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学国 《求是学刊》2000,10(4):38-43
自从古希腊哲学发韧,对于存在者之存在的本质的发问便被放置到对存在者之存在根据(理由)的探索之中。在理性本体论产生之后,事物存在的“理由”往往是从其合理性方面得到解释。这里知性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立场是根本不同的。黑格尔对理性本体论的扬弃主要在于,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实际上是一种“本质性的本体论”,而思辨哲学则是一种“目的性的本体论”。但它们都仍然属于本体论上的理由解释的层面。在本世纪哲学从认识论上的“理由”重新回到存在之本质的追问的总体思想语境之中,黑格尔的目的论思想再次显示出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哲学发展史上,黑格尔对抽象理性的批判,实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合流”,并开启了超越形而上学的辩证法的哲学道路。马克思在对抽象理性和抽象存在(资本)的双重批判中,实现了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终结”,展开了辩证法“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在“后形而上学”的视域中“澄清”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构建当代人类的实践的辩证法理论,既需要深化对“形而上学的恐怖”的批判,又需要深化对真理-规律-客观性的探索,坚守“反形而上学”的“形上追求”。  相似文献   

3.
本体论是哲学的内核 ,西方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按着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去建构哲学的历史。但在现代 ,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却受到了置疑 ,由内容的合理性走向了程序的合理性。面对本体论的危机 ,要厘清本体论的内容和本体论形式的不同。批判形式 ,改造内容 ,把内容的理论意蕴和达到总体人的形上维度的追求与现实历史运动的分析结合起来 ,这正是马克思所开创的“此岸世界”的现实性思维的独特构思。可称之为“不在场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4.
贺来 《求是学刊》2004,31(1):34-38
运用二元对立的知性思维方式来理解马克思哲学,并由此而形成抽象的理论教条,直接妨碍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本文着重反思和分析了在马克思哲学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两个教条,即"成熟"与"不成熟"二元对立的教条、"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二元对立的教条,指出二者并无充分的学理根据,也违背哲学存在和发展的本性,因此,克服这类抽象的理论教条,是推动马克思哲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5.
价值即意识形态化的“应该”季国清价值哲学成为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得益于新康德主义构思精巧的一项综合:康德实践理性道德原则的直言律令和洛采的价值本体化哲学。直言律令是指不须任何条件的绝对律令,它不同于“如果……则……”这种形式的假言律令,道德律以自身为目...  相似文献   

6.
史婷婷 《社科纵横》2011,26(1):91-93
超越意识是道家文化的主旋律。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对现实人生的黑暗、种种异化现象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以此作为其超越历程的起点。并借助于一种独特的反向思维方式,最终实现超然物外、无往而不适的绝对逍遥自由的人生境界——"道"的境界。这一超越历程的完成,表明道家哲学是一种不离自我又超越自我,不离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形而上学,并由此昭示了中国哲学是一种主张自我超越的人学形而上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说过:“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就象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哲学越来越显得萧条和冷落,问津哲学的人越来越少,对于哲学是什么,哲学要干什么之类的问题并无多少人去关心和理睬。哲学是形之上学,是抽象和宏观的,但哲学又与社会文化不可分离。有人说:哲学是文化之上的文化学,意思是说哲学具有统辖一切文化的功能,它既是文化的基础,又是文化的表证,哲学的状况直接反映出社会文化的状况。当然反过来说,文化对哲学也有一定的牵制,由于哲学高度的抽象性、思辩性、非现实性、…  相似文献   

8.
哲学探究方式的转变——从“追根究底”到“把底问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海平 《求是学刊》2001,28(5):25-31
“爱智慧”是一种“追根究底”的哲学探究方式 ,它奠定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基本框架 ,在西方形而上学发展演进的历程中展开了一条“哲学之路”。这是一条伟大的哲学探索之路 ,却又是一条布满陷阱、充满迷途的运思之道。这种哲学爱智达到顶点 ,必然不满足于只是不停地更换“最终基础”或“最后根据”(“底”) ,一旦哲学的追问出现了把“底”问“破”的情况 ,这就意味着哲学爱智梦想的幻灭。哲学探究方式从“追根究底”到“把底问破”之转折 ,反映了西方思想以此种方式向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转向。这种探究方式的转变标志着那种建造某种“通天塔”的哲学传统的幻灭。  相似文献   

9.
辩证法在古希腊最初主要指一种谈话艺术,是通过揭露对方论断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论辩技术.康德认为辩证法是理性误用的结果,是形而上学的幻象.通过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探索,黑格尔集传统哲学之大成第一次把辩证法提升为哲学的自觉原则和绝对的方法.辩证法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宇宙观.马克思汲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从抽象的无人身的理性过渡到现实的具体的人,实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个哲学体系都有其核心或“基石性”概念。在生活即人的生成过程的意义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生活” ,因为相对于物质、实践或活动 ,它能更充分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人学 ,是一种主客体统一的思维 ,是一种生成性思维。生活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而且是整个现代哲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1.
荆晶  王佳佳 《浙江学刊》2022,(5):129-138
从古至今,怀疑主义总是像一个幽灵一样纠缠着哲学家,并被视为哲学的一个可怕对手,而黑格尔基于思辨思维——怀疑主义的一种自我扬弃——的思辨哲学之所以能够抵御怀疑主义,即阿格里巴的“五式”的挑战,原因在于:首先,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开端是作为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有限与无限之统一的绝对,它既是开端也是终点,由此构成一个圆圈,而思辨哲学就是绝对或事情本身自身生命的展开过程或完成过程,即真理自身的运动(回应“无穷倒退”、“假设”和“循环论证”);其次,思辨哲学在一个科学体系中对绝对加以描述,即诸哲学主张或诸意识形态或诸概念本身的自我发展或自我扬弃所构成的序列,并把这个体系理解为思维本身的一种发展,即绝对思维作为体系,是对绝对思维本身作为起点、展开进程和终点的整体把握,而思辨哲学的展开方式则是辩证法,即事情本身的过程(回应“意见分歧”和“相对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基督教的圣教历史和许多外在形式虽然来自犹太教,但它主要的神学思想却发轫于希腊宗教哲学。通常人们在论及基督教起源时,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犹太教,而忽略了希腊神秘主义思想。实际上,希腊神学思想与犹太教的圣教历史一样,都构成了基督教的思想来源。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具有与犹太教正好相反的倾向,它带有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这恰恰是粗浅的犹太教所缺乏的。对于基督教来说,希腊哲学过于玄奥,犹太教又过于直观,基督教走的是一条中间道路。总的倾向是用希腊神学思想来改造犹太教。因此可以说,基督教的“载体”是犹太教,而它的“灵魂”却是以否定的姿态脱胎于希腊多神教的希腊神秘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求是学刊》2018,(6):14-21
理解马克思的"主体性"对于把握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生成受到黑格尔的理性主体与费尔巴哈的感性实践主体的双重影响。黑格尔主体性思想的理论依据是理性形而上学:主体的根基是绝对。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主体的抽象性,把主体的基础立足为现实的、感性的实践。马克思批判费氏实践只是一种无对象的感性直观,并且综合二者的优缺点,提出主体是现实的具体的主体,是理性与实践的统一。然而,现实社会中的主体却受到理性形而上学与资本的控制而丧失了现实的具体性,这是马克思进行现代性批判的根本任务和旨趣。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是中国当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这是举世公认的。同时他在哲学领域里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从实际出发,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了重大变革,他的哲学思想中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辉,又突现了他超越马克思主义适应当代中国现实的新特点。  一、矛盾融合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既斗争又融合推动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一般来说,斗争性占主要地位。过去,在“斗争哲学”指导下,片面强调斗争性,忽视了同一性,即融合性,这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李淑梅 《求是学刊》2013,40(1):40-46
批判形而上学的抽象同一性,构成马克思文化观的一个独特视角。马克思立足于感性实践说明思想观念,批判近代形而上学对一和多、理论和实践、理想和现实关系的颠倒,对阶级利益对立的遮蔽。古典政治经济学用"等价交换"遮蔽人与人的矛盾关系,为资本主义制度做论证,马克思揭露了资本对工人的剥削和对落后国家的掠夺,但也指出资本有促进生产力发展、创造文化的作用。在当代,西方文化从绝对主义的形而上学走向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但它们与形而上学仍有一定的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建设应该坚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价值指向,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西方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6.
侯洪澜 《社科纵横》2009,24(4):130-131
具有形而上本体性的“道”,在《庄子》的文本中不仅是思辨性的哲学理念,也是在有限的意象中包蕴无限内涵的审美形象。《庄子》将抽象的理念内附于感性的形象之中,使“有无”、“虚实”的抽象对立转化为“有无”、“虚实”的形象统一,从而跨越了哲学与文学之阀的界限,使对“道”的把握从理性的认知走向了感性的体验,使哲学的概念化生为美学的境界。将这种理念落实到人生的实践,鄹刨构了“与道合一”的人生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实践本体论”与“实事求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体论的本质和魅力在于追求“终极”,这是由人类思维的本性决定的。传统本体论的失败,在于它总是以某种抽象的概念来框定未知的“终极”,物质本体论也难以摆脱传统本体论的阴影。实践本体论的合理性在于:实践是人的存在形式;实践既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又是人通向终极境界的唯一途径。因此实践本体论正是对传统本体论的超越。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蕴含着实践本体论的三个本体性的要素:具象本体——“实事”;抽象本体——“是”;能动本体——人。这是实践本体论的最基本的操作原则和操作原理。因此,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自然归结  相似文献   

18.
所谓“内耗”,俗称“窝里斗”,是一定社会的一定群体内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社会现象。唯物辩证法认为,世上万事万物无不是矛盾统一体。“内耗”首先是一种社会的矛盾现象,其双方是有思想、有意识的人。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共同构成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内耗”双方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二者缺一不可,无此即无彼,无彼亦无此。例如,没有甲方的存在,也无所谓乙方  相似文献   

19.
■υσ■α是古希腊词,是系动词的现在分词/动名词形式,亚里士多德用它来指称事物的本质。在《范畴篇》中,它被分解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是主谓句(系表句)的主词,第二实体是宾词。第一实体指一个具体物,第二实体又被分解为表示属性的种概念和属概念,于是,“种概念加属差”就成了确定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在《自然篇》(旧译《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又引入了“质料”概念,并用“形式”和“缺失”的对立来说明形式如何借质料而成就现实之物的本质。他还用“四因”说明事物变化即从潜在状态变成现实之物的原因。由此,回应并弥补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以某种物质作为事物本原、巴门尼德主张事物本质不变,以及柏拉图以范形为事物本原的诸多观点中的偏蔽。“理”是战国中后期广泛使用的带有理论性的概念,韩非用理来说明具体事物的本质。他的重要贡献在于用稽来说明道和理的内在联系。稽有合、当之义,但它不是一般的合、当。它有停留、形式、考查、计算等理性化的含义,与法家的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颇为一致。韩非宣称,道整合所有的理,所有的理都集合于道。按逻辑,所谓合,从相反的方面看,就是分。韩非的意思是说,万物皆有道,这是万物相同...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从文化地理和社会历史背景出发,对希腊哲学、印度哲学以及中国哲学的产生进行比较研究。这三种类型的哲学都产生自奴隶社会,在绝对年代上几乎是平行的,但希腊哲学是伴随着奴隶制民主政制城邦的确立而产生,同私有制、商品贸易、货币经济的发展以及血缘纽带为特征的氏族制的崩溃、科学技术的兴起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印度和中国哲学由于受制于“亚细亚古代”种种特征的制约,则是要待到奴隶制度确立后发展到相当阶段时才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