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宝广林深受自由派神学思想的影响,他对基督教义持有的多元开放的态度、以基督教救国救世以求世界大同的理想,以及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工作导向,都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正在寻找新的价值皈依的老舍惺惺相惜.另一方面,宝广林在中国教会本色化运动中所体现出的坚执自信的态度,为求教会自立和差会之间的交涉斡旋,更让原本就对洋教态度暧昧的老舍感到同声相契.当然这并不代表老舍对宝广林的宗教观点全面服膺,宝广林和老舍之间的关系,有相互认同、彼此欣赏的思想遇合,也有彼此相左、对话互补的部分,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保持一种亲密合作的同人关系.  相似文献   

2.
樊波  张彦 《唐都学刊》2010,26(6):33-38
以文献论及的唐初低级功臣为基本框架,以新见《钱仁昉墓志》为中心,借助石刻文献资料,重点探讨唐初低级功臣第一代子弟的仕途走向。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唐初低级功臣子弟都以门荫入仕,大多以挽郎、千牛起家,释褐第一任官职多为亲王府参军,历官基本集中在地方,官品不高。如果家族不与权贵联姻,仕途则更加不显。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汉学界精英、士绅研究潮流的影响下,中国学者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其中,讨论热烈,成果丰富。近来苏力博士出版的新著《元代地方精英与基层社会——以江南地区为中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作为李治安先生主编的十卷本基层社会与国家权力研究丛书之一种,以新颖的考察视角,对元代江南地方精英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唐宋社会变革和宋元明历史过渡诸国际性汉学议题有关地方精英的研究链条中,《元代地方精英与基层社会——以江南地区为中心》一书(下简称苏著)起到了上连赵宋下牵朱明的作用,勾连起了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进程中一  相似文献   

4.
以日本遗孤为题材的《大地之子》是山崎丰子"战争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也是在中日都产生很大社会影响的作品之一。作品取材于中国东北,故事置于二战后至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大背景下。山崎丰子从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战争遗孤陆一心的视角解读"二战后遗症"——日本遗孤问题,并描写了冬季严寒,土地广袤的东北自然风貌特点,塑造了大爱、宽容的东北人形象。《大地之子》将中国东北描写得鲜活、生动,比较客观地展现了当时中国东北的风貌。但是对战争的描写具有一定的民族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夏庭芝的《青楼集》记载了元代文人与歌妓的大量交往事迹,为探讨元代文人与歌妓的交流互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由《青楼集》可知,在元代,无论名公显宦还是浪子文人,都与歌妓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既带动了元曲多样化艺术风貌的形成,又促进了歌妓表演艺术与文学修养的精进,对元曲的繁荣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与此同时,《青楼集》独特的书写姿态,折射了以夏庭芝为代表的元代文人在思想观念、审美趣味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新转向,呈示出元曲在元代文人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海外华文媒体跨越国界,进入异域的传播空间,一方面契合了华人的信息需求,为居住国主流社会融合海外华人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中华情结,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世界日报》的媒介文本作为研究范例,不难看出其在语义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上都映现了中华文化内容。作为集体记忆建构的一个重要的记忆的场,它通过中华文化价值观、华族历史和群体符号边界的集体记忆机制,使得这些宏微观的文化内容得以建构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22,(1):140-147
扬雄是西汉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与经学家。他身处经学兴盛但又今、古文经纷争不息的"经学昌明时代",因政治、著作等因素被后世忽略了其学术贡献。以两汉今、古文经学的差异为考察背景,分析《法言》大胆采用模仿经典形式背后的撰述动机,显示出扬雄在经学发展转型时期,不囿于一家一派,调和今、古文经学的自身学术立场及其"重德轻事""深约解经"的经学思想。此外,《法言》中展示的援道入经倾向,以及扬雄在后世所受褒贬不一的历史评价,昭示着中国儒学在由经学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理论的不断完善与成熟。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战)的爆发引起了中国知识界对中国自身的强烈思考,<东方杂志>对此有大量的报道,以<东方杂志>的报道为中心进行考察,可见在欧战的三个阶段,引起国人的思考各异.而国人此时的思考都不脱爱国二字,欧战引起的国人的思考都是针对中国问题,可将此思考视为国人的爱国三调.  相似文献   

9.
在纷繁复杂的《春秋》人物群像中,“伯姬之死”以非常独特的方式照亮了历史的舞台。而在《公羊传》《穀梁传》《左传》风格迥异的解读中,这一事件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思想图景:《公羊传》以伯姬“尊礼”为中心,构筑了一个道德化的礼制世界;《穀梁传》从伦理教化的角度,强调了伯姬谨守礼教的“贞妇”形象;《左传》则通过礼之对象的不同,探讨了伯姬因事从宜的可能。这些不同的思想图景在一定意义上昭示了三《传》之间的理论张力,而体现于思想图景中的不同立意旨趣则为我们理解《春秋》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潘星丞 《探求》2012,(2):105-113
我国已加入《联合国打击贩运人口补充议定书》,但学界对于贩运人口的概念以及我国如何履行条约义务存在诸多误解。贩运人口包含行为、手段、目的三个要素。贩运行为的内涵远远大于拐卖;其手段有强制性,应足以排除被害人意志自由;其目的以剥削为内容,具有间接性。我国未专门设立贩运人口罪,也不是以拐卖妇女、儿童罪来履行条约义务;而是以目的要素为导向,分别对以性剥削、劳务剥削、切除器官为目的之贩运设立不同罪名。  相似文献   

11.
关四平 《学术交流》2020,(9):139-151+192
在《三国演义》中,东吴的君臣关系居于蜀汉之下、曹魏之上,属于"义气相投"模式。张昭是东吴的文臣之首与士林领袖,探讨张昭与孙氏兄弟的复杂关系,可管窥东吴君臣关系之一斑,对总结《三国演义》史料取舍的得失,探讨中国古典小说与历史的关系等问题,也具有参考价值。张昭与孙策的关系是君臣相得,一以贯之,和谐默契。孙权对张昭的态度呈现U字型的演化轨迹,总体不如孙策。与历史原型比较,《三国演义》中张昭所代表的士林地位有所下降,君臣关系有所疏远,能够表现张昭刚烈性格与人格精神的一些史料被罗贯中舍弃了。此问题给人颇多启示,个中深层原因值得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12.
"原蚕"最早见于《周礼》"禁原蚕"语,可能为二化性、多化性蚕抑或它们的通称。两汉以后逐渐固化为"一年再收"之二化性蚕,东汉政府还曾颁布"民作原蚕,罚金二两"的法令。而东汉郑玄则完成了《周礼》"原蚕"概念的"经典化"。这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其"禁原蚕者为伤马与"的推断也逐渐被建构成"定说"。但在原蚕饲养实践中,事实上早已突破了"禁原蚕"的思想束缚,形成了"经典"与"现实"间的分立与冲突。宋以后随着学术思想的转变及南方蚕业的发展需要,人们对其展开了质疑与批判,并部分转向"残桑说",但这仍未突破《周礼》"禁原蚕"思想的藩篱。虽然"禁原蚕"思想对中国古代二化性蚕和"多辈蚕"实际生产的影响有限,但却深刻阻滞了蚕业生产领域的"知识创新",并进而影响到蚕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城 《唐都学刊》2020,(1):94-100
柳宗元的《囚山赋》描写了永州自然环境的恶劣,并把群山比作禁锢自己的牢笼;《永州八记》则精致地描摹了永州幽僻冷寂的佳景以抒发抑郁之情。两者所绘之景及表达之情虽似不同,但实际都是柳宗元"罪囚"身份的自我认定与"囚居"意识强化的不同表现形式。"罪囚"形象的自我塑造与"囚居"意识的凸显,清晰地贯穿于柳宗元的永州诗文之中,甚至延续至其寓柳之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天一阁藏《明代进士登科录》的爬梳,确认明代进士祖上三代生员出身少的现象乃史籍缺载所致。事实上,明代生员概率接近常态;何炳棣采集的史料若特指生员而言,其来源本身就有局限性,由此统计的数据不宜当作明代进士社会流动率高的一个依据。天一阁藏《明代进士登科录》在讨论明代B类进士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明代进士祖上三代生员身份的有限记载,主要来自民间的《进士同年录》而非官方的《进士登科录》。生员身份是否有资格作为进士家状的基本内容之一,必载于或应载于《明代进士登科录》?若是,又始于何年?作者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16.
刘高勇 《社科纵横》2006,(10):66-67
杨鸿烈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法史学者,他的《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最后完成了他对中华法系研究的整体架构,并由此树立了中华法系在世界法系中的重要地位。该著洋溢着浓浓的民族情结,但学术风格严谨,学术视野开阔,学术眼光敏锐,研究方法独到,资料丰富,论证缜密。  相似文献   

17.
日本当代哲学家中村雄二郎选取了奥姆真理教作为案例来阐释日本文化的特质,本文分析了由此展开的三个问题:(一)什么是日本文化中的恶与罪;(二)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恶与罪;(三)如何来减少和消弭这种恶与罪。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要对日本二战记忆进行文化解读,需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日本国家的二战责任与日本民族的耻感文化之间的微妙关联;(二)正确的二战记忆是与重视他者立场联系在一起的;(三)集体国家意志与个体自我意识之间应当保持一定界限。  相似文献   

18.
传统医家作为一个群体,在近年来医疗史研究中,吸引了不少学者的目光。对于传统医家的训练,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并未对医家成名及其依靠的力量,给予充分的注意。本文试图通过《壶中天》与《医界现形记》中医家故事来看清代医家的入行门槛。本文讨论发现,清代官制中没有对业医者入行的规定。清代刑律中对庸医杀伤人的惩戒,对业医者业医行为具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但是作用有限,律制形同虚设。而依赖于冥报观对医家行为的制约作用亦非常有限。病家的择医术对医家的技艺有着非常高的要求,逻辑上起到推动医家加强自身技艺的作用,但是医家择病而医的策略消解了其制约力,因而,此种推动作用发挥亦有限。  相似文献   

19.
在年龄不实导致投保人短交保险费的情况下,中国《保险法》规定,保险人享有要求投保人补交保费或比例赔付的选择权,而真正享有选择权的主体应当是投保人.保险法的规定导致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更愿选择比例赔付,这对投保人有失公允,应当例外规定,若保险人对年龄不实存有过失,则投保人可以选择补交保费.在年龄不实导致投保人溢交保费的情况下,中国《保险法》仅规定了退还保险费一种处理方式,这一规定堵塞了双方当事人协商按照比例增加保险金的途径,应当赋予保险人退还保险费或按照比例增加保险金额的选择权.保险人选择退还溢交之保险费时,应一并退还溢交保险费之利息.保险人故意导致溢交保费的,应当按照比例增加保险金额.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所论述的国家是作为理念意义上的理想类型的国家,即国家是伦理普遍性和单一性的统一,是作为伦理共同体与公民这一伦理主体之间的统一,是具有伦理实体和伦理精神的伦理共同体.国家共同体是由国家公民组成的,公民是伦理主体,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伦理主体与伦理共同体之间的关系.黑格尔的公民与国家关系理论,对于当代中国现代国家理念的确立和国家制度的建设,对于公民意识教育和公民社会建设,对于提升公民对国家信任感和依赖感,促使公民自觉承担国家责任、履行法律义务等,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