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Pavel Sun怪DJ     
Pavel Sun,一个资深DJ;一个经验丰富的艺术表演经理人。有别于我们对“夜场人”的认知,他看上去稍显严肃了点.我们希望他能对镜头做个鬼脸.但是他却笑了出来,并且礼貌地解释道:“俄国人通常都很严肃,我们之间很少做鬼脸的,这对我来说有点困难。”我想这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孕育出的独特风格,这就是Pavel个人的调调儿,这同样也是北京这块土地上文化包容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家乡的田野     
我家在伊通县,那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尤其是家乡的田野,更令人神往。 春天温暖的阳光照着大地,牧童和牛儿来到田野,唱着欢快的歌。牧童坐在石头上,牛儿在旁边吃草,牧童拿出他心爱的笛子吹了起来,悠扬的笛声响彻田野。布谷鸟飞来了,它“布谷”“布谷”地叫着,仿佛催促人们“春天来了,快播种吧!”  相似文献   

3.
青木 《社区》2012,(13):58-58
德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这一切都源于德国人从小开始扎实培养的环保意识。去年秋季邻居家的小孩本尼上小学报到那天,放学后,他高高兴兴地跑来向记者“汇报”上学第一天的生活。记者看到,除了循环使用的教科书外,本尼还拿到了一个环保日记本。环保日记本的设计精心别致:封面上有森林、草地和田野,还有小动物和孩子,一派和谐自然的景象。每一页的背景都是德国各地的自然环保区;页面的角落还写有“每日一句”,如环保格言、环保法律等知识;右侧则是“环保收支”,记录孩子每天使用的水、电、暖气等有没有“超支”。  相似文献   

4.
扬雄是从西蜀走出的文化巨匠。扬雄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他与蜀文化之间有很深的渊源,从他身上,可以窥见众多蜀文化的特质与亮点,这就是:扬雄是文翁化蜀、“蜀学比于齐鲁”的典范;是“自古文宗出西蜀”的典范;是蜀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范;是蜀人擅长浪漫思维的典范;是蜀人擅长逆向思维的典范;是“易学在蜀”的典范;是古蜀文化的守望者与拓荒传播者。  相似文献   

5.
赵宝忠 《新天地》2011,(12):1-2
“五观”之惑五观之惑?人对待事物的看法有五个观念,自我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人们会在这五个层次上发生迷惑。我们当“师”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咨询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我们的三大主题,三大任务。传道就是法布施,告诉学生,人有五个层次的观念;授业,就是传授技能,属内财布施;解惑,是解除对方的迷惑,让他有一个清静、平等、正觉的心态。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大师应该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他本身研究的对象博大精深,超过同辈人;另一个是更基本也是更重要的,就是他能开一代学术风气,以他的人格、品德、学问,来启发整个一代人。”我赞成这样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史记》与中国古典传记(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大英百科全书》“传记文学”条目中说:“虽然传记在搜集事实,对真实负责这方面与历史有关,但它实际上是文学的一个部门。它试图通过选材、构思.从事实中得出生活形象,在给定的材料范围内,传记作者努力把素材加工成闪光的东西.如果他捏造或隐瞒材料来制造一个效果,那么他在真实性方面就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8.
王天抒 《新少年》2011,(12):9-9
2011年12月7日,省少代会开幕的前一天傍晚,来自盘锦市实验小学的少先队员代表孙浩森所住的房间门开了,轻轻走进一位手提生日蛋糕的人,他是谁?有人叫了起来:“田书记!”对,他就是共青团辽宁省委书记田野。  相似文献   

9.
他把同学推下过湖里,是个“坏孩子”;他给毛主席写过信,变成了好孩子;他陪妹妹考试,他成了演员;他和张国立、张铁林并称为“铁三角”,成功地扮演了“和珅”;在最近中央一套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玉碎》里,他终于如愿以偿,当了回“好人”。这就是王刚——从“坏孩子”到“赵如圭”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0.
毛可斌 《金陵瞭望》2006,(14):45-45
在同事眼里,他是“办案能手”、“拼命三郎”;在被查对象眼里,他是“可以掏心里话的人”:在领导眼里.他是全市纪检监察干部的缩影、典型代表:在家人眼里,他是个“经常不回家的人”……他,就是市纪委纪栓监察员骆志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美学重建离不开三个理论支点,这就是:一、必须对美与美学研究有一个新的基本定位;二、必须有一个新的美学方法论;三、必须有一个新的具有解释能力的美学基本观点。根据马克思对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科学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新命题:美存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这就是关于美与美学研究的新的基本定位。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采用的功能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提出美学重建的一个新的方法论原则,这就是:不问对象“是什么”,只问它“做何用”。根据无数审美实践活动的事实,可以提出“社会关系论美学”的一个新的基本观点,这就是:“示差性”是社会上一切审美价值的最终来源。示差功能、愉悦功能、移情功能,依次构成了美的功能形态发展史上的不同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2.
田野里的贪蠹———农村干部经济犯罪剖析□王玉春单丽英(一)“要想富,有个好支部;想脱贫,有个好带头人”,这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广大农民发自内心的呼唤。的确,农村改革的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村级领导,一个坚强的党支部,在领导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13.
挑战极限,成就精彩 1、这是一道黑色的“闪电”,这是一道最引人注目的风景。“鸟巢”内他一次次引领人们惊喜到几乎疯犴,他游刃有余的冲刺和轻松愉悦的心态,将体育的力量与快乐演绎到极致。他一旦起跑,世界便远远落在后面,除了风驰电掣的时间,谁也不是他的对手。没错,他就是牙买加“飞人”博尔特,一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  相似文献   

14.
李路阳 《21世纪》2001,(8):56-56
朋友,如果有人手中拿着一只活鸽子问你:“这鸽子是活的,还是死的?”你如何作答? 我就曾就此引用过一则机智人物故事:有个国王想对一个聪明人发难,手中拿了一只活鸽子问道:“你说,这鸽子是活的,还是死的?”聪明人说:“国王,这答案就在你手中,请你把手张开,答案就出来了。”国王只估计到聪明人的回答不是死就是活,如果说是活的、他就一掐,让它死掉;如果说是死的,他就松手放飞鸽子。可他没想到聪明人还有第三种回答,而这第三种回答恰恰是极智慧的,悟到了根本。 智慧者比一般人高明,就在于他善于开发自己,善于从自身去找…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挺“特别”的家。大门上不客气地贴着“室内请勿吸烟”的标牌;开门迎接客人的是一位绝对中国相貌却一副“老外”口音的女士,她笑容可掬地说:“您好,我是臧太太。”这就是著名社会活动家、美籍华人臧英年先生和夫人苗丽华女士的中国之家。第一眼看到臧先生,会猜不准他的实际年龄。这位身材高挑的花甲之人,仍然有著挺拔潇洒的身姿和利落灵敏的风度,只有花白的头发透露出岁月的“秘密”。等到与他交谈,就更会感到惊讶,因为连我这个年轻人也得费点劲儿,才能赶上与他流利的话语同样畅通的思路。祖籍还宁,落下一口*渎东北腹的…  相似文献   

16.
清华的精神     
吴祥宁 《社区》2012,(8):20-21
我在清华念书时。章名涛先生是电机系主任。他在1950年的一次集会上.讲为学与为人这个问题。他说,为学与为人,为人比为学重要。为学再好,为人不好,也可能成为害群之马;为人。就是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我始终记得“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这句话。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人类在实践中生产知识、创造文化。传统人类学以遥远的与“欧洲中心文化”具有明显差异性“非西方”的“原始社会”或“土著民族或族群”社会文化研究而著称。伴随研究范式和理论格局的拓新,人类学研究的“田野”不再是纯粹“远方”的“他者社会”,“田野空间”亦从地理空间范畴延伸到文本空间、口述传统及网络虚拟社会空间等非地理空间范畴,人类学者不断游走于“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文化丛林中观他以视自我,运用田野工作和民族志书写来进行着自己的知识生产、文化实践和理论建构。与此同时,人类学者对传统田野工作与民族志书写的真实性、客观性、权威性与科学性进行反思与批判,推动着文化人类学理论范式和工作方式与时俱进,凸显时代特性。  相似文献   

18.
康德启蒙观无疑成为福柯晚期的重要哲学主题,也是他从现代性探索转向古希腊罗马思想讨论的一个理论契机。在康德的短文《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中,福柯发现了“现在本体论”并对其加以丰富发展,进而提出“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努力建立“启蒙”与“我们自身”的内在关系。康德启蒙观具有奇特的“笛卡尔踪迹”,或者说,是笛卡尔哲学——旨在正确引导理性、寻找真理——的继续;启蒙的历史本体论明确指向“我们自身”,旨在认识其本质,“我们自身”这一概念在对启蒙的沉思中成为福柯考古学与系谱学的批判主题;启蒙的希望就是我们自身的希望,也意味着自由、独立、理性与现实。作为三维结构主体(知识主体、权力主体与伦理主体),我们自身处于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这一过程就是其存在方式的生成过程,也是其历史本体论的构思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认为,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论与达尔文的生物演化论是一脉相承的,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只不过是在生物演化的连续的链条上表现出来的最新的一个环节。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生活在文化这一人文世界之中。在马氏看来,人文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正是他的文化整体论的基本论点。作者又阐述了马氏文化功能论的基本思想。作者指出,马林诺夫斯基所谓的文化的功能,就是用来满足生活的需要,而这种需要主要表现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要,因此这种功能思想是以生物性的需要为基础的。尽管补充“派生需要”和“整合需要”来淡化生物性的“基本需要”,但始终维持了文化必须对人的生活有用处的基本观点。要了解文化对生活的用处或功能,必须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正是马氏极力提倡田野调查的基本出发点。作者在本文中高度评价了马林诺夫斯基基于田野调查来研究人文世界和言必有据的实证论的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整篇文章中,作者结合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学术实践,阐述了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的深刻内涵和作者对其文化论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20.
孙宝华是我们学校的校长,可是很少有人称他为“孙校长”,通常称其为“书生校长”、“书迷校长”。他虽然身为校长,但既不擅酒场应酬,也不喜人际交往,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每次到他的办公室,看到他不是站在书橱前找书、翻书,就是伏在书桌上看书、奋笔疾书。他不仅自己是书的崇拜者、迷恋者,还倡导全体教师读书。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他每次都强调:“多读书才能教好书;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没有爱读书的老师就没有爱读书的学生;只有多读书,你才能读出先进的理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