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由山东省孔子学会,邹县孟子学术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第二次孟子学术讨论会于10月21日至25日在孟子的故乡邹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20余名代表,提供论文45篇,并就孟子的评价标准、孟子的义利观、孟子哲学的性质和孟子的精神世界等问题,联系实际地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一、关于评价标准问题正确的评价标准,是正确评价人物的前提.评价孟子的标准是什么?与会代表进行了讨论.有人  相似文献   

2.
<续孟子>为唐代见于著录的除注本外仅存的一部孟子研究专著.虽然所表达的思想与孟子文本出入较大,但反映了唐代孟子研究的基本面貌,其中一些很有价值的章节,是唐代孟子研究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3.
《孔丛子》是关于孔家后人思想的一部著作,虽然对该书的真伪,人们多有争议,但书中有关孟子的记载,却对我们研究孟子思想提供了帮助.书中涉及孟子的思想观点主要有仁义观、义利观和圣人之道,而这也正是孟子思想的根本所在,如果能够系统明晰了孟子的这些观点,那就可谓基本上把握住了孟子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孟子的正义战争理论的基础是仁,也就是以“仁权高于主权”为原则,来判断自卫与征伐战争的正当性.孟子不仅给出了判断战争正义性的具体条件和表征,而且他对仁与国家力量之间关系也有着现实性的理解.这些展示了理想主义儒家孟子的现实性一面.孟子的正义战争学说与“人权高于主权”的西方主流学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差别.孟子的“仁权高于主权”的观念,也许是在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理论和正义战争理论之外的一条新的、更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孟子>是"四书"中引用<诗经>篇幅、次数最多的儒家典籍.大量的引用体现了孟子思想对<诗经>的承袭与推衍.文章立足于"四书"与"经"的内在联系,从方法论与价值观的两个维度对<孟子>引<诗>进行了阐述,详细讨论"以意逆志"的诗学方法、孟子的仁政理想等经典命题,以期更准确地把握圣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孟子作为儒家的杰出代表,其思想博大精深.在孟子学说中,伦理思想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孟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包含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既有对当时调整人们之间政治关系的伦理要求的阐释,又有对封建统治阶级君臣之道的概括;既提出为政者具体的行为规范、准则,又论述了为政者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在孟子学说中,伦理思想与政治思想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其"仁政"学说,而"仁政"学说的中心又是提倡"王道"反对"霸道",以"仁义"为为政之本,立国之本.因而,仁  相似文献   

7.
孟子天人合一思想中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如何理解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问题上,有一些疑点需要认真辨析.本文认为,孟子虽然也多次谈到过有关环境的问题,但那多是受到农耕文化影响的结果,是由其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衍生出来的副产品.孟子天人合一思想主要谈的是道德境界问题,是成就道德达到人生最高层面后,一种与天地合并为一的精神感受,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天地境界、天人合一其实不过是对道德最高境界的一种特殊表示罢了.我们在讨论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时候,应当注意这种区分,不宜将孟子有关环境的论述作为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部分,把孟子打扮成一个战国时代的环境保护主义者,也不宜将天人合一视为神秘主义.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是在对孟子性善说的批评中创建起来的,但这种批评存在诸多对孟子的误读.首先,孟子的人性论是统一的、普遍的一元论,董仲舒则是取中民之性为性,以部分人之性释读孟子的全体人之性,这是有意的误读.其次,孟子言性是德性论的思路,董仲舒则折回到自然主义的气性论,因此,以气性论解德性论,必将扦格不通.同时,孟子因为视性善为一体,故善是性之善,是内在的、先天的善性,董仲舒将善理解为后天的、经验的王道教化之善,以"未善"解孟子的"本善",是一种认知性误读.最后,孟子创立的道德内在性、自主性原则,被董仲舒以王道政治的目的 论而转变为外在的、他律性原则,这也是一种有意的误读.  相似文献   

9.
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首列儒家,并指出:"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之一.作为儒士,孟子强烈要求"尚志"(《孟子·尽心上》,下引孟子语皆出自《孟子》)、任道,确立具有"浩然之气"的人格(《公孙丑上》),并以此来担当重建以仁政为理想的社会秩序的使命.这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其抗礼王侯、批判时君上.《孟子》首篇《梁惠王》已相当集中地反映了作为道与德的使者的孟子与作为势与位的化身的梁惠王等君王之间所形成的特殊关系,孟子干说时君,亟亟以仁义为归,其中主要内容之  相似文献   

10.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讨论的重要问题.中国历代思想家都有丰富的论述和讨论,如北宋思想家邵雍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可见,自古以来中国的思想家都把天人关系作为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其一生学问研究生的根本和人生宗旨.在众多的天人关系学说中,孟子最早开创了“尽心---知性---知天”的思维认知模式.孟子这种“天人观”思想影响了后来宋明理学,特别是对心学影响之巨.孟子的天人关系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思想上,也即是“天人合德”的思想.通过剖析孟子的天人观,可以了解孟子的天人思想并不是现代理解的所谓生态思想,而是一种人生道德的境界状态.  相似文献   

11.
<正> 笔者曾撰文指出,按照系统方法的整体性原则,孟子思想是由个体论、社会论、天人论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个体论是其思想体系的基础(《孟子思想研究概说》,《东岳论丛》1988增刊).弄清孟子的个体论,有利于对其整体思想的评价.本文仅就孟子个体需要的基本内容、个体需要的调节及其基本特征作一论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食色性也"如今已是国人耳熟的哲理名言,但未必知道此语源出告子,而由孟子在自己书中用作辩驳对象才得保存.近年来,随着郭店楚墓竹简出土,其中《性自命出》一篇与告子言说多有相符,使研究者对告子在先秦思想史上的地位有新的认识;然而坊间把"食色性也"张冠李戴到孟子头上,甚至写进了某些大学教材.[1]于是笔者撰此短文,以示纠偏.告子与孟子是同时代人,在诸子百家中应该也算一家,可惜早已失传,只是汉代赵岐在给《孟子·告子上》作的注中说:"告子者,告姓也;子,男子之通称也;名不害,兼治儒墨之道者,尝学于孟子,而不能纯彻性命之理.论语曰:子罕言命,谓性命之难言也.以告子能执弟子之问,故以题篇."[2]近人杨伯峻根据《墨子·公孟篇》曾议论到告子,认为告子"似曾受教于墨子",并引梁启超《墨子年代考》云:"案《孟子》本文,无以证明告子为孟子弟子,恐是孟子前辈耳.墨子卒下距孟子生不过十余年,告子弱冠得见墨子晚年,告子老宿得见孟子中年."[3]梁、杨考证有理.  相似文献   

13.
<正> 近几年来,学界对孟子的仁政学说、性善学说等多有发挥,而对于他的中庸思想则鲜有论及者.其实,“中庸”之在儒家学说中,既是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又是伦理道德上的行为准则,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亚圣的孟子,尽管在言论中没有明确提出“中庸”的概念,但在实际上,中庸思想贯穿于孟子的全部学说之中.孟子直接继承了《中庸》和《易传》的理论,对孔子所首先提出的中庸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并加以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代的政治家与哲人对农民的关注往往集中于其使用价值,农民基本的人格权与发展权利却遭遇普遍漠视甚至蔑视.真正从"人"的角度来审视农民的权利的圣贤惟有孟子.孟子关注农民的生存权,提出了维护农民基本生命权与财产权的具体措施;孟子也同样关注农民的发展权,提出了维护农民可持续发展权的具体措施,并强调其必要性.难能可贵的是,孟子认为,发展权与生存权并非目的,"道"才是农民应该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从而凸现了战代儒家对农民内在价值的高度认同与巨大提升.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中,尊男卑女似乎是主流社会强烈主张的一个基本遗传因子.然而,这种意识形态上的积极作为恰恰反映出在占人口比重最大的底层民众中存在着一种与之相对抗的涌动暗流,以战国中期民本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为最.在孟子思想的主要裁体<孟子>文本中,孟子"重"妇、"厚"母、"别"妻、"亲"女、"先"寡的女性伦理思想是其最集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康德与孟子伦理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道德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问题上,康德和孟子都肯定道德价值的绝对性与人格尊严.在道德与幸福的问题上,康德与孟子都认为道德与幸福是对立的,但是康德通过"至善"来解决道德与幸福的对立,而孟子坚持儒家重义轻利的伦理精神,在道德上并不肯定追求个人利益或幸福的行为,并未自觉反思道德与幸福何以能统一的问题.在理性与情感的问题上,康德的道德体系是一个理性与情感二分的义理架构,而孟子的道德体系是一个理性与情感合一的义理架构.康德对道德法则的"敬重感"并不同于孟子对道德法则的"愉悦感".  相似文献   

17.
马有  敏春芳 《甘肃社会科学》2007,(2):104-105,111
我们通过对孟文进行研读,发现《孟子》通行注本(朱熹《四书集注》,清代焦循《孟子正义》,令人杨伯峻《孟子译注》等)的注释似有商榷之处,现就其语意、词义、句读、虚词等问题提出来,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以性善的设定为基础,不仅论证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可能性,确立了道德修养的目标——理想人格,而且提出了许多自我修养方法,如存心、尽心、求放心、养气等,同时还探讨了环境和社会教化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体现了我国先秦时期的基本文化特征和价值标准.经过孟子的发展,儒家道德修养思想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9.
《孟子》一书,多数篇幅是记孟子与他人的辩论。时人称孟子“好辩”,后人谓孟子“善辩”,这话确实道出孟子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了。解放以来,一些同志对孟子的辩论艺术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讨,但多是就辩论方法而论。本文拟从孟子为什么要“辩”,孟子怎么样“辩”,为什么说孟子“善辩”这三个方面作一些探讨,以就正于学者同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学历史上,许多经学大家都曾为<孟子>做注,而赵岐作注,孙爽作疏和儒学大师朱熹的注最为后人所重,二家在很多地方都有差异,其中,赵岐认为<孟子>首章在讲"仁义" 治国,而朱熹则认为孟子在说天理与人欲;赵岐认为<孟子>末章在学孔子"叹而不怨",而朱熹则借以发挥理学家的"道统"观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