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冬梅 《学术交流》2012,(1):145-148
现代汉语副词"刚"由形容词"刚"虚化而来,形容词"刚"自隋代通过语法位置的改变变为副词,并由方式副词"硬"演变为语气副词"偏偏;"元代出现"勉强"义,此义常与数量结构连用,又逐渐发展为量小义,而后由事物量小隐喻为时间量小,最终发展为近过去时的"刚刚"义。"量小"义、"勉强"义和"近过去时"义三者间的联系由不同语言词汇所证实。限定副词,应区分"排他"义和"量小"义,语言事实支持这种区分,区分后才能更清晰地解释相关义项间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构式语法的角度重新审视了"比N还N"的构式义、结构特点、形成机制以及其中N的特点,即只有描述性义素非常强的名词才可以进入该构武,如"绅士".这种凸显的描述性义素在一般语境中都很容易为人们理解,很容易被分离出来,只凸显关涉性义素而描述性义素很弱的名词则不能进入该构式.文章运用"语法的动态观"对副词"还"修饰名词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最后对该构式的修辞效果和修辞手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清末北京话中才出现"干脆"一词,最初为形容词,经百余年的发展到现代已完成了从形容词到语气副词的语法化过程,"直接"这一语义特征和形容词作状语这一句法位置是其变化的主要条件。北京话语气副词"干脆"的意义和用法与普通话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王静 《社科纵横》2012,27(12):121-122,130
“顿时”是现代汉语中表“短时义”的时间副词,目前学界关于“顿时”的研究主要是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从共时平面探讨“顿时”的语义内涵、句法特征和语用环境,本文拟从历时的层面分析“顿时”一词的词汇化历程,并结合单音时间副词“顿”的虚化探讨其演变动因.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5,(7):116-118
语法隐喻是语言的系统概括,概念隐喻反映了人的基本认知经验。在构式语法的解读中除了跨构式的联结自身存在的认知(概念)隐喻外,语法隐喻的解读可以说明构式的紧密度和语义的高度概括。双及物构式内部的隐喻之外,语法隐喻的解读也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6.
冯莉 《学术交流》2012,(9):166-169
现代汉语中的"相对"一词具有词汇化、语法化、语言接触及其相互关系等多维度研究价值。通过基于语料库的历时与共时分析,考察"相对"一词的语义和句法功能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发现该词从上古到近代经历了从短语到动词的词汇化过程。在现代汉语阶段受到间接语言接触和语频作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从动词发展到形容词,并且形成向介词、副词和话语连接语多路径虚化的多向语法化和构式语法化发展的复杂趋势。  相似文献   

7.
周晓林 《学术交流》2005,(7):138-142
汉魏以来,由动词虚化而来的程度副词"煞",首先充当补语,构成了"V/A煞"式程度补语句.程度补语句"V/A煞"式从汉魏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其中唐、宋、元、明时期是"V/A煞"式程度补语句使用频率较高的时期.唐宋以后出现少量程度副词"煞"构成的状中式,元明时期仍很少见到程度副词"煞"构成的状中式,这说明程度副词"煞"构成的状中式一直没有发展.清代至现代,程度副词"煞"一般也不充当状语,只作为构词语素构成词或者熟语.  相似文献   

8.
站话是黑龙江方言分区的一个方言小片,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东北官话存在一些差异。本文对黑龙江站话中的程度副词诚的句法结构及语义进行描写与研究,并对其来源进行探究,认为站话中的程度副词诚来源于古代汉语中的语气副词诚,同时解释了诚是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语义与语法之关系的争议一直是语言研究的焦点问题,也是不同语法理论分化的起点。语义对于语法研究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以汉语动词分类为例,黄正德应用非宾格假设将其细化为两个系列——动作类和状态类,其着眼点恰是动词语义的分析。其分析过程证明语义不仅是非宾格假设理论建构的基点,也是其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契机。所以,语义的形式化处理是语义进入语法研究的关键,从而体现语法研究的形式化和系统性要求。  相似文献   

10.
刘桂芳 《学术交流》2006,(12):141-143
义素又称语义成分、语义特征,是词的义位的构成因子。当前研究中所提出的义素类型系统繁多,且多有义素种类混杂现象。对义素类型的划分要遵守同一律。义素分析的功能首先在于揭示个体的词义结构,因此,从词义结构角度观察义素并分析描写义素类型,应该是研究者的首选。从完整的词义结构角度观察并提取义素类型,设立语法性义素,区别、分析理性义素与色彩义素两类词汇性义素,探讨理性义素的核心———概念性义素及理性义素的边缘———附属性义素,研究动态中的言语义素,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郑燕萍 《学术交流》2007,(4):162-165
《型世言》中的程度副词与现代汉语程度副词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型世言》中的语言事实说明,不同的共时平面,程度副词的组合功能是不一样的。程度副词主要修饰谓语,做状语是它普遍的、经常的用法。还有一些可以做补语,其中共有“极、之极、甚、异常、不胜”5个程度副词。《型世言》中有少数程度副词如“极、更、越、一发、何等”有时可以异位位于整个谓语结构前,而不紧附在它所修饰的词语前。异位不只是为了使程度副词在行文中显得突出,同时也为了加强语气。《型世言》中程度副词的这种用法和近代汉语定中结构的定语和中心成分之间可以不加结构助词的语法规律是一致的。重视这些语法现象并把它们之间的不同揭示出来,对近代汉语程度副词以及整个汉语语法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主语的三重性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汉语的主语,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赵元任(1968)说主语即话题。五十年代主、宾语问题讨论中,有施受派和词序派。施受派以语义为依据,认为施事即主语,受事为宾语,词序派以语义为依据,认为谓语动词前的NP为主语,谓语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为宾语。吕叔湘(1979)曾提出主语二重性之说,认为“主语只是动词的几个宾语之中提出来放在主题位置上的一个”。这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主语这个语法位置把话题同主宾语所反映的以施受为代表的语义成分联系起来,使关于主语的研究深入了一步。李临定(1985)曾以此为题目,专文讨论了汉语主语二重性问题。的确,同形态繁丰的屈折语相比,缺乏狭义形态变化的汉语主语缺少明确的形式标志,因而汉语主语没有性、数、格之类的语法范畴,从这种意义上说,汉语主语的确没有形态语言中的主语那样的语法地位。但即便如此,汉语主语仍然是一个明确的形式类,它概括着话题及可以出现在宾语位置上的各种语义范畴。从这种意义上看,汉语主语又是有其确定的语法位置的。  相似文献   

13.
鲁晓雁 《学术交流》2002,(2):109-112
抽象名词作为名词的一个大类,其语义搭配和语义偏移的规律与其他类名词不同。我们对13万字的文学材料中的抽象名词进行了穷尽式调查,依据调查所得,划分出了与抽象名词搭配的动词的次类,搭配结构形式以及各搭配形式有无语义偏移和语义发生偏移后的语义取向等。  相似文献   

14.
含双向表量成分的施事主语句是配给构式,当主语的数词大于"一"时,可以分化为双重下位构式:A、(言者主语+指令动词)+分配对象集合+配给动作+分配事物集合.B、(言者主语+指令动词)+分配对象集合中的个体+配给动作+分配事物集合.A类构式主语和宾语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对应关系,B类构式是乘积关系,二者的差异是常规分配和特殊分配这两种不同分配方法造成的.从构式语块来看,配给对象是施行和受动的统一体,具有指称性和数目性双重意义,配给动词主要是自主动词中的及物动词,表现出非动态性特点.典型的配给句是非现实句.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中的虚词肩负着重要的语法作用,其中的副词是汉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再"又"还"都可以用来表示重复义,使用频率非常高,但是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往往是几乎所有欧美学生习得汉语的一个难点.文章对欧美学生习得重复义副词"再"又"还"进行调查,分析其产生偏误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曹爽 《社科纵横》2009,24(3):93-95,98
通过和普通话对比,认为焦作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老"有着特殊的句法特征:修饰形容词时,在使用范围、重叠形式、与"的"的搭配、句法功能四个方面和普通话程度副词"老"存在差别;能够修饰动词和动词短语;能够和否定副词"不"连用,构成两种否定形式。语义上,焦作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老"含有情态义,加强了说话人的语气。语用上,焦作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老"可以用于两种不同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7.
许卫东 《社科纵横》2009,24(6):147-149
本文围绕陆俭明、李临定、马庆株、张斌等先生在词类小类划分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肯定了小类划分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也谈"了2"的语法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小川  周芍 《学术交流》2005,(1):136-141
区分"了1"与"了2"是十分必要的.前贤所概括的"了2"的各种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都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了2"的核心语法意义,"表达对当前相关事态的肯定的语气".该语法意义对"了2"的各种用法都具有解释力,在各种句类中也都能得到验证.此外,不宜单纯以句法位置划分"了1"和"了2","了2"的完句功能还受到其核心语义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翟燕 《唐都学刊》2008,24(4):65-68
"也罢"是近代汉语中新产生的一个语气助词.在对"也罢"功能描写的基础上,提出语气助词"也罢"的来源及语法演变的动因和机制:"也罢"来源于副词"也"和动词"罢"的组合形式;由"NP+也罢"到"VP+也罢"的变化是其语法化的动因;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及对语境义的吸收促成了"也罢"的功能扩展.  相似文献   

20.
王红厂 《社科纵横》2004,19(5):157-158
马庆株先生指出“语义是形成句法聚合的基础 ,语义成类的制约词语和词语之间的搭配 ,制约语法单位的组合行为和表达功能”。该文就是利用马庆株先生在 [ 顺序义 ]体词和对上对下类动词方面的研究成果 ,发现具有顺序义的指人名词和对上对下类动词对“V2 的 是 N”句法格式是否有歧义有一定的制约 ,并且很有规律性 :当N为顺序义最高项或最低项时 ,“V2 的 是 N”句式一般没有歧义 ;当N为中间项时 ,该句式则存在歧义。同时不同系列的衔位名词之间的权势关系或一致关系也对歧义的理解产生影响。另表人名词多义词引起的歧义既和词汇有关 ,也和句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