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发现的铸铜石范大多属于青铜时代,以工具和武器范为主,这是欧亚草原西部很早就兴起的青铜器文化向东传播的结果。新疆铸铜石范的发现说明这类青铜器是当地制作,它们是研究新疆青铜文化和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的珍贵材料。  相似文献   

2.
先秦中原文化传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向周围地区快速扩张并引发文化交流.二里头夏文化立足中原,其传播态势是先向晋南、次之向关中地区播散,同时也向江汉地区拓展.中原早商文化首先挺进及山西南部、陕西中西部、河北的中南部,之后开始大规模地向南(湖北及湖南北部)、东南方(海岱地区、淮河中下游地区)扩张,商文化因此成为主体文化并向周边形成强劲辐射.中原周文化传播态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西周早期,对他族文化的吸收功能大于其输出功能;西周中晚期,中原周文化出现强烈的对外扩散态势,各地周文化表现出明确的统一性.先秦中原文化的传播动因可归纳为战争及民族融合、对矿产资源的攫取、封藩建卫、异族姻亲、经济贸易等数端.  相似文献   

3.
新疆出土铜镜反映了早期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中原文化沿丝绸之路向西传播的事实,也充分反映我国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管辖,更反映了中华文化在长期发展、传播及与其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呈现出多样性与一体性相结合的特征。新疆出土铜镜是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实物资料,证实了古代新疆同中原地区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历史事实,是中华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实物见证,尤其是大量出土的中原汉式镜,为考证古代新疆的社会风俗、经济发展与审美文化提供了物证,延伸了中原地区与古代新疆交往的时间轴线。进一步深入挖掘、提炼、研究、弘扬好新疆出土文物的深刻内涵、社会属性、文化属性与美学风格,诠释新疆历史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血脉联系,增强新疆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历史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从考古学角度看中日文化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流长,早在一万二千年前,从日本列岛上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与中国大陆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内涵基本相同,说明二者之间有一定的交流.到了新石器时代,由于两国隔海交通不便,文化交流中断,日本列岛人类的原始文化朝着适应海岛生活的方向发展,与大陆中国的原始文化始出现差异.然而,这种差异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不十分明显.因此,日本列岛上新石器早期文化与中国大陆新石器早期文化仍有许多相似之处,如石器的制作方法、用料、器型等,都是继承中国大陆旧石器时代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原始陶器的胎质、纹饰、火候、烧制方法也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5.
属于鲜卑早期的遗迹有完工、札赉诺尔、南杨家营子、二兰虎沟、哲里木盟舍根文化,以及义县保安寺村等地的鲜卑文化遗存,此外,拓跋鲜卑旧墟石室的发现,均为研究早期鲜卑文化提供了新材料。从有关古籍和一系列考古发现中可看到,狩猎和游牧是鲜卑早期从事的主要经济活动,与冶铜、冶铁、金银器制造、木器制做和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从众多出土文物看,这些制品有许多带有中原文化特色,也有其民族特点。鲜卑早期的婚俗、丧葬礼仪,习惯法规、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和文学艺术等,可以使我们窥视到这一民族的社会制度、政治组织及其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6.
两汉时期在国家政策的主导下,地域间的文化交流得以有效展开,文化交流活动甚至延伸到域外。在汉代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儒生群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促进了中原文化向边郡地区的传播。由于汉代官吏主要出自儒生,所以这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过程多是在儒生作为国家官员的身份背景下得以实现的。此外,汉代儒生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他们对于佛教的东传、汉朝与西域之间的文化往来,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汉代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成就斐然,影响深远,汉族、汉人、汉语、汉字、汉学等等概念和词语流传至今,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和历史符号,无不与汉代的文化发展、交流和传播密切相联。  相似文献   

7.
关于新疆公元前第一千纪金属技术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新疆公元前第一千纪的金属技术进行了探讨,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铜器的合金组成、典型铜器的文化内涵以及其他金属器的出现与使用。该研究为全面揭示新疆的早期物质文化特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新疆在早期东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 魏晋南北朝是个分裂与动荡的时期,然而,透过历史的表象,又可发现,这也是一个文化交流与融合频频发生的时期。而且其交融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影响之深远,在中国文化史上都殊为可观。本文不准备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交融做全面论述,仅擷取几个断面加以考察,以从一个侧面展现这一时期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河西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融永嘉之乱,“中州板荡,戎狄交侵,僭伪相属,生灵涂炭,故文章黜焉。”中州士子纷纷避乱凉土,以致“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北史》卷八十三《文苑传》)借着中原文事  相似文献   

9.
新疆托里县那仁苏墓地两座墓葬出土了两件铁刀,通过扫描电镜能谱的分析方法,使用了线扫、面扫等多种手段,进行了详细的实验室分析检测,发现两件铁刀均含有较高的Ni元素和少量Co元素,在残留的金属本体中还观察到高镍相与低镍相交替分布的现象。结果表明,两件铁刀均为陨铁制品,陨铁中含有主要矿物铁纹石、镍纹石、合纹石,以及副矿物陨磷铁镍石。经过碳十四测年,显示两座墓葬的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两件铁刀为国内目前发现最早的陨铁制品,本文首次对阿凡纳谢沃文化陨铁制品的相关分析数据做出报道。这对于中亚地区与欧亚草原游牧文化的研究以及探讨早期铁器的传播和使用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多民族共居自治区,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四大文化——华夏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穆斯林文化——融汇交流之地。宗教做为文化交流的晴雨计,在新疆有着漫长而复杂的传播演化、兴衰更替的历史,并且最终在本地区形成多民族共居基础上多种宗教共存的特色。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类意识发展到一定的段后才出现的社会现象,最初的原始宗教观念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在自然力面前束手无策而产生的。从原始宗教开始,人类社会宗教的发展经历了氏族—部落宗教→民族—国家宗教→世界宗教这样一个演进的过程。新疆地区的宗教大体上也是沿着这一轨迹传播、发展的。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对新疆宗教的历史和现状的概略论述,以展示出自古迄今该地区宗教的轮廓,从而便于我们对新疆纷繁复杂的宗教情况有一个总体上的了解和认识。 1、原始宗教观念的出现,古代的萨满教和祆教。  相似文献   

11.
中国境内的早期铜镜包括具钮镜和有柄镜两大类,历经夏至早商、晚商、西周和春秋四期,类型逐渐完备,具钮镜下的单钮镜作为早期铜镜的主体,呈现出由几何纹镜经素面镜向动物纹镜发展的趋势。中国铜镜最早出现于甘肃、青海和新疆东部地区,晚商时已出现地区间的影响和交流,中原和新疆成为其分布重心,春秋时期中原、东北和新疆正式形成了本地的用镜系统。河西走廊至新疆东部地区应是探寻中国具钮镜起源的重要线索地。有柄镜源自西亚北非,西周时传入新疆和河西走廊。功能方面,早期铜镜一直作为梳妆用具,兼作配饰,亦曾是宗教法器和等级地位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作为新疆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载体,对新疆少数民族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从文化层面上看,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是民族间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从战略层面上看,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是传递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从题材选择上看,优秀的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能够增强其受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新疆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桥头堡,不仅肩负“走出去”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区域对外文化合作与增进互信交流的使命任务,还担负着积极营造与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良好舆论环境的区域国际传播责任。新疆对中亚区域国际传播的文化机制创新策略主要包括,以文化内容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内涵;不断提升主流媒体区域国际传播整合能力;持续增强多边和双边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新疆对中亚区域国际传播的文化机制创新径路主要包括,创新营造区域国际传播数字生态;推动文旅项目加快布局、融入中亚地区;培育壮大民营文化企业对外传播力量;完善文旅产业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4.
王保国 《学术论坛》2008,31(1):49-52
至少在北宋以前的历史上,中华文化史是以中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依托而展开的.中原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以儒家文化为基本框架,融道、儒、法、释为一体的政治文化.主张"教化为先,刑罚为辅"的理念,因此,其政治教化过程,又是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政治文化的传播过程.由于主要借助于政治的手段来完成传播过程,中原政治文化的传播表现为"一元主导"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新疆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是西方玻璃制品及其生产技术向东传播的重要中转站,学界对早期玻璃产品和技术的传播研究较深入,而宋元时期新疆玻璃器的情况不甚明朗。本文总结宋元时期新疆玻璃器的出土情况、工艺与成分特征,讨论其来源和交流特点。这一时期新疆玻璃器均属于日常实用器皿,产地包括中亚与新疆当地,同时出现了玻璃加工的现象,器型兼具西方玻璃风格与本地创新特点。这种交流情况一方面缘于中亚玻璃生产的繁盛,使得新疆地区融合了前者的生产技术与使用习惯;另一方面玻璃器脆弱,建立区域内稳定的消费与贸易网络是更加理性的选择,所以大规模长途运输玻璃器的现象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6.
新疆与中原的交流起源很早,汉代以后随着西域都护府的设置,这里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移民多源于政治、军事等原因,被迁徙和强制迁徙特征明显。民族间的迁徙和融合日益频繁,且规模呈逐渐放大趋势。民族的流动和播迁,不仅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发展,也加深了新疆与中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为我国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郎樱 《西域研究》2001,(4):70-75
本文对自先秦以来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关系进行概述,旨在说明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无论对于西域文化或是中原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丧葬观念和丧葬礼俗有着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新疆史前和汉魏晋时期考古中,发现广泛存在着墓葬用火现象,这种丧葬用火现象一般被解释为火葬习俗。本文对新疆早期丧葬用火的考古材料进行了全面收集和整理,对各种用火痕迹和现象进行了具体分析和总结,发现其隐含着更为复杂的行为背景。通过对墓葬用火目的和方式的研究,认为新疆早期的墓葬用火,实际上包含三种不同类型的丧葬礼仪和习俗,即重在对死者尸体进行火化处理的火葬,做为埋葬环节的墓室焚烧和体现生死观念的墓祭行为和做为埋葬环节的墓室焚烧。它们又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并且在分布上呈现一定的地域特点。火葬主要流行于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其文化显示一定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因素,主要分布于西北边境从帕米尔至伊犁河谷至阿尔泰山一线。以火祭祀习俗分布于克里雅河上游昆仑山中的流水墓地和塔什库尔干河畔的部分战国以前墓葬。墓室焚烧习俗是继火葬习俗之后出现于丝绸之路沿线绿洲的新葬俗。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在新疆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18年到1930年,马克思主义初步传入;第二阶段从1930年到1937年,马克思主义在新疆进一步传播;第三阶段从1938年到1942年,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20.
关于裴李岗文化的性质和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和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的发现,具有特殊的文化面貌,在年代上早于仰韶文化,对探索中原早期新石器文化开始取得了突破。这两类遗址的发现已达三十余处,前者分布于冀南、豫北,后者则集中在豫中一带。从文化性质上,两者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也有相当大的差异,是否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目前尚有不同的意见。如分别称其为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或统称其为磁山-裴李岗文化,而认为两者属于不同的类型,不过它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