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虞程盛 《探求》2014,(6):53-58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重大战略思想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美好愿景,也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思想旗帜,还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未来发展路径的号角。在实现这一美好愿景的征程中,要在世界拥有应有的发言权,要在国内凝心聚气,需要加强文化认同的建构,实现中国从经济的复兴向文化复兴的转型。为此,要明晰当前文化建构的现实背景,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追寻中国梦时代的文化认同建构首先需要解决文化建构的民族性和时代性问题;其次要解决多元发展的社会现实背景下文化建构的包容性问题;其次要解决文化认同建构过程中文化认同形式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文化兴盛则国家兴盛、文化繁荣则国家繁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灵魂所在。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拥有深厚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也是中华儿女不断汲取力量的精神源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黄河文化不断汲取新鲜营养,实现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在新时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7,(8):18-2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对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要通过理论解读、宣传教育、实践养成、利益协调、制度建设和榜样示范等方面的工作,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最大程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  相似文献   

4.
<正>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前进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黄河文化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以来屡遭挫折磨难,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作为党的主要领导者毛泽东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开始了不断的探索,毛泽东关于"中国梦"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是我党非常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资源。总结毛泽东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探索和贡献,特别是毛泽东对如何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党的百年奋斗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照进现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不可逆转,但过程不会轻轻松松。青年是民族复兴的主力军和生力军,赢得青年、激励青年勇担使命,不负时代重托是民族复兴的关键。党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百年奋斗史,是激励青年接续奋斗的宝贵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7.
<正>黄河是一条世界闻名的河流,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万里巨川。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黄河文化是中华5000年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8.
张锐  张谨 《社科纵横》2009,24(12):10-11,19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的执政新理念,是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除了具备现实的真理性,也具有道德上的崇高性,本文从政治伦理的视域出发,重点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意蕴和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9.
抗美援朝精神的核心内容包括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相契合、继承性与发展性相表里、引领性与激励性相融通、理想性与生活化相渗透等多维特征。面向新时代,我们要砥砺民族风骨,传承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汇聚民族力量,激励中华儿女砥砺奋进;锻造民族血性,推进新时代伟大斗争;激发民族智慧,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传播中国声音,维护国家统一与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8,(11):31-3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是与中华民族的形成联系在一起的,在历史角度,中华民族在多元一体格局与统一心理上的一致性,是我们理解民族共同体意识何以生成的历史前提;在现实基础上,共同的文化取向、政治认同和经济基础是我们理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标的;在未来愿景上,追求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层次体现。从历史、现实与未来三个角度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进行理解,揭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使命作用,以期发挥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正作用,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6,(10):164-166
哲学社会科学是促进人类发展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推动力量。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后备力量,所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哲学社会科学为引领对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本文主要论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优劣势,并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建议,期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2.
编辑部吹风     
10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并专门就两岸关系发表了重要意见,强调携手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是两岸同胞共同追求的目标。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当前,在辛亥革...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密切相连,现代化理想寄托看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并在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做自己的历史使命.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与改革开放相结合、与世界的外部环境相连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造.中国现代化进程预示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文化力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柱 《学术交流》2004,(12):138-141
“文化力”是相对于“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而提出的概念。其实质是实现国家意志的民族精神、民众素质等精神因素的总和。文化力体现了文化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印证本质。文化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它已被当代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同。文化力可从多个角度来揭示,但主要的还是“精神力”和“知识力”两个维度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胜力,锻造文化力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5.
袁芳逸 《社会工作》2011,(21):26-27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过程中,如何理清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6.
霍秀媚 《探求》2004,4(6):6-11,66
日趋严峻的国际政治冲突凸现了世界各国文明进程的差异,特别是政治文明进程的差异,民族国家利益仍然是国际政治冲突的根源。为了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民族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仅强调发展问题是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更强调发展问题是重大的实践问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执政规律的新认识,也是实践“三个代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政府必须把解决发展问题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18.
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始终遵循的一条主线.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拉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幕.在实践层面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复兴道路.在理论层面上,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不断创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活力之源.  相似文献   

19.
<正>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博大精深,滋养丰盈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从地理位置来看,陕西地处黄河流域的中部,这里文化资源数量丰富、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在黄河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鉴于此,文章探讨陕西黄河文化的优势、现状与路径,深挖黄河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讲好陕西“黄河故事”,更好延续黄河历史文脉。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新阶段,历史和时代赋予了我们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它要求我们党必须在实践上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在理论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到相当的历史高度来认识,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不仅是因其作为一种精神状态成为衡量一个民族昂扬向上的标志,更重要的它是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完成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