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兰河传》成功地将"散文化"叙述运用于长篇小说,以空间化的结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因果关系的线性情节结构,以背景氛围为描写对象取代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强烈的抒情代替了叙事成分的主体地位,通过作者与叙述者相分离和隐性评论的方式成就了情感的含蓄表达,形成了一种结构散化、情节淡化、人物虚化和抒情含蓄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萧红小说中时间的运用,使其小说自成风格。作者对时间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故事时间的模糊化和叙述时间中的频率、时距上,这样使其小说中的人物对时间生命无意识化,小说的情节弱化。而故事时间的模糊和情节弱化又使其小说具有一种散文化的意蕴。  相似文献   

3.
孙犁的小说因诗情的弥漫被尊崇为"诗意化小说",同时,又在结构、情节及语言上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两者的特征既具有共通性,又有意境、程式上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达到了相互间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网络游戏具有明显的情节性,其主要表现为超文本场景性的情节空间、开放的复制性故事、交互非线性的情节线索、游戏情节的传奇性。网络角色扮演游戏颠覆了传统小说与影视中的情节发展方式,在视像化故事中带来了人们对世界、对人类行为全新的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5.
20世纪预示着一个空间时代的到来。现代派小说在哲学观、叙述方式和结构方式上,以一种空间性姿态而与传统小说迥然有别。这种小说的空间性不同于以时间性为线索的小说,而是以并置性和同时性所构成的意义网络。它邀请读者的积极参与,从而激活小说文本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6.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代表作《达洛卫夫人》中巧妙利用空间形式以一天写一个女人的一生并生动地展示了整个伦敦社会的面貌。一是作者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因果性和年代形式的小说结构模式,打乱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线性时间流程,以公园、伦敦的街道等物理空间为载体,采用重复、并置、蒙太奇等共识性的叙述方式,通过多重场景的来回切换,营建了叙事中的社会文化空间;二是在叙述语言技巧上,以扭曲的时序与意象为读者主观知觉的构造提供空间,通过精细的描写来延缓甚至中断情节的推进,以破坏故事历时性的顺序发展,从而达到一种时间停顿和共时性的陌生化效果。  相似文献   

7.
冰心小说以其意象化、散文化、作者角色化等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貌,为小说“形式革命”的建设与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促成冰心小说叙事方式转变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基督教文化的熏染,使冰心青睐于第一人称叙事、增加了小说的叙事元素、影响了其小说的话语形式;传统文化的浸润,使冰心以诗的笔法改造小说;“向内转”文学潮流的影响,使冰心小说趋向心理化、情绪化,情节淡化。  相似文献   

8.
韩少功小说的文体特点具有清晰的发展轨迹,体现了作家自觉的文体意识。"伤痕"、"反思"文学阶段,韩少功小说文体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再现生活真实的叙述视点、以典型环境塑造人物的模式、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方式这三个方面。"寻根"文学阶段,其小说文体以非理性的话语模式、寓言化的人物塑造、非常人的叙述视角为特色。"词典体"小说创作阶段,混沌态的时空观、"碎片状"的结构模式、民间性的叙述话语共同构成了此时期的小说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9.
萧红小说具有诗化、散文化特征已是研究界公认的结论,其散文的"小说化"却少有人论及。本文以叙事学理论方法,从散文叙述的时间性、人物形象刻画和叙述人称三方面,重点分析了萧红散文的代表作,阐述了鲁迅对萧红创作"越轨的笔致"评价中所包含的"文体无意识"内涵,指出应避免因文类划分而割裂对萧红创作风格的整体探究。  相似文献   

10.
罗伯特·库弗的代表作《公众的怒火》通过对美国真实的历史事件“罗森堡间谍案”的改写与虚构反映了当时冷战时期美国人盲目的爱国主义情绪。小说的叙事打破传统的线性结构,在情节和结构上呈现出空间效果。然而对这部小说的多数研究集中在叙述人、叙事模式及叙事时间上,忽略了对其空间形式的研究。美国评论家约瑟夫·弗兰克的空间形式理论认为现代小说打破时间流,呈现出空间性。文章基于这一理论分析小说中的并置、碎片化叙事、蒙太奇等后现代主义写作技巧,探究小说中的时间向空间的转向,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后现代作品中所表现的空间立体效果,为后现代历史小说的评价体系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