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小学”内部寻求应试教育根源的流行做法很难揭示这种教育生成的内在机理。根据系统科学自组织理论可知,当下中国应试教育的生成主要取决于“中小学”之外的两大序参量:一是“垄断性就业部门”和与之相适应的“人员评价流动机制”,二是“垄断性公立高校”近乎一统天下的办学格局。因此,要破除应试教育,须围绕这两个序参量着力。  相似文献   

2.
医疗体制弊端与药品定价扭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中国医疗体制和药价管制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公立医疗机构在药品零售环节上的双向垄断地位是导致药价虚高的根本原因,医疗服务价格低估导致的“以药补医”机制赋予了医疗机构抬高药价的合法权力,而收益率管制政策进一步诱导医院进销高价药品。此外,单独定价政策加之宽松的新药审批制度为药厂提高药价、医院购销高价药提供了便利。所有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源于政府管制措施的失当。因此,解决药价虚高的根本措施是减少政府管制,放开处方药零售权,改革公费医疗和医疗保险报销制度,打破公立医院垄断。  相似文献   

3.
中国公立高校教师取消事业编制的改革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但由于教师事业编制与高校法律地位直接相关,所以解决教师编制问题的前提是明确高校的法律地位.目前,一般认为高校在法律上属于事业单位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然而随着法治社会的发展,这两种认识都显示出诸多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公立高校的发展.在新形势下,有必要借鉴境外成熟做法,引入公务法人制度,通过修法等方式确立高校的公务法人地位,这对推动包括取消教师事业编制等在内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90年代医疗保险改革采用了在“两江”(江苏镇江与江西九江)试点的基础上向全国其他城市推广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模式。现有的医疗保险改革重点强调需求制约,对于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供给方的成本制约还考虑得不多。本文在分析总结中国医疗保险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以组织创新和建立成本制约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城市医疗保险体制改革方案。该方案的核心是通过对医疗机构的组织创新,建立医疗机构的内部成本制约机制和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机制,促使医疗服务机构在节约医疗服务资源的前提下,向城镇职工和其他投保人有效地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5.
中国市场化改革就是在不断交锋的理论争议过程中实现渐进制度转型的历史演进过程,目前改革又陷入新一轮“市场化争议”风波和矛盾激化困境。但是,市场是一种无限开放、不断拓展的系统,市场经济是一种广域覆盖的联动体系,对中国来说任何真正的改革都必须是以市场为取向的,要取得改革最终成功,必须实施全域协同推进战略。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市场化改革进程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目前可以观察到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问题多多、矛盾重重、民怨纷纷的领域恰恰是市场化改革严重滞后、行政性垄断行为泛滥的领域。因此,未来中国改革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大方向,同时注意采取“反落差”推进策略,在滞后的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非物质生产领域寻求新的重大突破,以便为最终完成改革大业奠定构架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把近代日本的社会改革放到近代世界大的时空背景中进行考察,认为其所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的改革,都属于“从属资本主义改革”。以明治维新为标志的改革,是一次没有资产阶级这一改革主体的“资产阶级改革”;西方列强侵略这一“外压”所引发的民族危机,催发的改革。摆脱民族危机,改变“从属”地位,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则是改革的主要目的。在这一分析框架下,近代日本存在的大量封建主义残余,疯狂的对外侵略行径,赶超型经济、体现为“后发优势”的社会进步奇迹等,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7.
同样是针对美国主导的新兴领域国际制度,为什么中国会选择不同类型的改革路径?本文从“社会网络理论”出发,提出从“网络性权力”这一新理论视角对守成大国的权力进行测量,补充历史制度主义的“渐进制度变迁”理论,构建了一个“守成大国网络性权力+国际制度弹性”的理论框架,并用来解释中国在跨境支付、互联网域名分配、开发性金融等新兴领域参与国际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在跨境支付领域,美国的网络性权力较大,而“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的制度弹性较高,促使中国选择了叠加型改革路径;在互联网域名分配领域,美国的网络性权力较大,而“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的制度弹性较低,促使中国选择了规避型改革路径;在开发性金融领域,美国的网络性权力较小,而世界银行的制度弹性较低,促使中国选择了替代型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8.
任文启  李灏哲 《社会工作》2015,(2):26-34,125,126
中国社会工作从一开始就具有强政治性的内涵,其强政治性体现在宏观上的国家主导、中观上的政治推进和微观上的行政逻辑。同时,其强政治性来源于作为舶来品的“社会工作”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理念方法和替代趋势上呈现出了与体制内力量和主流实务领域之间的紧张关系。基于此,中国社会工作在发展中必须面对、回应和伴随强政治性这一现实内涵,采取“跟随-补充-替代”的策略,最终实现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全面推行和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进程中,一直存在着以模式为导向还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两种改革思路之争。围绕这两种改革思路展开的理论之争主要有: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计划与市场问题、宪政问题、民主社会主义问题、普世价值问题等;在理论争论和实践检验的双重考验中,“摸着石头过河”、“白猫黑猫论”成为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思路的通俗称谓,并战胜以模式为导向的改革思路,成为中国改革的主导思路。  相似文献   

10.
“遏制”与“融合”是国际体系主导国与新兴大国关系互动的两种主要的理论 范式。现实主义各派思想的基点和政策出发点是“遏制”;自由主义各派的核心思想是“融合”; 建构主义学派认为,国际体系主导国家与新兴大国之间“原则上可以成为朋友”,其互动方向具 有可选择性。在全球化时代,国际体系主导国家与新兴大国关系呈现出竞争与合作同时发展的 双重特性,增加了新兴大国和平地成为国际体系主导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畅  姜文景 《创新》2009,3(7):78-82
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遭遇挑战,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又重新提上日程。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简单介绍,分析金融危机凸显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建议及中国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走向自身的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不喜欢“史学改革”这个说法。这倒不是因为史学危机已经过去,史争已经走出低谷,坦途和繁荣就在眼前,指日可待。不是因为史学已经克服了自身危机而不需要大刀阔斧地“改革”,而是因为它带有太多的社会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等等非学术性含义和色彩。所以,笔者更偏爱用“史学变革”这个说法。史学之所以要变革,就是因为史学早已不再是它自身。史学自身就是思想。确立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懂得史学变革不过是要回到史学本身而已,使史学真正成为史学。如果史学不立足于自己本身,那么就会成为无根的存在。史学变革的方向在于“寻根”…  相似文献   

13.
改革之所以“改不动”,主要有三大障碍:一是存在改革的受损者,根据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双轨制及补偿措施是克服这一障碍的有效操作技术。二是人们在改革中广泛存在搭便车动机,由政府主导改革及培养热衷于改革的道德理性人、培养改革中的“大猪”是克服改革搭便车行为的主要措施。三是预期改革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制度企业家的出现有利于对付改革中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历史转折范畴作了查审并下了定义。认为:(1)此范畴已构成理解20世纪世界历史变革以及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性工具,有必要将它由经验性的习惯用语提升到历史哲学的反思领域。(2)历史转折有着深层的发展内涵,它根源于人类实践的自主性活动;在今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充分的历史转折”形式将成为占主导趋势的社会转型的历史再生形式。(3)社会主义能否获得发展的主动权,从某种意义上说,关键在于对历史转折有无自觉的操作态度。  相似文献   

15.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律体系变迁根源的探讨,通常遵循国家主义的认识论,即国家意志主导甚至决定了法律体系变迁的所有方面。这种认识论虽然能够较好说明改革开放初期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再造,但是未能全面把握当前的复杂情况。本文以律师职业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变迁为例,利用定量数据和实证方法说明国家、市场和社会对法律体系的多重动态影响,提出法律变迁的“结构性制约”理论框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律体系变迁已逐步由国家主导的格局,演变成国家、市场、社会和法律体系之间相互直接和间接影响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哲学怎样才是爱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如何才是爱智慧?本文认为,惟有正视哲学自身的性质,正视哲学无用的 积极内涵,才能真实地面对这一问题。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根源于人以何种形式将人 的爱智慧变得成问题。在日常聪明算计中,我们很难找到具有哲学性质的那种爱智慧。因此, 从爱智慧理解哲学就必须从爱智慧成为问题的那些意识出发来理解哲学及其事业。为此一种 哲学的生活必须从“惊异”、“怀疑”、“在世’、“言说”和“谛听”等存在状态中进入哲学性质的那 种爱智慧。我们时代“爱”与“智慧”的危机呼唤这种智慧之爱。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科学社会化的发展,地方社科院行政科辅人员的作用发挥在“合格智库”建设中越来凸显,成为地方社科院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前进动力。但现实中,行政科辅人力资源开发被边缘化,日益成为地方社科院战略目标实现的主要瓶颈。针对地方社科院行政科辅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和“合格智库”建设的客观要求,从岗位设计、能力建设、管理体制和保障体系上加强地方社科院行政科辅人力资源开发,最大可能地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社科研究提供优质服务,成为一项十分必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天下”一词本具广狭二义,分别对应着今日意义的“世界”和“中国”。过去的流行说法是,近代中国有一个将“天下”缩变为“国家”的进程。如果侧重昔人思考的对象,恐怕更多是一个从“天下”转变为“世界”的进程。康有为创造性地把公羊“三世”说由历时性变为共时性,使“天下”平顺地向“世界”过渡。但中国却被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外在化,中国士人渴望加入“世界”,努力为中国在世界确立一个更好的位置,这是一个充满了彷徨的探索进程。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在剧烈的震荡中艰难地前行的。除政治动荡的冲击外,经济运行本身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大起大落,也一次又一次使国民经济陷入危机之中。每次危机后的教训总结,都给人以深刻印象,甚至使人产生一种信念:这样大的危机不会再出现了,“瞎折腾”已成为历史。而事实却使人再度失望。是什么原因使我们一次次花那样沉重的“学费”,却依然驾驭不了经济发展,仍然不能从“必然”走向“自由”呢? 根源就在于指导思想上患了急于求成的顽症。我国近代的落后、贫弱,使一代代中国人渴望经济的振兴、民族的强大。新中国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一问题已成为全球共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成为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国际社会反思危机的根源,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并采取行动。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其包涵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文明思想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的有益补充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