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尚公重私"的公私观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与私的关系问题 ,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关系着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的整合 ,关系着国家、君主、社会和个人之间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 ,关系着社会意识形态的规范以及社会道德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建构。传统公私观的基本内容 ,大体可以从两个维度加以理解 :其一是本体论的维度 ,主要是解决公私之间的本末先后问题 ,回答其本源意义上的逻辑本质 ;其二是价值论的维度 ,主要是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利益关系问题 ,回答公私关系在现实实践中的具体作用。一  在本体论意义上 ,中国古代公私观鲜明地坚持了“公”的主体原则 ,充分肯定了…  相似文献   

2.
一  从春秋战国迄今两千多年来 ,公私关系问题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话题。对于公私关系的不同认识形成了多种公私观念 ,从政治思想层面看 ,传统公私观念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 :第一类 ,以君主之私为天下大公的公私观念。这种类型的公私观念 ,其内在的价值规定是君主之私凌驾于国家之公之上 ,国家之公又凌驾于臣民之私之上。在表述上则强调崇公抑私、立公去私。中国传统道德推崇以德配天 ,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而天德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至公无私。这类公私观认为君主的德行上应天德 ,于是大力崇公抑私 ,甚至要求“以公灭私”。在传统…  相似文献   

3.
现代国家的特性在于公私的和谐统一。但由于公私观的差异,中西现代国家成长出现不同的历程图景。具体而言,在"私本位"的公私和谐观影响下,西方现代国家是在国家权力和公民社会相互增权的进程中生成的。而在"公本位"的传统公私对立观的影响下,中国的现代国家成长却不同。一方面,由于受公私对立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国家成长显得曲折、坎坷。另一方面,由于"公本位"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国家成长呈现出从国家对社会的渗透与扩张,到国家与社会的同构,再到国家对社会的放权从而逐步生成公民社会的历程图景。因此,从公私关系的角度解析现代国家的成长历程,能为解释中国现实问题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4.
"公""私"及其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明末清初,公私观发生具有转折意义的发展,出现大批崇私以批判传统公私观的思想家。其中,王夫之基于传统公私观,将"公"主要确定为三个内容:"公共"或"普遍","天理"和"公正无私"。与之相对,"私"则表现为"个人""私欲"和"私利"之义。其公私关系观也相应呈现为:传统意义上"循公废私"、近代相对合理的"存公抑私",与明末启蒙思潮相表里的"化公崇私"。自清初至当代,王船山公私观在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早期的公私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早期的公私观念钱广荣亘古至今,如何看待公与私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们道德生活的基本课题,几道德问题无不直接或间接与公私观念相关。因此,研究中国早期的公私观念及其对今人的启示,对于今天的道德建设来说是很有意义的。本文试对中国早期的公私观念作一历史考察。...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思想史上,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是价值观思想。价值观的讨论集中在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公与私的关系问题也与之紧密相联。传统的公私义利观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极大,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与现实社会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评价和对待延续至今的公私义利关系,对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初级  相似文献   

7.
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共同举办的“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学术讨论会 ,于 2 0 0 2年 1 2月 1 4日至 1 5日在南开大学举行。这是国内第一次以公私观念为主题举办的专题学术讨论会。来自多所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 4 0多位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的学术专长分别属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文学等不同学科。与会学者对公私观念作了多学科、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 ,提交的论文和发言涉及一批相关的课题 ,主要有中国公私观念的产生、确立及演变的历史过程 ,不同历史时期公私观念的特点 ,…  相似文献   

8.
<正> 船山在其著作中喜言公私之辨。公私二字,看似抽象,然船山对公私之辨中许多别开生面的见解,实已涉及政治心态、历史哲学、夷夏分野、义利理欲等诸多文化领域。对船山公私观的抉发,我觉得不仅是船山著作中  相似文献   

9.
公私关系问题并非儒家的核心命题,但儒家对公私关系的论述却成为传统文化公共观念的主流价值观念,即立公灭私和贵公去私。文章主要分析了儒家贵公观的理论范式,认为儒家以公私二元对立为基本范畴,以贵公去私为核心理念,从形而上学本体论、日常伦理价值规范和"隆礼重法"的政治制度三个方面论证贵公观的合法性,使它成为封建君主专制社会的伦理规范和道义价值。传统儒家文化的贵公观虽然有其局限性,但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看,它对社会公共理性的养成、较完备的公共观念和主流的行政伦理文化都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公与私的问题,是中国政治哲学与实践哲学中的重大问题。公与私,不仅是一个看法、一种观念、一套规则,而且是形塑地方社会秩序的文化认同性力量。熟人社会里农民公私观念的表达,具有层次性、伸缩性、价值性和规范性等四个方面的不同属性。理解农民公私观念的四重属性及彼此之间的关联机制,既有助于理解乡土中国社会里的农民行为逻辑与熟人社会的秩序形成机制,也有助于理解村庄里的政治社会生态与政权建设的地方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11.
有关中国“公私”这一思想史上的问题 ,海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一些讨论。我也曾发表过一篇论文 ,题目是“中国哲学中的‘公私之辨’”。[1] 在这篇论文中 ,我从宏观上讨论了中国哲学中“公私”观念的基本意义及其演变 ;其中第三部分的标题是“‘私’的抬头及其合理化倾向” ,我简要地考察了明清之际作为与“公”相对的“私”是如何被自觉并被合理化的。作为结论性的东西 ,最后我指出了中国“公私之辨”存在的问题及其克服的途径 ,强调要形成良性互动的“公私关系” ,就需要划定“公私”的界限 ,因为“大公无私”就容易成为其反面的“大私无公…  相似文献   

12.
公私观念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私的不同价值取向与和谐社会模式选择有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公私观就有什么样的和谐社会模式。要建立现代和谐社会,就公私关系上,应该树立公与私的协调发展观、公权公用和公私分明的权力观。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法公私观讨论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群体与个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他们强调"公义",卫护"公利",一致主张公高于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先秦儒法公私观的理论贡献不同,前者主要在伦理思想领域,为道德修养提出了目标,而后者主要在法治思想领域,为法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儒家没有把公与私绝对化,表现了可贵的民本主义思想,而法家的公私观则将公与私绝对对立,最后走向绝对君主专制主义。儒法公私观是以各自的人性论作为理论依据的。儒法崇公抑私的公私观的历史影响具有两重性。  相似文献   

14.
“公”与“私”虽然不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主要范畴,但是它却几乎渗透到宋明时期每一位儒家的伦理哲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之中。本文沿着宋明儒学发展的历史轨迹,通过对儒学重要个案的考察,揭示了在公私之别上,二者既有国家之分、人我之分、物我之分,又有义利之分、理欲之分,还有公有和私占之分;在公私关系上,宋明儒学经历了“圣人之道至公而已”、“无物我之私”、“至公无私”、“循理而公”、“天下为公”、“廓然大公”、“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大公无私”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旨在说明,宋明儒学公私观在其自身发展的脉络上显示出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之特征。  相似文献   

15.
明清鼎革之际,公观念发生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发展,王船山以其人性论为基础探讨了理欲之辩与公私的关系,并进一步把人欲分为"公欲"和"私欲",提出天理与人欲可并行的主张。他还以义利论公私,提出不可以一人之义废天下之公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公私观念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私观念 ,是中国文化中最富活力的思想因子之一 ;公私之辨 ,是古今一以贯之的思想母题。春秋战国诸子争鸣 ,已提出崇公抑私的命题 ,至于秦汉之际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的社会理念基本成型。其后 ,“公”本位思想一直占据传统思维主流 ,其中间或有“私”本位观念萌动、抬头 ,但一直是思想界的弱势群体。至于近现代 ,“公天下”观念仍是发动一次次社会改革与革命的强大思想引擎。百年来 ,中国社会所经历的从传统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每一重要阶段 ,无一不伴随着公私观念的激烈争论。公私难分 ,剪不断 ,理还乱 ;公私纠缠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自先秦始 ,这一领域积淀了大量的思想遗产。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多元、分层的研究。目前 ,这些成果尚呈弥散状态 ,对它们按照不同专题进行一番清理 ,将为进一步的深度研究提供一条大致准确的起跑线。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对公和私及其两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经济领域中的公私关系展开分析,探讨了公私共生性、公私正负性、公私斗争性、公私共存共荣性、公私互转性、公私神圣性、公私同消性等问题,对我们确立公和私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原"孝悌观"的产生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孝悌观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身具有理念的传承性与使命性,是社会历史的本源化显现.在原始的自然血缘关系上,它维护了群体生存的稳定性、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性.在历史循环更替的进程中,它秉承了社会传统的礼制观念,对历史的进步产生过促进作用.在当今社会,以历史批判的审慎态度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孝悌观念,对国家的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社会资本与政府治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着重阐析社会资本与政府治理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关系,并对目前中国的社会资本现状进行了分析.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目前面临着现代社会资本相对短缺等问题.政府治理过程中应进行传统社会资本的转换,培植现代社会资本,并且通过新型治理、民主观念的树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促进社会资本和政府治理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明清之际士商观念的转变与商人伦理精神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以私人工商业为杼机和主体的相对自由的商品经济的突兀性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得传统的士商观念发生了带有根本性的转变,商人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从而为商人阶层伦理精神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而随着士商观念的转变,“弃儒就贾”成为当时杜会的一道风景,使得儒家以伦理为本体的人格理想和社会规范与商业发展结合起来并融入传统文化当中,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儒商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