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1."从复弘农,战沙苑,皆有功。"(《周书》卷二七《赫连达传》,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第440页)"从复",《北史》卷六五《赫连达传》作"后复",《通志》卷一五八《赫连达传》作"后从复"。"从"繁体作"從","后"繁体作"後",二者形近易讹。前文赫连达从李虎破曹泥,据上下文,此不当用"从"字。《周书》此处文字较详,《北史》或即据《周书》删节而来。《册府》卷三八 相似文献
3.
杨继光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5):744-747
《西湖佳话》约写成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部以西湖名胜为背景的短篇小说集。此书由于辗转翻印,以讹传讹,错字脱字比比皆是,以至造成费解、文句不通,甚至与原意相反等错误。标点方面,也每见错乱。故尝试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古本小说集成》中《西湖佳话》的王衙影印本为底本,指出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零年版修订本(简称上古排印本,从区别于影印本)和浙江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邵大成修订本(简称邵校本)的一些错误、疏漏之处。 相似文献
4.
正中华书局标点本《周书》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先生主持的北四史点校工作之一,堪称正史点校的典范,广为海内外学者所称引。由于年代稍久,近几十年新出墓志文献等皆未能利用,且受检索条件及校勘体例等局限,偶尔亦存有错漏情况。今不揣浅陋,略举数条,以就教于方家。1.改东雍为华州,北雍为宜州,南雍为蔡州。华州 相似文献
5.
1."入为吏部中大夫,历御正、纳言中大夫。"(《周书》卷三二《唐瑾传》,第565页)"纳言中大夫",《北史》卷六七、《通志》卷一五八《唐瑾传》作"纳言、内史中大夫"。按:《周书》本传系后人据《北史》所补,此当脱"内史"二字。2."天和中,以齐驭下大夫使于陈。"(《周书》卷三二《唐瑾传》,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第565页)"天和中",《北史》卷六七《唐瑾传》作"天和初"。按 相似文献
6.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保存了大量的先唐及初唐佚文,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但同时,《文馆词林》规模宏大,经众手抄撮而成,又经转抄或传刻,不免存在着一些失误。笔者近日校读《丈馆词林》,作札记数则,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了异化劳动.在这里的劳动异化,本质上是人性的异化.在手稿中,随后他提出了人性复归的方向--共产主义.因为马克思的讨论仅仅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展开,在阅读手稿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的讨论不够准确和充分.对此,文章将通过提出一些马克思未曾提及的异化事实来丰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相似文献
8.
在现实的生存世界里,作者生活得并不很自由、快乐:家庭的制约,亲人的管教,公务的束缚,促使他叛逆、对立、疏离于外在,同时,也形成了他孤独、执著、沉默的内在。但这不是智者应有的人生,智者生存的最高境界是以清醒的头脑拓展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精神世界,于是,书法、文学就成了作者拓展出的属于自己的舒展其生命活力的生存空间。在这里,他获得了生命的滋养,精神的力量,个性的张扬。由于探究掌握了书法的规律、文学的法则,使自我日渐超越必然王国的束缚,同时也日渐深入自由王国的领地,结果就是建造起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前资本主义本源共同体三种模式的划分,使我们能够更加认清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现状,从而可以更好地展开时市民社会的批判,也就是说,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和反思.马克思进一步指认市民社会是人类走向未来共同体的必要环节,这一环节是无法跨越的,这启迪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发展和培育市民社会是我们的迫切任务,在这个意义上,对马克思关于本源共同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是通过人的对象性活动来论证人的现实存在,阐发其人学思想的.马克思认为,只有对象性的存在才是现实的存在,人是对象性存在,进行对象性活动,因而人是现实的存在.人的三个层次的对象性活动,即自然的对象性活动、自由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社会的对象性活动,分别表现和确证着人三个层次的存在,即人的自然的存在、自由有意识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人的对象性活动是三个层次辩证统一的综合过程,因而人的现实存在是三层次存在辩证统一的立体存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介绍了由德国学者Gertraud taenzer所著的《吐蕃统治下的敦煌地区,787-848年:对莫高窟发现的世俗文书的研究》一书的主要内容,并对其做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朱立立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
本文试图以围绕藤井省三<台湾文学这一百年>的相关论争为切入点,初步探讨近些年来在日本和台湾地区的日据台湾文学研究领域出现的"台湾民族主义"话语.对日据台湾出现了"以皇民文学为核心的台湾民族主义"这一荒谬论点进行辨析和质疑,认为对于日据台湾文学研究而言,学术化转型有其合理性,但不能以牺牲殖民批判作为代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