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隋、唐时期,日本大和朝廷向中国大陆派遣了遣隋、唐使团,随使团前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学问僧学成回日后,促进了日本的历史文化发展,他们是中日交流史上对日本历史文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2.
唐朝以高度发展的文化吸引着四周的国家和地区,外国留学生源源不断地被派遣前来学习,努力吸收盛唐文化。派遣留学生学问僧最多的国家是新罗,他们学成回国后,在经济、刑律、教育、文化、宗教、建筑、历法、军事几乎所有部门工作,都能发挥自己的学术和技术特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建树,对推动新罗文化的发展和中朝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有密切交往,尤其中国盛唐,正值日本奈良时代,日本不断派出仪容盛大、人数众多的遣唐使,可以说是中日交往的黄金时代。①随使入唐的留学生、留学僧,不畏艰险,渡万里惊涛来到长安,如饥似渴地吸取唐朝先进文化。特别是吉备真备两度来唐,留学十七八年,“研覃经史,该涉众艺”;②才华横溢,播名于唐,回国后位列公卿,参与国政。在输入、吸收、汲取中国文化,推进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可以说他是日本奈良时代传播中国文化的功臣。本文仅就唐学东渡与吉备真备所  相似文献   

4.
作为唐王朝与四邻交往的直接产物,唐代对外交往诗歌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反映了唐王朝所开展的积极主动的外交在有效维护边防安全、密切与周边诸邻的友好往来及扩大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折射出当时东亚各族积极主动学习先进唐文化的历史现实,特别是新罗、日本等国所受唐文化之沾溉。除此之外,有唐三百年国势之盛衰变迁及其对于文人心理的深刻影响,也在此类诗歌中得到充分表现。  相似文献   

5.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学习、借鉴他民族与别国的长处和有益经验。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周边国家自古就学习、汲取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与历史。日本是一个向我国学习较早的国家、公元607年.日本政府向我国的隋朝派遣了第一名留学生—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历史悠久,民间往来频繁,文化交流也源远流长。纵观中日关系史,唐代是中日关系史上最友好最亲密的时期之一。 七至八世纪的唐朝,由于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已成为亚洲、基至是世界的头等强国。当时在唐周围的亚非国家,有的刚进入阶级社会,有的仍处于奴隶制阶段,都比较落后。它们被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所吸引,纷纷和唐建立邦交。日本也开始大规模的派遣使节到唐朝学习、观摩。据史料记载,日本在630年到894年的二百六十四年间,共派出16次遣唐使节。遣唐使团,规模宏大,组织完备,设有大使、副使、录事等官职。另外还有翻译、学问僧、留学生和各种文化技术人员随行。人数最多时,一次达五六百人,遣唐使的往返,促进了中日经济文化的交流。此间,中国文化呈东渐大势。 在日本政治史上,大化改新是第一次划时代的进步,而大化改新的成功,多半是源于模仿了唐代的典章制度。孝德天皇大化二年(646)在留过唐的僧旻高向玄理的参与下,制定了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7.
9世纪,新罗人中出现了一些专门以信息沟通和语言翻译为职业的"新罗译语"。这些人大多是曾旅居唐、日本的新罗侨民,他们对语言的掌握是建立在对相关国家的文化、民俗、日常生产生活的直接接触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的。特殊的语言学习过程和生活环境使这一特殊历史人物群体具有谙熟中、韩、日三国语言文化、一专多能、联系广泛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唐朝与新罗国一直存在友好关系,而正史对新罗的记载止于会昌年以前.《新唐书》说:新罗国在“会昌以后朝贡不复至.”会昌年以后,两国关系如何?本文在没有正史材料为据的局限下,采用足够的唐诗材料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个回答:会昌年以后唐朝与新罗仍互派使节,新罗贵族子弟仍仕于唐朝,新罗仍有来唐朝的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参加了科举考试,新罗有不少僧侣到唐朝习佛取经,有的还留居于中国的名山大刹.这些足可以说明,两国仍存在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9.
出自睦邻友好的愿望,唐政府自贞观年间开始为域外来华求学文士提供必要的物质资助,吸引了日本、渤海、新罗、大食等国文士纷至沓来。由于唐罗关系一直发展良好,至晚唐时,新罗来华文士已远远多于其他国家。他们来华的主要目的是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为此,唐政府特设宾贡科,以上国姿态简化新罗文士的报考手续、固定录取名额并降低录取标准,从而大大提升了他们科考的信心。虽然将登第者附于榜尾、授官卑微的做法仍显示出对域外文士的防范和歧视,但新罗文士汲汲求第之心并未因此受到太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北京联合大学接受了大批印尼留学生,他们在这里学习汉语和专业知识,汲取中国文化,成为中印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印尼留学生以华侨为主体,有一定汉语基础,但是汉语水平不高,学习中存在先易后难的情况;大部分以短期语言学习为主,高层次学历教育欠缺,有待开发;学习动机强,学习目标从“文化寻根”转变为寻求个人发展,渴望与中国人加强交往。针对这些问题,应在实际教学管理中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分化趋势。贫富分化既抑制效率 ,又损害公平 ,是阻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只要我们始终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加强宏观调控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就能够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消费者的信息追溯标签信任度对购买农产品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390份辽宁省消费者购买可追溯鸡蛋行为的调研数据,通过二元Probit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验证消费信心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信息追溯标签有较高信任度,其对可追溯鸡蛋的消费信心也相应提高,进而更...  相似文献   

18.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19.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