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从理论上通过要素配置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社会成本效应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缩小城乡资源配置差距和平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但在实践中,可能存在城乡投资竞争、实际需求错配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制约因素,阻碍新基建对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提升效果。应通过以下路径,强化新基建对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提升效果:一是科学谋划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建立融合发展机制;二是完善过程监管制度,强化顶层设计防控风险;三是重视城乡居民现实需求,以新基建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也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主题。随着“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质量发展具备了新的内涵、特征和优势条件,同时在市场调节、政策导向、要素融通、改革协同等方面仍面临一些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要以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生产结构、强化监督管理、培育主体品牌为着力点,不断强化规划引领、投入保障、评价考核、人才支撑、执法监管,构建激励约束相容、多方协同的政策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3.
程静  施红 《新疆社会科学》2024,(2):132-139+150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缓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科学论述了城乡关系运动发展的规律,指出了消除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实现条件,为我国破除城乡发展不平衡难题提供了指导。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体现,具有理论、历史和实践三重逻辑,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乡关系的必然选择。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遵循人民利益至上的基本价值取向、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增强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的基本原则,以及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的基本方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就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推进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创造和谐美丽的城乡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4.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统筹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玲 《学术界》2007,2(5):163-167
运用发展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讨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认为"二元经济"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显著特征,更是制约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如何加快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化一元结构的转化是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解决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严峻和艰巨的任务,既需要政府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也需要从全方位多角度跨学科的视野,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织密城乡融合网络,统筹新型城乡融合关系,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逻辑。当前,在城乡融合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城乡产业融合配套不协调,乡村生态资源使用不当,人力资源短缺,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润色以及乡村整体治理效能偏弱。鉴于此,要抓住乡村振兴的重点突出问题,通过健全科技转化的配套,加强乡村产业融合协调;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人居环境改善;加快基础公共服务建设,助力乡村人才集聚;提升乡风文明内涵,筑牢乡村文化根基;深化培育制度改革,优化乡村营商环境等路径助力乡村振兴,健全城乡融合的发展网络,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归结为按顺向融合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按逆向融合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集群型融合、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和服务业引领型融合等5条路径,可辨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可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主要着力点放在3个方面,即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搭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创新能力的平台、创新农村服务业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8.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与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共同富裕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马克思城乡发展思想和共同富裕思想是我国城乡发展实践的理论来源。中国城乡发展进入城乡融合发展阶段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结果。从共同富裕角度分析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与路径,为观察和理解中国的共同富裕问题和城乡发展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有助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践和理论创新。新时代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一要坚持"目标—动力—机制"一体两翼的发展逻辑,即坚持目标与过程相统一,不断增强改革和创新发展动力,坚持完善机制;二要走"核心力量领导—满足需求—创造供给—共享机会成果"四位一体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统筹城乡发展是新时期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也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全面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深刻内涵,深化城乡改革联动,积极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切实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更加注重协调推进,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更加注重激发活力,着力破解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层困境,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农业和农村不能成为“短板”;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实现农业强国的一个重要方面。产业融合贯穿“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可以充分发挥产业部门的协同作用,优化要素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强国建设。产业融合是路径,建设农业强国是目标,应充分把握两者的逻辑关系;应加强政府和市场的融合,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充分融入现代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11.
在城乡关系的不断演进中,我国的城乡融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内在逻辑与融合路径。“以农民发展为核心,以国家战略规划为引领,以制度优化创新为抓手,政府作用与市场力量协同推进”是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逻辑,其与农民中心逻辑、市场逻辑等具体逻辑,以及农民发展与市民发展协同、农民积极性创造性与农民收益协同、制度优化创新与战略规划协同、政府作用与市场力量协同等协同逻辑,共同构成一个系统化的逻辑体系。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全面性和长期性,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应深刻认识城乡关系的主要矛盾,全力推进以农民发展为核心的城乡融合发展;科学利用制度优化创新规律,全面推进战略规划引领的城乡融合发展;正确把握政府与市场的辩证关系,促使政府作用与市场力量协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依据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在此期间,随着生产力水平逐步提升,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城乡关系也历经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固化、城乡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四个阶段,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乡关系发展历程,展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发展规律及阶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城乡关系发展不仅取得阶段性成就,奠定了融合发展的基础,而且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理论体系,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城乡关系的新型定位,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制度问题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完善的制度体系能够有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因而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制度。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包括要素双向流动制度、产业融合发展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制度、生态环境共治制度和收入分配公平制度。在实践中城乡融合发展面临一些制度困境,制约着城乡融合发展预期效果的实现。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需要重塑制度创新理念,突破路径依赖效应,进行系统化的制度安排,进一步优化和改进城乡融合发展制度。  相似文献   

15.
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农业发展导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到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全面推进期,也要适应并遵循这一趋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在推进高质量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些问题值得引起注意,包括要辩证看待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认识到质量提升的长期性以及要紧跟市场需求把握质量等。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农业生产经营,除了针对农产品质量而言,还应包括生产经营体系质量和产业效益。因此,需要从壮大农业农村优势产业、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增强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和建设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等方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正处在信息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交汇期,农业数字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方向和重要内容。当前,数据要素赋能农业生产,通过智能化技术变革生产营销方式;重塑农业组织结构,推动农业组织结构网状化发展;整合农业产业链,实现信息共享和生态位调整。可以说,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引领农业要素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农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则是以农业现代化生产为目标,推动生产方式变革;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推动消费方式变革;以整合农产品供应链为目的,推动经营方式革新;以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推动产业结构变革;以组织化水平提升为基础,推动能力变革。未来,农业数字化转型将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应严格落实好农业数字化发展规划,宣传推广典型案例,因地制宜、以点带面推动数字经济与本地农业农村经济融合发展;应鼓励数智经济企业利用其丰富的开发经验和数字技术实力,加快农业配套应用的开发;应注重在生产端和营销端提升农民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更公平地享受农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数字红利。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农村产业融合的新型业态引领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且有效驱动了产业振兴和农业现代化.采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地区除外)2009-2017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绿色城镇化与城乡均衡发展三系统的协同效应分析体系,测算三系统的综合指数及协同发展水平,讨论东、中、西部以及全国三系统协调耦合和协同发展的趋势特征及其差异,进一步构建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门槛效应回归分析模型,针对这三系统与耦合度的线性与非线性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村产业融合度、绿色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均衡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三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逐渐增大;单一系统对耦合度的促进作用会由于其余两个系统的干扰而减弱;三个系统对耦合度的影响均存在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8.
从我国农村与城市实际存在的、不断加强和发展的趋势看,逐步建立把城市与农村联结在一起的、统一的社会经济系统,应当是更富有前途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动态观点来研究农业、农村与农村经济,才不致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相似文献   

19.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中国的发力期。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将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新动力。现代先进信息技术与乡村高质量发展之间虽侧重不同,但仍存在巨大的衔接空间。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二者之间具有目标一致性,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为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乡村高质量发展也是数字创新的重要助推力。数字乡村依托数字经济的发展,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构建虚拟空间,激活、增强各种功能效益为乡村农业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建设、医疗养老、教育发展赋能,进而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在新发展阶段,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协同推进:加强乡村数字变革技术支持;促进乡村主体数字理念转型;健全数字乡村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20.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政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岳论丛》2016,(2):30-37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应对农村经济新常态的现实选择。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在为农村一二三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出强烈信号的同时,也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抓住农村发展的新机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统筹利用农村的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发掘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产业环节和资源要素的融合互动,不断增加生态和文化产品供给,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