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目前正面临一项新的任务,就是进行一场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这对于今后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小平同志也讲到:通过这次改革之后,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这次改革不是个别方面,城市改革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生产关系、经济制度方面的一场革命。但这个革命同“文化大革命”那种“革命”是截然不同的,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而是在生产关系内部,对生产关系某些不适应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曾经指出:“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王张江姚“四人帮”为了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利用他们所控制的宣传工具,造了大量的反革命舆论。反动影片《反击》,就是“四人帮”利用文艺为篡党夺权制造反革命舆论的一个黑标本,是他们反党反社会主义罪行的铁证,必须予以彻底批判。  相似文献   

3.
“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为了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大造反革命舆论,极力宣扬孔孟之道。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他尊孔反法,攻击秦始皇,吹捧“独尊儒术”的反动思想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的认识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作为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它的失败也是明显的。孙中山愤慨地指出:“民国之政治,比之满清尤为不及,”“把持国事者,均系军阀武人,争权夺利,祸国误民,有国家共和之名,无国家共和之实,”人民“尚未见享有真正共和之幸福”。七十余年来,关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各个阶级、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看法,评论不一。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辛亥革命主要领导人的孙中山,在失败以后的十几年中,对这场革命的失败原因是怎样认识的?总结出了什么经验教训?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它不仅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对本阶级实践活动的总结,也反映了促使这个伟大的民  相似文献   

5.
党的建设从来都是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组建自己的政党,“为的是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这一革命的最终目标——消灭阶级。”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要经历许多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中,党都要把马克思主义同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结合起来,制定出这一时期的政治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理论的最大贡献是,正确地解决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第一个明确提出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著名论断。早在1925年6月,周恩来就针对党内普遍认为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一样是一个单独的阶级这一错误观点指出,“知识阶级”的说法不符合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他说,知识分子完全不是一个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有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而没有知识阶级。压迫者利用知识分子来压迫人,被压迫者也可以利用知识分子来反抗压迫者,因此知识分…  相似文献   

7.
<正> 广东科学社会主义学会,是近举行年会,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一国两制”等问题,展开学术交流和探讨,一,关于改革与开放问题与会者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改革也是一种“革命”,但这不是本来意义上讲的革命,即不是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革命.其革命意义在于: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涉及政治、文化、教育和卫生等各个领域,从而出现全面变革的局面.这种革命,表现为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是在稳定的政治局面下逐步实现的,但却是更加深刻的一种特殊的革命.有些人认为,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具有普遍意义,它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是受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性质的规律所支配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自身不断完善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马恩在谈到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时明确地指出:“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的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马恩选集》第1卷第77页)又说:“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恩选集》第1卷第271~272页)这就告诉我们:革命,既要推翻反动统治阶级,夺取政权,还要改造革命者本身的素质;不但要消灭统治阶级的物质基础,而且要革除革命阶级的落后传统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造成新社会的崭新而牢固的基础。近代中国人民不但受帝封官三座大山的压迫,而且被以  相似文献   

9.
“国民”与“阶级”是近代中国竞争性建构的两种政治身份话语,从历史事件与话语建构相关联的视角进行分析,旨在发现两种身份话语的更替机制及其背后的历史机运。甲午战败后,晚清知识精英迅速引入国民身份话语,统合传统四民秩序解体的中国社会,以助益推翻帝制并打破传统君民等级关系。然而,随着民国建立之后共和的流产,国民身份话语失灵,转而建构阶级身份话语。阶级关系最初由清末革命派用以讨论民生问题,在共和实践失败后为无政府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所借用。国民身份话语失灵带来了失望与不满的情绪,重新强化革命派早期提倡的社会革命,孵化出以“阶级”为名的政治身份话语,并在共产国际背景下进入中国革命话语。“国民”转向“阶级”的政治身份话语,始终裹挟于反抗压迫与追求富强的革命浪潮,为此后社会动员与革命的实践及制度分途奠定话语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杨献珍同志提出“合二而一”论来和“一分为二”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辩证法相对抗,硬说我们党的方针政策都是按照他的“合二而一”论来制订的,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严重的歪曲和篡改。党中央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一切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之正确或错误,其思想根源都在于它们是否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出发,是否从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人民的客观需要出发。”那就是说,必须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对客观实际作如实的分析,才能制订出真正符合于革命需要和群众需要的政策。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无不“一分为二”,无不存在着矛盾。在阶级社会里就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对各个不同时期社会各阶级的矛盾、以及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作科学的分析,才能正确地制订出合乎实际的革命的政策,指导革命斗争,推动历史前进。毛泽东同志指出:“政策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一切革命政党的任何行动都是实行政策。”还指出:“只有党的政策和策略全部走上正轨,中国革命才有胜利的可能。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杨献珍同志企图通过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辩证法,来篡改党的政策的理论依据,以便把我们党的政策歪曲为阶级调和、抹煞阶级斗争的政策,这不能不是一个根本性的政治原则问题。下面我们就党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策、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作一些粗浅的分析,看看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究竟是“一分为二”的革命辩证法,还是调和主义的“合二而一”论。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张闻天已经开始思考中国社会之根本变革问题。在“五四”的战斗篇章中,他表达了对中国未来政治的深刻思考:一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铲除士大夫阶级”;二是建设民主共和政治,“以国利民福为归”;三是依靠“劳农界人”,以农村为根基“起革命”。这些精辟独到的见解,不仅在当时具有前瞻性和世界眼光,对百年后当前的中国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社会变革主题转向现代化 ,中国近现代史学中革命史的研究范式不断受到挑战 ,其中 ,最重要的就是在“革命”的传统范式之外出现了“现代化”这个新范式。从现代化的视角对近代中国走向世界所经历的社会巨变进行深刻反思 ,弄清社会革命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主题、中国革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基本脉络 ,并为中国革命史研究走向深入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构架。社会革命是社会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社会革命是指先进阶级运用暴力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的统…  相似文献   

13.
把列宁所说“社会主义革命”区分为“政治革命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革命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认为列宁有一个政治革命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是李心华教授错误地认识列宁理论的出发点。李心华教授在文章中回避商榷对象的论述过程及使用的材料,不管商榷对象的论述过程正确与否,径直批评其结论,不合学术探讨和争鸣的规则,必然批评无力。其使用的材料即他援引的列宁论断,或者是商榷对象已经引用过的,或者是学术界人人熟知的,或者是同论题无直接联系的;他没有使用自己通过研究列宁文献发现的直接证明自己观点的新材料,必然论证无力,而且也不能显示他已经对列宁文献作过研究。  相似文献   

14.
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政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政治理论构成了现代社会中两种针锋相对的合法化叙事路径。从深层的社会历史逻辑和政治逻辑来看,只要资本的逻辑没有根本改变,阶级政治话语就始终是资本合法性的批判维度,也始终是工人阶级追求“阶级平等”与“制度正义”的合法化源泉和正义论基础。资本的全球化和我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客观逻辑决定了“阶级话语”不可能“退场”。“重返阶级”和“回归马克思”阶级理论是近年来“阶级话语”重新“出场”的两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的理论家瞿秋白在对辛亥革命的胜利给予了高度肯定的同时,也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辛亥革命在两个方面表现了不成功之处:一是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二是没有打倒一切封建势力,彻底实行土地革命,政权仍旧掌握在封建官僚和军阀手里.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也有两点:一是没有彻底的革命纲领;二是没有一个彻底的团结的真正能领导革命的阶级.  相似文献   

16.
(一)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1852年,马克思就指出:“这个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笔者)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则列宁也指出:“一个阶级的专政,不仅对一般阶级是必要的,不仅对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介于资本主义和‘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的,只有了解这一点的人,才算领会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③对马克思、列宁的这一学说,毛泽东作了创造性的发展。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明确地提出,我们国家必须建立“无…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这是大家熟悉的列宁的著名论断。近来,我国理论界常常引用这个论断来阐明某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问题。但是,对这个论断本身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认为这个论断表明社会主义“是从有阶级向无阶级过渡的社会”。第二种,认为这个论断表明列宁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民主和富强的种子并未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一场革命过后,政治反而更加黑暗腐败。为什么一场扣人心弦的革命,会导致这种结局呢?学术界对此有过广泛深入的探讨,但大多是围绕着经济、政治、阶级等问题展开,而忽视了思想方面的原因。本文试图通过对革命思想误区的具体分析,揭示辛亥革命失败的思想原因。  相似文献   

19.
《大庆社会科学》2014,(2):160-160
胡亚敏撰文指出,“人民”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概念被视为中国社会中具有广泛共同利益且具革命性的阶级集合,是基于阶级又超越阶级的联合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为适应中国社会政治的需要和阶级阶层比例的变化,“人民”被赋予不同的时代涵,“人民”成为最广大劳动群众的代名词。“人民优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结晶。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朱元璋是元朝末年一支反元武装力量的首领,最后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对朱元璋如何评价,历来争论纷纭。近年来,有人认为,“朱元璋原是一位佃农出身的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后来蜕变成封建皇帝”;也有人认为,“朱元璋一生而三任,先是贫苦农民,再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最后是封建皇帝”;又有人认为,“朱元璋的一生有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农民革命阶段和向封建转化后封建帝王阶段’”;而吴晗同志早就认定朱元璋“最后背叛了农民革命”。上述种种议论,虽有些微分歧,但总的都认为朱元璋是一个由农民起义的领袖转化为封建皇帝的典型人物。尽管也有人提出朱元璋领导的是封建统一战争,“朱元璋实际上充当了农民战争的‘遗嘱执行人’的角色”,结论为:“他对农民的起义斗争并没有作出什么象样的贡献”,但是,仍然把朱元璋与元末农民大起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朱元璋是不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论断。我们认为,朱元璋不是农民起义的领袖。根据历史事实,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根本不存在什么“转化”、“蜕变”或“背叛”的问题;如果说他“背叛”,也只能说他背叛了农民出身的本阶级,而不是背叛了农民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