和运动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推动体护结合,充分发挥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护理等方面的特色作用,积极推广覆盖全社区促进全民健康。  相似文献   

14.
方涛 《社区》2005,(14):26-27
“我们的工资很少,都还不到最低工资标准,这样的工作没办法做好。”——L社区一位居委会工作人员“居委会是我们‘自己的组织’吗?有了纠纷,找他们也没用。”——L社区的一位社区居民“社区图书室的书又旧,价值又小,还不如不去。”——L社区的一位社区居民“我们的工作与居委会无关,我们自己做自己的工作,不和居委会打交道。”——L社区物业管理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L社区是武汉市的一个普通社区,也是我们这次社区个案调查的对象。与其他社区一样,L社区有5名居委会干部,主任1人,2名委员分管治安和计划生育,另外2名是由街道委派,分管社保和…  相似文献   

15.
沃毅惠 《社区》2012,(19):23-23
6月6日,烟台市芝罘区凤凰台街道中台社区举行了悬挂全国统一的城乡社区标识“中国社区”的仪式。据悉,这是“中国社区”标识公布后,山东省第一家启用该标识的社区。  相似文献   

16.
探讨并分析凤阳县小岗村推动“三社融合”社区治理创新行动的背景、主要做法、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及其优化对策。认 为遵循“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社区协商和社区营造为抓手”的操作原则,通过开展社区党建、社区协商和社区营造有机融合 (简称“三社融合”)的社区治理创新行动,建立“三社融合”的社区治理新机制,可以破解当前中国城乡社区治理实践中面临的 社区治理目标不系统、治理方式行政化、治理行动路径碎片化等问题;可以把城乡社区的党员、居民和社会组织等与社区发展 利益相关的“行动者”拉进社区治理实践中,在行动中推进居民的改变、党员的改变和社区的改变;可以实现维护社区稳定和谐 和激发社区内生活力的有机统一,加快推进中国的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乡村社区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西方学者重视乡村社区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并获得许多重要发现,而中国的社会语言学发展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当前我国城市化和社会流动为乡村社区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带来了有利条件。中国乡村社区的社会语言学价值在于,它能够拓宽社会语言学理论适用范围,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乡村社区的语言规律,对于促进语言变异规律研究和促进社会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如何构建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既有研究呈现出“治理共同体”与“社区共同体”两种思考路径。前者较多关注治理主体之间的结构关系、功能匹配,侧重分析治理主体间的有效合作何以达成,主要体现了“结构—合作取向”的分析思路;后者则延续了有关社区本质属性探讨的悠久传统,聚焦社区特征与居民主体,着重从社区心理、精神层面探讨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何以形成的问题,体现了“心理—团结取向”的分析思路。国外研究围绕社区意识、社区依恋等彼此含义交织的不同概念形成了各自的研究脉络,也直接影响了国内相关研究,但有将作为整体的社区精神生活碎片化之嫌。在城市治理日益精细化的背景下,有必要重新接续费孝通所倡导的“心态”研究脉络,基于扎实细致的田野调查,探讨超越社区、扎根传统、更为隐秘且不可分割的居民“心态”样貌及其对构建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影响。借助“心态”视角的此类研究已经出现,但无论是对“心态”的深入理解,还是对不同城市、社区、群体的比较,均需深化与拓展。值得提出的是,特大城市因具有特殊的学理意涵与战略地位,对其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问题,尤其需要加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9.
《成才与就业》2014,(23):18-19
浙江省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协会社区共同学习研究中心日前在杭州召开“2014社区学习共同体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成都、宁波及杭州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和社区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重点围绕“社区教育四级办学网络建设与社区学习共同体培育的关系”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人员皆认为,“四级网络”与“学共体”是可以协调发展的,社区学院可以为“学共体”提供必要的养护,帮助并规范其发展,并且也能得到“学共体”的反哺,从而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相似文献   

20.
苏捷 《社区》2009,(1):36-36
“中国社区建设史料展示中心”预计于2009年10月在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的诞生地—浙江省杭州市建成并对外开放,2008年12月5日,民政部召开全国社区建设史料征集暨社区志愿服务情况通报视频会议宣布。“中国社区建设史料展示中心”是民政部支持建立的国家级反映社区建设发展历史的史料展示场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