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瑞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2)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所载的控告文书,是秦国重要的司法文书。它的产生是秦推行连坐法及对捕罪犯者和告奸者实行奖赏法的结果。秦依据公室告、非公室告控告的内容不同,将文书区分出受理控告文书与不受理控告文书两类。秦对受理的控告文书,经审核依内容属实与否,分别对控告者采取购、不购、论、不论等有奖有罚的四种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2.
《睡虎地秦墓竹简》译注斠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栗劲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5)
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后,整理小组作了大量的整理,编排和译注工作,使我们大体上能够读懂。但是,仍有若干值得斟酌和补充之处。现提出以下意见,供译注者和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弥补了秦代传世文献的不足,在编纂《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时,也将其作为引文材料。限于各种原因,《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还有一些《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未收的副词(或义项),以及两书虽已收但引例晚于睡简的副词。本文主要是对这两类副词作一些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秦始皇二十八年,立琅邪石刻,颂扬自己的功德。其中有这样几旬: “除疑定法,咸知所避。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措必当,莫不如画。”又始皇二十九年,《之罘石刻》还说:“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以下称“睡简”)出土以前,我们对于上述石刻中的话,很难作具体的理解:或以其为纯歌颂之词,或望文生义,作些连自己都难于置信的非非 相似文献
5.
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对于探讨秦代手工业生产管理的情况,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简文中所见到的秦代官营手工业是比较发达的,国家对手工业的管理是非常重视的,在采矿、冶铁、器物制造,以及脂胶、丹漆、皮革、织绣等诸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从出土的律文中大致可以了解到秦代手工业管理的基本状况,本文试图从人员管理、生产管理到产品管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秦国是中国先秦时期最早对民族问题进行立法的国家,从现存《秦律》内容可以看出,秦国在被征服的非华夏民族地区设置"臣邦"加以统治,并对"臣邦"君长的地位、民族身分确认、继承人保护、政治经济利益的保护做了规定.这些关于民族政策的立法,大多为后来的封建王朝所继承,成为中国古代民族立法的先河. 相似文献
7.
本论以对秦简《为吏之道》中对吏品行、才干和政治态度三方面要求的分析入手,结合秦政"以吏为师"的制度,指出其对"吏"的要求,反映出秦国通过一准于法和"以吏为师"实现其"法治"的政治思路。进而,从理论上剖析了秦国"法治"的面貌及其思想进路,说明了通过"律制"对礼、俗、法等不同层次规范的整合,秦尝试订立一套划一的社会评价机制和社会秩序样板,并通过作为其政治终端的"吏"的塑造,完成其政治构想在民间的落实。最后,通过对《语书》做个案研究式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上述"法治"思路与法令繁密、吏治酷烈以及地方抵制强烈等不利局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刘小明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4):71-73
官吏是国家政务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及管理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官吏依法履行职务是国家法制确立的重要基础。唐代法律惩治官吏职守有阙、违制违纪以及贪赃枉法等犯罪,涉及到方方面面,对各级官吏形成了严密而有效的法律约束。文章拟主要探讨《文苑英华》中所收唐代判文所反映的唐代官吏犯罪。 相似文献
9.
10.
商鞅变法以后 ,秦国成为墨家从事派的活动中心。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商鞅变法只反对一般的游谈 ,对诸子百家只要有益于霸业即杂而用之 ,就是荀子所说的“驳而霸”。吕不韦入秦为相 ,把“驳而霸”的传统发展到新阶段 ,墨家“说书派”也被有选择地纳入治国的理论体系之中。但进入秦汉大一统时代 ,墨家传人因其价值观念的因素而没有适时地发展其理论以服务于现实 ,最终被排挤出政治舞台之外 相似文献
11.
安大简《诗经》的发现,让我们有幸看到了战国时代《诗经》传抄的一个选本的原本面貌,具有十分珍贵的文献价值,但安大简《诗经》的抄写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同篇同字的异体、抄写篇目和文字的遗漏、随意的误书、因声因形的讹写等。这说明它只是有幸传承下来的战国时代众多《诗经》抄本中的一种,我们在研究和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要采取比较客观冷静的态度,不要为其中的问题所误导。 相似文献
12.
洛邑(今河南洛阳)是东周的国都。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政冶、经济、军事、文化与教育急剧变革的时代,地处中原的河南占尽了各种风气之先。本文从大量的史料出发,分析论证了当时河南士阶层崛起和私学出现的历史背景与嬗变过程,从而得出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士阶层崛起和私学出现均滥筋于河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战国《诗》学传播中心的转移与汉四家《诗》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汉代四家诗在先秦的师承源流 ,除《毛诗》自谓传自子夏 ,并有谱系流传外 ,其余三家 ,史皆无载。三家不言师承 ,并非数典忘祖 ,实由战国《诗》学传播混乱、师承不明所致。研究者多从传播主体入手 ,设定其为封闭型传播渠道 ,希图理清三家在先秦的师承脉络 ,然终劳而少功 ,他们忽略了战国《诗》传播的全开放性与学术中心的地域性转移对《诗》学观念与流派形成的影响。战国学术中心有四次大转移 ,第一个学术中心形成于三晋之魏的西河 ,其学术以古史为根柢 ,以好古为特色。第二个学术中心转移于齐之稷下 ,其学术以杂学著称 ,而又侈谈阴阳五行。第三个学术中心转移于燕国 ,其特色由中和三晋之古学与齐之阴阳学说而成。第四个学术中心转移于楚之兰陵 ,实即鲁之次室 ,由荀子居兰陵而形成。其学杂帝王之术 ,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四次学术中心的大转移 ,也是《诗》学传播中心的四次大转移 ,直接影响了汉代四家《诗》学的形成 ,成为四家《诗》各自不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睡虎地秦简《日书》和秦汉文献史料,系统阐述了秦汉时代优胜劣汰、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其中包括秦汉社会对男女婚配体质、年龄谐调的重视;对授精受孕时间季节的选择;对胎养、胎教、幼育及新生婴儿的把握与抉择等。并揭示了秦汉社会的优生意识的时代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