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代汉语中的“于是”是一个用法灵活、意义复杂的词或词组(短语)。说它用法灵活是指它在句子中位置不定,语法作用较多而言的;说它意义复杂是指它在句子中的词性不定、译义各异而言的。考察“于是”的用法及词性,我们发现,“于是”一词的词性,不外乎连词和介词结构。那么,连词和介词结构又怎么才能区别开呢?下面我们就以《史记》为例,从形式、功能、意义上分析一下。一、连词。主要用来承接上文。(一片于是”类。这个“于是”是指译成现代汉语后的意义,也可以译为“这样一来”等。现代汉语中的连词“于是”正是从古代汉语的双音…  相似文献   

2.
《周易·贲卦》对中国美学的沾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贲·彖传》区分天文与人文道:“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分”指刚柔之别:阳卦之艮在上,阴卦之离在下。引申为君臣分职,男女分务。贲的卦象乃柔文饰刚兼刚文饰柔。艮、离两卦分指适可而止以及文明。贲卦旨在文化教育令人止于美善。《商易(归藏)》此卦作荧惑,乃火星,强调离卦象征之一“火”。陆  相似文献   

3.
路英浩 《社会》2007,27(5):89-89
本文根据费孝通的有关理论、观点提出“乡寰视野”、“劦业乡”两个概念,尝试以此来诠释费孝通关于中国城乡社会发展与世界经济之“休戚与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文章阐述了费孝通“乡寰视野”观的渊源、演进;从概念结构上解明“乡寰视野”中的“乡”和“寰”,以及“劦业乡”各自的内涵构成;通过对映衬费孝通“乡寰视野”历史意识的理论梳理,以及对费孝通晚年就“乡”“寰”关系问题所作阐述的把握,试图以更具综合性的视域对费孝通的这一重要思想作出较为系统的学理解释。文章最后指出,费孝通倡导“文化自觉”体现出了更为宽广、更为仁至的人文关怀的情愫。“乡寰视野”中的纯真的愿景,是“‘美好社会’的意念”。  相似文献   

4.
在中日两国人民共同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的1992年9月,辽宁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了由刘德有、马兴国主编的大型词书《中日文化交流事典》。该事典的问世,为中日文化交流史册,增添了光彩的一页。我国关于文化的探讨,最初见于《周易》。《周易·贽卦》,曰:“贽,享。柔来而文刚,故享。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来往。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此“文”与“化”尚未缀合成为一个概念,但它  相似文献   

5.
陈俊  迟翔 《唐都学刊》2009,25(3):52-55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化的两种形态,它们的关系表现为“分立”与“融合”。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既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又是现实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文化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的内涵,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营造了“科技人性化”的文化氛围,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文化向度。这就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说“费”     
费,当然是指费用,即花费的钱。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资的含义有4个,“费用”列为第一。与其它“花费”、“用得多”。“姓”之义相比较而言,费被用作“费用”之义的时候最多,多到了许多人并不知道还有其它之义,多到了当“费”字与自己有瓜葛时,就得往外掏钱,甚至连问都问不得,尤其是面对各种各样“大盖帽”带着“费”先生来的时候。有人早年间调侃说:旧中国税多,新中国会多。这几年后面的句子却改成了“新中国费多”。而事实上,连朱基总理也承认,我们的费的确远大于税,以至于“民怨沸腾”。税当然是要进国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相似文献   

7.
30年代出现、后被人们广泛沿用的称谓“现代派”①,其实是一个内涵欠确切、外延也模糊的概念。它的含义既不同于20世纪欧美流行的象征派、意象派、未来派等现代主义艺术潮流,也非指中国20年代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等开拓的象征主义诗歌;而是指30年代以施蛰存...  相似文献   

8.
陈敏 《浙江学刊》2022,(4):156-164
探明谢赫“气韵”范畴的生成轨迹及其内在逻辑,方能寻获长期难解的“气韵”范畴之真义。“韵”本义指十二律及其相生运转,乃“气”有节奏地运动在声音中的显现。人物品评将之引申,以“韵”指人物才情在声音中的彰显;这延伸到文论,富于音乐美的文章被看作人之“韵”。中国文学“声文”与“形文”一体,文学对声律美的讲求使得笔迹富有节奏,“韵”由此与书法建立了联系。中国绘画用笔与书法相通,谢赫受齐梁文学批评影响,用“韵”指画家之“气”有节奏地运动在笔墨线条上的显现。“韵”经由音乐本义、人物品评、文论延伸到画论,从音乐-听觉跨越到绘画-视觉,延续不变、一脉相承的是“‘韵’即‘气’有节奏地运动的感性显现”这一根本意涵。  相似文献   

9.
一人的全面发展从来都是和文化息息相通的,或者说,它从来就是文化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汉语中文化一词最早可上溯到《易·彖传》中的一段话:“小利而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是在释贲卦,郑玄注说,“贲,文饰也。”又说,“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的贵和精神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和”既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它表现在诸多方面。就国际关系而言,它主张“协和万邦”;就国家治理而言,它期望“政通人和”;就人际关系而言,它要求人们彼此间和睦相亲、和衷共济,认为“和气致祥”;就家庭关系而言,它告诫人们“家和万事兴”;就经营之道而言,它又告诫人们“和气生财”。至于孟子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中国历史上更是深入人心,影响深远。中国古人始终认为,因人际关系的和谐而形成的祥和之气是最美好、最可贵,因而是最值得珍视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中庸范畴及其在儒学中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阐明两个问题:一是中庸范畴的基本涵义;一是中庸思想在儒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文章辨析了中庸的三种命义,确定了它的四重内涵;论证了中庸在孔子思想中的特殊地位,揭示了它在构造儒学体系中的杠杆作用。文章认为,中庸作为孔门的“一以贯之”之道,在儒学中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儒家的道德标准,又是其方法论原则,由此构成儒学的理论基石,代表着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中国,将是一个富有魅力的永恒话题。然而,对于这个话题,何人提出,何时谈论,采取何种形式何种规模,却是与整个中国的文化时代、价值心理取向有着极为深刻微妙的内在联系。时下的“毛泽东热”业已成为当今中国大地上烫手灼人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涉及社会层面之广泛,它所包蕴的文化内涵之复杂,实在是令人咋舌,难以言论。从社会需求而言,“毛泽东热”可以理解为是对革命领袖的缅怀,重新认识毛泽东本人及其思想理论;从文化需求而言,是因为毛泽东乃中国文化智慧的集大成者,能真正理解毛泽东也当能把住了中国文  相似文献   

13.
一句“民以食为天”家门户晓,此乃民众对物质的需求而言的。若从民魂、国魂塑适而言,应该说:民以“实”为天。“实”者,忠诚老实、勤劳踏实、凶俭朴实,这是中国人民一贯崇尚并始终保持的优秀品质。对于老百姓来说,“实”与“食”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方,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系民之福;吹牛浮夸之风甚行,乃民之祸。办一切事情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为出发点,就是实践民以“实”为天,并因此顺民心、合民意、得民助;后之,脱离实际,就会噩生民心,最终导效脱离群班…  相似文献   

14.
也谈关于Ontology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学铨 《浙江学刊》2002,1(4):116-122
如何翻译和理解Ontology这一重要概念,对研究西方哲学的存在理论关系极大,对它的理解又最终被归结为对to be的理解。国内西方哲学界对此的看法历来有异,近年又有研究者认为以“是”来翻译和理解to be最为准确。本文根据当代著名语言学、哲学史专家美国学者卡恩的研究成果,讨论了to be本来具有的多种用法、多重涵义。认为它的一种主要和基本的用法,是作系动词用,表示“是”的意义;即使在作为系动词用时,它也可以表示“是者”、“存在”,包含“是者”、“存在”的意义;它究竟表示“是”还是“存在”或别的意义,要看使用它的不同时代、不同语境和不同哲学家;而to be所含有的“存在”的意义,在不同的形而上学理论中,又有差异,有的指本体意义的“存在”,有的指实存意义上的“存在”,有的则指自身显现意义上的“存在”。因此,对Ontology的翻译和理解,也应该视不同情形而定。  相似文献   

15.
“传体文”主要指文人别集中以传为题的作品,它起源于六朝,盛行于唐,而繁荣于宋。自宋代起,不少文章总集开始将传体文作为独立的文类。其中,《文苑英华》收录了南北朝以来三十四篇传体文,奠定了传体文在文章总集中的地位;《唐文粹》注意到传体文内部的题材分类以及传体文的文体特征;《宋文鉴》选取的北宋传体文更富有经典意义,凸显了北宋传体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文章正宗》和《续文章正宗》则通过系统的文类构建,使传体文与行状、碑志等文体的异同更加明晰。传体文在宋代文章总集中成为固定的一类,意味着自唐代以来的传体文发展得到文章家的认可,传体文的文体地位由此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6.
查常平 《社会理论》2008,(1):127-136
初期道教,指公元2世纪末(东汉末年)至6世纪末(南北朝前)的道教。其核心教义为“长生不死”、“肉体飞升”或“肉体成仙”。对于个体的道教徒而言,这意味着“精、气、神三者混一而成仙”;对于作为一个宗教共同体而言,其目的是“天、地、人三者合一以致太平”,达成肉体生命的共在。在时间上,道教的初期相当于基督教的早期,即逼迫时期(公元100~313年)和国教时期(公元313~590年)。与之对应的初期基督教,  相似文献   

17.
赵环 《社会工作》2009,(11):43-44
“他(她)为什么这么想,怎么一点都不社工?”——我听到在一些社工口中,“社工”一词是多词性的。有时它是名词,指的是社会工作者或者指“社会工作专业”;有时也经常被用做形容词,作为定语,  相似文献   

18.
阿多诺认为,艺术作品具有谜一般的特点,因为艺术创作是用同一性的精神来表达不能用同一性表现的精神,精神的这种自我矛盾使精神难于被理解;在艺术作品中,精神还与反精神的东西相冲突,存在着模仿和建构的冲突;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天然地无法证明自己的正当性,但是又必须证明自己的正当性,于是,它就只能如此这般。艺术所要把握的非同一的东西类似于康德的“自在之物”,当艺术把握这个不能被把握的“自在之物”的时候,艺术陷入了一种“幻相”;既然艺术所要把握的是非同一的东西,那么这个非同一的东西就无法用概念来说明,当艺术作品用直观形式来呈现这种东西的时候,它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神秘”的色彩。由于艺术作品具有谜一般的特点,所以解释艺术作品就成为艺术作品的必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双关的思想内涵隐秀的艺术标本——《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思想实质与艺术张惠仁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指出:“藏颖词间,昏迷于庸目;露锋文外,惊绝乎妙心。”这是说有的作品由于作者“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因此,酝酿的时间较长而又经过多次修改...  相似文献   

20.
对“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研究,以往主要是从王国维的美学接受出发,就理论描述的相似处判断其理论来源,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至迄今为止仍无定论.事实上,这些讨论均未触及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概念形成的根源.王国维提出这对概念,根本在于他引入了西方的两“我”说;主观之我与客观之我.由于晚清是西学输入的早期阶段,为便于国人理解,西方的两“我”说在输入中土时被本土化,具体的做法是以佛教的义理“真我”(或径称为“我”)与“非我”(亦日“无我”)来对译或指称这两个概念.这样,“有我之境”自然就指的是有“真我”的主观之境;“无我之境”则指的是“非我”(或仅有物性之我)的客观之境.同时,王国维关于这两个概念的描述语言,如“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等,也都采用的是这种“格义”的方法.通过这种梳理,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概念形成的渊源不仅清晰可见,其理论内涵亦可得确解,而且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诸多疑难问题也大体可据以澄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