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8 毫秒
1.
李红梅 《学术交流》2005,(8):172-176
伍尔夫是一位现代小说艺术的自觉实验者,女性化书写是其艺术实验的一个自觉追求。她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对传统小说的艺术规范进行了大胆的突破,通过内隐叙述者、女性的意识化展示和话语的诗化等策略,充分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女权主义作家对性别书写问题的独立思考。而与此同时,其独具特色的现代叙述艺术也使她的创作成了现代文学史上女性书写的一个成功例证。  相似文献   

2.
热奈特的<叙述话语>对<追忆逝水年华>一书的分析有不少可足思考之处,并且也能够引申开采增强我们对西方现代小说的认识.它构建了一套研究叙事话语即叙事文本的概念体系,但比较生涩.这一体系有不少重要的范畴、概念取自语言学,有的概念科学性不足,有的概念则是隐喻,还有的概念完全是作者故意的花样翻新.概念的生涩,在俄国形式主义中就存在,但到了法国叙述学中,则十分触目了.巴尔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就曾用过三个生涩的概念:迹象、催化、情报.托多罗夫在<文学作品分析>中,还沿用了"迹象"这个生涩的概念.生涩的概念多,这种情况,当然同法国结构主义在兼取语言学与符号学上表现了更大的热情有关,同时也表明了以科学主义为目的的结构主义思潮,在其理论构建中对科学性的要求并不严谨.问题还在于,热奈特所建构的这一套概念体系中的许多概念对于分析叙事话语用处不大,一定要加以运用的话,只有徒增繁冗,它们对于叙事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的理解,都并非必要.当然,热奈特这本书中也有一些概念对于分析叙事作品是很有用的.比如省略、停顿、概要、场景是构成叙述节奏的四种运动形式以及时间倒错亦即组织叙述话语的种种方式,还有对于故事内外的叙述主体与受述者的区分等等,这一些内容都是值得肯定的.从方法上说,作者写得好的,基本上都是从文学传统、传统标准出发,以对照<追忆逝水年华>,来揭示后者的独特性的章节.也就是多少体现一些宏观眼光与历史感的章节.然而这些章节,采用的大体都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作者所说"我必须承认在寻找特殊性时我发现了普遍性"的话是不符合他这本书的实际的,他所说"我在此提出的主要是一种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远未达到.作为一个结构主义者,重视共时,忽视历时,是必然的,但由于作了大量的实际的文本分析,使得作者多少具有了一些小说史感,但总的来说,热奈特的历史感还是薄弱的.同其他结构主义者一样,他的兴趣在理论的构建上,一切结构主义者所不明白的是,没有深刻的历史研究,就不会有正确而比较全面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3.
热奈特的<叙述话语>对<追忆逝水年华>一书的分析有不少可足思考之处.并且也能够引申开来增强我们对西方现代小说的认识.它构建了一套研究叙事话语即叙事文本的概念体系,但比较生涩.这一体系有不少重要的范畴、概念取自语言学,有的概念科学性不足,有的概念则是隐喻,还有的概念完全是作者故意的花样翻新.概念的生涩,在俄国形式主义中就存在,但到了法国叙述学中,则十分触目了.巴尔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就曾用过三个生涩的概念:迹象、催化、情报.托多罗夫在<文学作品分析>中,还沿用了"迹象"这个生涩的概念.生涩的概念多,这种情况,当然同法国结构主义在兼取语言学与符号学上表现了更大的热情有关,同时也表明了以科学主义为目的的结构主义思潮,在其理论构建中对科学性的要求并不严谨.问题还在于,热奈特所建构的这一套概念体系中的许多概念对于分析叙事话语用处不大,一定要加以运用的话,只有徒增繁冗,它们对于叙事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的理解,都并非必要.当然,热奈特这本书中也有一些概念对于分析叙事作品是很有用的.比如省略、停顿、概要、场景是构成叙述节奏的四种运动形式以及时问倒错亦即组织叙述话语的种种方式,还有对于故事内外的叙述主体与受述者的区分等等,这一些内容都是值得肯定的.从方法上说,作者写得好的,基本上都是从文学传统、传统标准出发,以对照<追忆逝水年华>,来揭示后者的独特性的章节.也就是多少体现一些宏观眼光与历史感的章节.然而这些章节,采用的大体都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作者所说"我必须承认在寻找特殊性时我发现了普遍性"的话是不符合他这本书的实际的,他所说"我在此提出的主要是一种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远未达到.作为一个结构主义者,重视共时,忽视历时,是必然的,但由于作了大量的实际的文本分析,使得作者多少具有了一些小说史感,但总的来说,热奈特的历史感还是薄弱的.同其他结构主义者一样,他的兴趣在理论的构建上,一切结构主义者所不明白的是,没有深刻的历史研究,就不会有正确而比较全面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4.
5.
桑晓林 《社科纵横》2006,(10):133-134
历史问题自人类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因此近年来拍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热潮还是有增无减.而自上世纪80年代新历史主义理论登台后,在解释文化、历史与人类的关系中就有了新的维度.本文从这个角度,以央视<探索·发现>为个案,探讨在新历史主义话语叙述下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是如何帮助人们在现代人的生存环境中寻找历史碎片,从而更好地了解历史.  相似文献   

6.
历史问题自人类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因此近年来拍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热潮还是有增无减。而自上世纪80年代新历史主义理论登台后,在解释文化、历史与人类的关系中就有了新的维度。本文从这个角度,以央视《探索.发现》为个案,探讨在新历史主义话语叙述下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是如何帮助人们在现代人的生存环境中寻找历史碎片,从而更好地了解历史。  相似文献   

7.
于德山 《求是学刊》2004,31(1):107-111
本文从语言和图像这两种叙述媒介的各自特征及其互文关系入手,重新全面而细致地分析了有关叙述主体的诸问题,尤其着重分析了"语-图"互文语境中叙述主体的生成特征及其所影响的中西不同的艺术风貌。这一研究不仅弥补了西方叙事学有关"叙述者"问题的研究缺失,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究叙述美学拓展了一个新的视界。  相似文献   

8.
刘延福 《社科纵横》2009,24(8):102-103,106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学创作在新的书写方式与传播方式的影响下受到巨大的冲击,文学话语作为文艺作品的根本属性与表征正在新的时代语境中逐渐失语。阻止话语掠夺与限制话语无限扩张是文学创作重回正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初开始,北京古城墙在时代变迁下经历了种种曲折的命运。时代大环境的变换导致社会话语的不断变迁,北京古城墙的兴废历史裹挟在这种社会话语的变迁过程中,记录了话语变迁的轨迹,同时也成为话语变迁的一个巨大牺牲品。结合社会话语变迁来考察北京古城墙的惨痛命运,使我们能够从更大的社会语境下进行反思,最终穿越种种社会历史话语,回归到更为纯粹的文化话语,守护残存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小说这条灵蛇的蜕变从来都是从叙述方式开始的。小说的本质乃是叙事的艺术,它的最初级的认识就是怎样讲故事。传统小说往往喜欢运用全知全能第三人称,而且还有一个颇为严密的体系网,即人物—性格—情节—故事。然而不幸的是,小说艺术为自己营造体系之时便是它的受戒遭囚之日!正是这个人物—性格—情节—故事系统成了传统小说无法挣脱的“死亡陷阱”,使“叙述者”这头沉睡的狮子刚刚惊醒  相似文献   

11.
1949年后在妇女就业知识上存在着三种主流话语。一是计划经济时代,妇女就业知识以“革命话语”来叙述,实现了对妇女参加公共领域劳动的动员;二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妇女就业知识是以“素质话语”被叙述的,其在力图将妇女推回家庭领域的过程中压低了女性劳动力的价格;三是市场化时代,妇女就业知识以“男性强势话语”被表述,显示了市场经济与父权制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有关妇女就业知识的女性主体性也在形成,它显示出女性自主意识及其对人权话语的使用。  相似文献   

12.
靳新来 《学术交流》2006,(7):159-162
新时期文学以叙述苦难的方式开始新的历程。从“伤痕”到“反思”,再到“人性呼唤”,新时期文学在书写苦难中发现了“人”。这得益于转型时期特殊的文化环境,文学与变革中的意识形态达成的默契。但不无夸张的“感伤姿态”、对苦难的传奇性美化等,又充分显示了文化环境对创作主体的强大制约力和创作主体意识觉醒的艰难。在政治化的文化环境中,作家的创作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制于这种环境,同时又试图对此有所超越而确认自身的美学位置。  相似文献   

13.
王军福 《社科纵横》2008,23(12):17-1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改革开放史,也是中国人民解放思想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解放思想相继经历了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江泽民5.29讲话和党的十五大以及党的十七大四次大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吴灿新 《探求》2013,(3):53-58
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商品化的泛滥,成为当今中国实现男女平等的巨大障碍.女“性”商品化主要表现为性交易、性贿赂、性广告、“买卖”婚姻等,其主要根源是市场经济的物化和拜金主义之深刻影响以及主观上的两极思维方式.要在最大限度上抑制女“性”商品化的泛滥,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确立和大力宣传科学的“贞操观”.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以德治国"思想是对刘少奇"以德治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以德治党"体现了道德的党性与先进性,"以德治国"体现了道德的社会性与广泛性.治国必先治党,必须结合"三个代表"思想把"以德治国"和"以德治党"统一起来,实现全党、全国、全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周志高 《社科纵横》2014,(5):138-142
"不可靠叙述"和"不可叙述"都是叙事学的重要概念。两个术语在中文表述上只有一字之差,但其概念内涵的指涉却完全不同。通过对这两个叙事概念的研究,可以发现:"不可靠叙述"主要研究如何辨别叙述者在文本中的不可靠的叙述内容,以达到对文本更好的审美与阐释。当前学界对不可靠叙述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修辞方法、认知方法和试图综合两者的方法。笔者认为,只有综合考虑作者动因、文本信息和读者反应三者的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不可靠叙述的问题。"不可叙述"是根据某一特定叙事不能叙述或不值得叙述的事情,它能拓展叙事边界,甚至导致叙事文类的改变。对于"不可叙述"的把握,可以了解叙述性的限度受民族、文化、历史时期、受众及文类的影响,从而更加客观地理解、阐释文本中没有叙述出来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青春类型电影,大体走过了一条从"青春万岁"到"青春残酷"再到"青春消费"的道路."第六代"导演是青春电影创作的主力军,在后现代语境下,当代青春电影设法展示了一代电影人对政治的思考、对文化的反思.但本真的迷失与缺位是中国青春电影始终无法规避的硬伤,一味将青春影片商业化,淡化了青春电影所拥有的深刻文化意义和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8.
现代论者认为:决定小说美学价值的必然因素是叙述,而不是故事。被誉为我国小说史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和总突破的鲁迅小说,在“五四”时期,曾强烈地震撼青年读者的心,并产生巨大影响,这固然有思想内容和小说观念上的突破,然而不能否认,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形式上的创新。如同茅盾所说:“在中国的新文坛上,鲁迅君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用鲁迅自己的话说,就是: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这“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大都体现在叙述方面。鲁迅小说不仅吸收了西方现代小说那种具有强大艺术表现力的叙述方式,而且还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中多种优秀的艺术传达手段,从而打破了中国旧小说那种僵化的叙述模式,创造出多姿多态的新的叙述体式,使中国小说获得了新生,并拓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拙文拟从叙述视角、叙述结构、叙述基调、叙述手段等四个方面对鲁迅小说的叙述艺术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9.
闫涛 《学术交流》2007,(10):131-133
在话语的生成与理解过程中,话语标记语是发话者用以进行有意图的编码和受话者对此进行解码和推理的重要依据之一。人们不但要关注话语标记对话语理解的推动作用,而且还应当从认知角度出发,以交际者为中心,关注发话者与受话者在对话语产出与理解过程中所涉及的共同前提——语境假设。在认知关联理论框架下,结合动态语境假设研究话语标记语,有助于寻求与动态语境的最佳关联来消除话语的语义和语境歧义,从而获得成功话语交际。  相似文献   

20.
论王安忆小说的叙述方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围绕王安忆小说的叙述方式的实质、原则和具体操作展开论述,指出王安忆小说是叙述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