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紫钗记》的思想价值及其意义●李秋新《紫钗记》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创作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几百年来,对于它的思想与艺术成就人们曾做过一些论述和探讨,但同对作者的代表作《牡丹亭》的研究相比较,则显得太不够、太肤浅了。这固然是由于《牡丹亭...  相似文献   

2.
肖鹰 《河北学刊》2013,33(4):71-75
明代文学家汤显祖主张唯情论(至情论)的文学观。对此,既往学术界的论述失之于简单地说明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等文献中关于"唯情论"的主张,而没有就其"情"的观念作具体、系统的理论阐述。本文围绕汤显祖的"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气者,全在奇士","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三个重要命题,对其"唯情论"文学观的核心思想作了系统阐释,并在"情"、"奇"和"神"三个层面阐述了汤显祖文论观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梦学理论的成熟,除了给一批以梦记史、论政、说艺的笔记体文学注入新的虚幻色彩外,还给这一时期的小说和戏曲创作带来一些可以说是重要的或者基本的意象。汤显祖的们临川四梦》,突出表现了这位被称为明代文坛主情说的代表人物,正是以“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响成了他的文学观念与梦学观念的相通之处。在《牡丹亭题词》中,汤显祖赞扬了壮丽娘生生死死的至情之后写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在给邹梅宇的信中,汤显祖又写道:“二梦记殊党恍惚。推此恍惚,令人怅然。”把梦与文学的共性用“恍惚”一词来表…  相似文献   

4.
形非似神更异──《牡丹亭》、《长生殿》爱情描写之比较徐人忠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一百年后,清初洪升创作了《长生殿》。因为该剧也有女主人公梦境的描写和鬼魂游踪的情节,故当时有人称《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牡丹亭》”,洪升颇为高兴,“世以为知言”①。由...  相似文献   

5.
“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在明代众多的言情传奇中,足称“擅场”之作者,应首推汤显祖的《牡丹亭》。《牡丹亭》所讴歌的“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深深地感动了封建时代青年女子的心,甚至出现为之断肠殉情的事。其所以有这样感人的魅力,原因就在于它以精湛新颖的浪漫主义艺术方法,把纯真  相似文献   

6.
《临川四梦》(即《牡丹亭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是我国明代戏曲大师汤显祖的主要作品。其中《牡丹亭还魂记》作为他的代表作,其进步的思想意义及高度的艺术价值,得到广泛的承认。但《四梦》中的另外三部剧作,尤其是对,《南柯记》、《邯郸记》二剧,多年来一直为评论界毁贬。长期以来,《南柯  相似文献   

7.
在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中,《紫钗记》和《牡丹亭》都是以爱情作为主要线索,来描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反封建的主题的。对同一作家不同年代的相似题材的作品加以比较,最能看出高低上下,最能看出作者的世界观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本文试图在《紫钗记》和《牡丹亭》的分析对比中,来探求汤显祖创作思想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我国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1598年)和19世纪法国雨果的《欧拿尼》(1829年),是中西浪漫主义戏剧的巅峰之作。它们以人性之“情”反对封建主义之“理”,让觉醒了的具有“自我”个性的人,冲决各种阻力,勇往向前。这两部浪漫主义剧作,昭示了新兴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9.
江苏、江西先后举行了明代优秀戏曲家汤显祖逝世365周年纪念活动,上海昆剧团整编演出了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有关方面还召开了一次纪念汤显祖,结合昆剧《牡丹亭》演出的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0.
产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的《牡丹亭》,历来论曲者常把它与《西厢记》相提并论。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说:“王实甫《西厢》,汤若士《还魂》词曲之最工者也。”孟称舜《柳枝集(倩女离魂·楔子)眉批》亦云:“《西厢记》和《牡丹亭》,皆为传情绝调。”沈德符《顾曲杂言》又云:“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个《西厢顺价。”其作者汤显祖亦因此而蜚声剧坛。而且,随着《牡丹亭》有多种语言的译本流行海外,汤显祖亦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名人。日本著名学者青木正儿在其《中闰近世戏曲史》这部颇具学术权威性的专著中,将汤显祖…  相似文献   

11.
汤显祖的四大名剧,展示出“至情”的世界观,其理论源于泰州学派,也渗透着佛道的因缘。其业师罗汝芬、师友达观和尚、思想家李贽对他有深刻影响。《牡丹亭》艺术成就最高,是一部复合戏,有特殊的文化警示意义,与《紫钗记》同属儿女风情戏。《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戏.汤显祖剧作既有强烈的社会文化影响,又有深远的文学史意义,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人民宝贵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2.
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剧作家,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戏剧作品闪烁着以人为本哲学思想的熠熠光辉。《牡丹亭》体现了汤显祖的哲学思想:认为“情”比“理”更重要,更为根本。“情”是人生而即有的,“情”的流露是无法使其休止的,因此,应当任“情”自然发展。他追求自由幸福,尊重人的个性,主张至情至性。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文言小说,主要包括笔记体和传奇体二大类:笔记体以《世说新语》等为代表,它们不重情节,献给读者的往往是一片断简、一幅素描、一个细节、一个印象……就在这零星的展示中,作家的情趣和独特审美感受呈现了出来;传奇体以唐人传奇等为代表,它们重情节,同时也重视意境、情调、书卷气……作家的主体情感便寄寓在这纷纭的世界中。 关于唐人传奇的文体规范,古代人似未系统地思考过。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十:“杂传记中多录鬼神灵怪之词,哀调深情,不异畴昔。然影响所托,理亦荒唐,故不能一一尽之。”用“杂传记”称唐人传奇,注意到了其“传”和“记”的体制,并指出其“哀调深情”的抒情色彩和“多录鬼神灵怪之词”的虚构特征,实属难能可贵,惜未能进一步展开论述。至于陈师道《后山诗话》所云:“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尹师鲁读之,曰:‘《传奇》体尔!’《传奇》,唐裴鉶所著小说也。”则专就裴  相似文献   

14.
汤显祖以他不朽的《临川四梦》成了与莎士比亚媲美的东方剧坛之星。但是,除《牡丹亭还魂记》之外,人们对其他三梦的探索还很肤泛。特别是对《南柯记》和《邯郸记》(以下简称《二梦》)的研究,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至今连一个大家公认的概略性的结论也没有。《二梦》从问世到现在,其地位每况愈下。而明代戏曲理论家是很看重《二梦》的。 至《南柯》,《邯郸》二记,则渐削芜纇,俯就矩度,布格既新,遣词复俊。 其掇拾本色,参错丽语,境往神来,巧凑妙合,又视元人别一蹊径,技出天纵, 匪由人造。  相似文献   

15.
汤显祖"玉茗堂四梦"之中,《紫钗记》居其首,是在唐传奇小说《霍小玉传》的基础上改编成传奇剧的。主旨是讴歌婚姻自由和纯真的爱情,揭露封建门阀制度的腐败,揭示人民百姓和封建特权阶级之间的矛盾。《紫钗记》不仅继承了唐传奇小说针砭现实的的批判精神,还根据新的主旨对作品的人物和情节加以改造,有所创新:霍小玉成为情之所至的代表,李益变成忠于爱情的翩翩佳公子,剧中加入了代表统治阶级的卢太尉,强调并提升了黄衫客在霍李完婚中的关键作用。这是汤显祖一部成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张洪海 《兰州学刊》2006,(12):175-177
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成功有赖于剧本的改编。改编本保持了汤显祖原本《牡丹亭》情理冲突和人性解放这一思想观念。改编本对原本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在曲词、宾白的改编上采取只删不增的原则,基本做到了“减头绪”、“立主脑”的效果。本文以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为据,对上述情况进行了说明,并指出此次改编的借鉴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汤显祖的文艺思想,如果以1598年他挂冠闲居、创作完《牡丹亭》并岁末名僧达观来访为界,分为前、后两期,不符合汤显祖文艺思想的实际情况。他论文学的言论大多数发于归田之后,呈现两种倾向:一是主张文学向外积极反映现实生活,它以标举“情在理亡”,表现世俗之情和创造“怪怪奇奇”  相似文献   

18.
刘波 《阴山学刊》2007,20(1):32-34
在晚明个性解放思潮中,对于明末清初戏曲、小说产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在左派王学影响下,由李贽、汤显祖、冯梦龙、孟称舜等人直接推动而形成的强大的写“情”思潮,它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增添了最亮丽的色彩。《牡丹亭》中的主人公杜丽娘形象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陈继儒《牡丹亭题词》作了某些不同于时人的解读,并结合汤显祖的思想历程,指出研究汤显祖应该慎用其中的“师讲性,某讲情”传闻。  相似文献   

20.
见汤显祖《图南邀宴其先公瀑泉旧隐偶作》,第二联说:“幽意动寻丛桂隐,高情传唱牡丹词。”牡丹词——《牡丹亭》也。正如其“幽意”“桂隐”所揭示的,它作于作者弃官归隐之时。这已成定论,无须赘述。而令人感兴趣的是,为何汤显祖在“幽意”“桂隐”之时却仍“高情传唱”?“幽”“隐”与“高”为何能如此鲜明、强烈地同时映照在《牡丹亭》之上?更直切地说,汤显祖为何自谓高情?为何有此高情?何谓高情?高情何在?本文不鄙浅陋,见诸同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