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收入贫困的发生率较高,贫困人口规模巨大,贫困状况令人担忧.全国低于国内低保线的老年人口为5576万,相对贫困老年人口为7698万-8959万.并且,中国老年人贫困发生率呈现“三高三低”的结构特点,即农村高于城镇、女性高于男性、高龄高于低龄.贫困发生率随着老年人自身教育水平的提升而降低.此外,独居老年人和农村空巢老年人更是收入贫困的高发群体,需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并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
3.
对当前城市贫困的认识问题,主要是指对于城市贫困属性的理解问题。如何认识城市贫困的属性,直接影响到扶贫政策的选择。目前关于城市贫困的认识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于强调贫困的绝对性,而对贫困的相对性重视不够;二是过于强调贫困的过渡性,而对贫困的持续性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4.
北京老年贫困状况的变化趋势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握老年贫困状况变化趋势是政府制定社会保障政策的重要依据,然而现期国内从纵向角度探讨老年贫困的研究并不多.对北京市2000-2015年间的老年贫困人口数量、城乡分布和性别年龄状况的动态变化进行探究发现,2000-2015年间,由于北京市老年人口基数的扩大,老年贫困规模呈现“比例下降,数量上升”的特点;在城乡分布上,城乡老年贫困差距有所缩小,但城市老年贫困问题趋显;在年龄性别分布上,女性和高龄老年人的弱势状况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刘颖 《社科纵横》2013,(1):171-172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职工失业率逐年升高,城镇贫困问题越来越突出,其所面临的生活上的苦难越来越艰巨。国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缓解贫困压力,但仍然不能全面系统的解决问题。就目前的城镇贫困研究而言,国内外已经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从众多的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的贫困救助是改善城市贫困群体生活状况的最直接形式。本文将针对城市贫困群体致贫原因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有效的救助对策,从而完善社区贫困救助工作。  相似文献   

6.
在对相对贫困内涵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国家相对贫困的衡量标准以及中国一些发达省份相对贫困治理经验研究,提出中国2020年后相对贫困衡量标准的划定思路。基于相对贫困的多维特性和具体致贫原因,识别出相对贫困群体的四种主要类型:脱贫不稳定群体、临界贫困群体、流动型相对贫困群体及特殊困难群体,进而从以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为主要抓手、以优化帮扶手段和方式为主要治理手段、以完善农民工市民化配套措施为突破点、以完善专项救助制度为核心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6,(12):81-84
贫困代际传递是导致当前一些农村地区长期贫困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约精准扶贫取得实效的主要因素。由于妇女在家庭中扮演的特殊角色,使其成为贫困代际传递中的主要传递者,将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传递给子女,使下一代人继续陷入贫困境遇。因此,探寻妇女贫困的根源,调整精准扶贫机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对当前精准扶贫的有效实施和巩固扶贫成效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贫困传递的视角,分析了贫困在艾滋病患者家庭、患者所在社区等层面的横向传递以及在患者后代身上的纵向传递,探讨了遏制贫因传递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以对贫困的表现、本质和成因进行论述与界定为基础,认为需要以相对贫困来理解城市贫困,使用CFPS 2010-2016数据进行实证,与国内已有研究嫁接,得出中国1989-2016年城市贫困发生率和贫困深度指数。中国城市相对贫困率多年来无明显改善,远高于城市绝对贫困率。对此需要以贫困的相对性为治理着力点,以经济政策为拉力、社会政策为托力、社会化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治理城市贫困。  相似文献   

10.
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56亿人口中,有20%以上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仍是全人类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生活是幸福生活?贫困的内涵是什么?当今世界的贫困状况如何?一个贫困的人被剥夺了哪些基本需求和权利?哪些人是容易贫困的脆弱群体?国家在利益与责任的分配中,尤其是在保护和提高人类福利方面都起到哪些作用?贫困的原因是什么?消除贫困的措施都有哪些?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达斯古柏塔教授所著的《福利与贫困研究》(AnInquiryintoWel-beingandDestitution,1993)一书,全面地向我们回答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社会工作》2011,(3):20-24
一、贫困问题概述 贫困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通常被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是指收入难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准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农村人文贫困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贫困的认识,逐步由单纯的经济范畴走向政治、文化等多维层面.人文贫困成为21世纪困扰人类的世界性社会问题,也逐渐成为学界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主要是人文贫困,农村居民人文贫困的实质是农民资源缺乏、能力不足、社会地位低下、发展机会丧失、缺少话语权等.社会工作是应对社会问题的制度化方法,社会工作的发展史充分体现出其反贫困的专业本质,其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及其人道主义价值观和实务工作方法,为其介入农村反人文贫困提供了现实契合性.  相似文献   

13.
付耀华  石兴安 《创新》2016,(5):105-113
滇西边境片区集老、少、边、穷于一体。通过实证调查,精准识别滇西边境片区致贫的原因,并采用致贫率来分析片区"空间贫困""绿色贫困"突出的现状,进一步从滇西片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区域位置的边缘性、经济政策拉动性不足方面分析片区"空间贫困""绿色贫困"的形成机理。做好"绿色发展"精准扶贫规划,实施绿色发展模式,建设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保护区,采取资源开发、生态建设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措施,是破解滇西边境片区"空间贫困""绿色贫困"的有效精准扶贫措施。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从劳资关系、剩余价值等方面入手,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形成根源、破解途径和目标指向.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通过梳理我国扶贫历程的阶段特征和政策演变,可以看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更加注重对人的需求的满足、对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及对共享发展理念的践行.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为我国后脱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提供了可行思路:发挥制度优势,建立长效机制;多维发掘生产力,推动"造血"式扶贫;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精神脱贫.  相似文献   

15.
我国已于2020年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消灭绝对贫困的目标任务已经完成。我国在消除绝对贫困后,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需要着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老年人口作为社会中特殊的弱势群体,其相对贫困问题有着更为突出的特点。老年相对贫困是相对贫困的重要类型之一,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差异性、多维性和长期性。老年相对贫困的治理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与未富先老并存发展、老年多维相对贫困识别存在困难、老年相对贫困脆弱性较高、老年相对贫困区域发展不平衡、老年相对贫困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多重挑战。因此,老年相对贫困的治理需要建立健全社会财富储备机制、贫困识别机制、综合治理机制、政策衔接机制等等。  相似文献   

16.
17.
张威 《社会工作》2023,(6):42-53+101-103
人类思考贫困问题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维韦斯1525年创立的“贫困救助理论”标志着科学救助思想的出现,其核心是: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必须劳动并教育子女自食其力,以此摆脱贫困。这一理论思想推动了“社会工作的教育化”,对西方社会工作影响巨大,对当代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理论还提出人们真正应该给予受助者的,不是单纯的慈善和捐赠,而是能够推动其走向自立。这让救济贫民的视角发生转变:从自发无序的私人和社会行为(单方的慈善、济贫)转向有组织有计划的国家行为和科学(双方合作的)救助。尤其是“支持与要求”(既要对贫民提供救助和支持,也要对其提出一定要求)的辩证原则,也已成为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的辩证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不仅是我国减贫治理史上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伟大功绩,也为全球减贫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增强了各国减贫治理的信心与决心.但现行贫困标准下的绝对贫困人口的完全消除并非意味着减贫治理工作的圆满收官.相反,相对贫困问题将会随之凸显并持续存在,减贫治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脱贫摘帽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纵观全球,我们可以发现各个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贫困问题的困扰,并积极运用各种手段加强贫困治理.通过对欧盟、美国相关减贫立法和实践的探究,针对当前我国减贫治理阶段存在的缺乏持续性法律制度保障、相对贫困治理难度大、非政府机构参与程度低、贫困地区金融反贫困功能缺失的现实困境,可以通过加快减贫立法体系构建、加强减贫治理与国家宏观层面政策的衔接、建立多维和差异化的相对贫困评价机制、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协同作用、构建差异化金融调控机制等几个方面的措施,完善我国减贫立法体系,促使其有效实施.通过构建长久有效的减贫机制,推进减贫治理的法治化建设,可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减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并为人类减贫事业的发展献智助力.  相似文献   

19.
关注经济特区中的贫困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碧英 《浙江学刊》2001,(1):102-105
本文根据对特区绝对贫困群体典型调查的结果,分析了特区贫困人口的基本特征、规模、变化趋势以及贫困人群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特区反贫困中应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关注"安全网"下的教育问题,其核心是在反贫困中要"注重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转型时期,农村经济虽然有了快速发展,但工业化对自然资源的负外部性和体制供给不足,导致了农村自然资本的持续供给能力不足、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缺乏、就业不充分、保障不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受到制约、农村贫困现象依然严重。要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必须建立合理的体制结构,消除负外部性,矫正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失灵。转型时期反农村贫困的体制框架为:完善市场体制,保护农村资源和环境;建立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完善就业体制,促进社会公平;建立健全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农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和享受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