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基于流动资本的视角,新古典要素分配模型中引入融资约束,分析了企业流动资本约束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机制;进一步建立相应的计量模型,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实证考察了融资约束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与流动资本紧密相关的内源融资约束对于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尤其是对于非国有企业表现更为明显;外源融资约束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则可能减少企业流动资本的挤占,从而增加劳动收入份额;企业垄断能力的变化及其实收资本中不同所有制所属份额,都将显著改变融资约束影响要素收入份额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本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通过教育、在职培训和经验的累积等人力资本投资来增加其拥有的人力资本存量,改进了劳动的质量,从而提高了个人劳动生产力.个人劳动生产能力的提高,引起收入的增长;而且个人收入分配的部分特点由教育、在职培训和经验的积累而定.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2003—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工资扭曲指数进行了计算,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劳动市场存在的工资扭曲导致了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贸易开放导致的资本强势以及所引进的技术是劳动节约型的,这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外资的流入通过负向的工资溢出效应抑制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较强的融资能力,促进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较高的人力资本,议价的能力越强,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正向的作用;政府的财政支持有利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由于劳动和资本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资本深化抑制了劳动份额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劳动收入份额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蔼婷 《统计研究》2014,31(4):64-71
准确测算劳动收入份额是揭示中国国民收入功能分配格局的必要前提。本文基于广泛存在的未被观测经济视角,提出了一种测算劳动收入份额的新方法--“两系统平行测算法”。基于全国和区域两个维度的重新测算表明,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基本上维持在50%以上水平,并未大幅低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其变化规律并非一味地下降而是呈现典型的“倒U型”走势。系统分解结果进一步显示,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是正向的GDP系统内效应和正向的NOE系统间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则是相对微弱的NOE系统间正效应无法抑制相对强大的GDP系统内负效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文章构建两部门模型诠释技术进步偏向下家庭债务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及其机制,并在测算1997—2017年中国技术进步偏向的基础上,考察家庭债务规模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当资本偏向型特征很强时,家庭债务扩张导致自身的劳资议价能力降低,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放大作用更加显著。因此,政府在鼓励技术进步的同时,应加大劳动收入保障力度和培训投入,提高劳动要素收入占比,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劳动收入份额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环节中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初次分配的公平程度和经济发展质量。威廉姆森假说表明适度的人口集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过度集聚反而会导致人口结构恶化,抑制劳动收入份额增长。为探究中国人口变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创新性地以人口集聚为切入点,采用世代交叠模型进行理论机制分析的同时,结合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除西藏、港澳台外)2000—201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以探究人口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结构变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是否会受人口集聚效应的影响,以及沿海与内陆地区变动规律的差异。研究表明:人口变动过程中存在人口集聚的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人口自然增长可以促进劳动收入份额增长,但人口密度高于门槛值时促进作用明显减弱;人口净迁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呈倒U型,人口密度高于门槛值时促进作用转为抑制作用;老年抚养比提升会抑制劳动收入份额增长;沿海和内陆地区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规律一致,但沿海地区人口集聚的门槛效应更加明显。从人口变动视角出发,有助于为中国统筹提升各地劳动收入份额,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我国2011—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从全国和区域层面探究数字经济、就业(用失业率衡量)与劳动收入份额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三者间存在联动关系,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异质性:一方面,数字经济有助于提高整体就业,但其实际效果呈现“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对劳动收入份额在东部地区表现为促进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呈现抑制作用。此外,失业率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负向关联,二者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均不显著,说明目前国内劳动力市场对数字经济的反馈作用甚微。  相似文献   

8.
吕光明 《统计研究》2011,28(12):22-28
 劳动收入份额的准确测算至关重要。本文首先从定义和数据两个方面剖析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测算问题,分析了其对测算结果准确性的影响。然后总结归纳了现有的基于测算问题的修正方法,并进行必要的方法评析。最后,借助于城镇和农村住户抽样调查与人口数据估算中国的OSPUE。在此基础上,利用资金流量表数据对1993-2008年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进行合理的估算与必要的修正,并进行相应的变动分析与国际比较。  相似文献   

9.
李雄英  雷钦礼 《统计研究》2018,35(7):91-101
本文通过数理经济模型的理论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决定社会产品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高低的因素,除了政府的生产税税率之外,主要是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且二者的作用方向完全相反,都取决于要素替代弹性的大小。当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弹性小于1时,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越高,劳动收入份额就越高,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越高,劳动收入份额就越低;而当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弹性大于1时,则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越高,劳动收入份额就越低;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越高,劳动收入份额就越高。理论和实证的分析还表明,劳动者货币工资水平和实际工资水平的增长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实际工资水平增长率的波动与经济周期的波动方向相反,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也随经济周期反向波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和制度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进行了一次次重大的“破”和“立”。大体上经历了“唯一论”、“主体补充论”、“主体并存论”和“结合论”等发展阶段 ,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  相似文献   

11.
一、简介用来测度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广为人知的基尼系数有时也会受到挑战。虽然其正确性毋庸置疑,但是在对基尼系数进行分解研究的时候,其无法被证明是一个完美的测度指标。这可以被认为是由于收入分组的复杂本质。更加具体的说,当存在“重叠”现象时,基尼系数就缺乏一定的“纯度”。当表征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被分解成组间和组内贡献的时候,如果子小组的收入界定范围产生了重叠,那么一个麻烦的、很难理解的残差项就会产生。此时使用基尼系数就会出现不明确的结果。与不同收入区间对应的收入分组内的个人会被重复计算,而这种重复计算就…  相似文献   

12.
 本文建立了一个考察收入波动与基尼系数关系的模型,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证实:给定任何终生收入不平等状况,收入波动性增加都将导致各期的基尼系数增大。即,在终生收入不平等状况不变的情况下,各期的基尼系数也可因收入波动性增加而增大。考虑到我国经济转轨进程中家庭收入波动性日益增加的事实,则本文结论意味着,仅以基尼系数为判断标准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高估我国的家庭收入不平等状况。  相似文献   

13.
吕光明  李莹 《统计研究》2015,32(8):46-53
只有厘清核算口径及相关的数据修订情况,才能测算出劳动报酬占比的真实数值,进而找准其变动的根本原因。本文首先依据资金流量表的最新修订资料,充分考虑劳动报酬指标核算口径的两次重大调整及与SNA推荐口径和真实意义口径的差异,重新测算了中国的劳动报酬占比,然后在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的基础上,从正规与非正规部门结构视角解析给出中国劳动报酬变动的根本原因及相应的政策着眼点。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大量的非货币性收入并未计入个人所得税税基,因此个税很可能对货币性收入多、非货币性收入少的人多征税,而对货币性收入少、非货币性收入多的人少征税,从而对收入分配产生逆向调节作用.本文利用面板门限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当能够获得更多非货币性收入的财政供养人口占比小于16%时,个税的收入分配效应是不显著的;当财政供养人口占比超过16%时,个税将对收入差距产生明显的逆向调节作用.建议将非货币性收入尽可能全部纳入个税税基,并将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定位为向高收入者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兼顾调节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15.
基尼系数及其估计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希孺 《统计研究》2004,21(8):58-3
近年来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基尼系数"这个名词不时见诸媒体,本文拟对这个概念作比较严谨的介绍,并讨论与之有关的统计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给出了拓展基尼系数的一个等价定义,给出拓展基尼系数组群、要素分解的统一形式。对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数据进行结构性分析,结果表明:⑴拓展基尼系数是不平等厌恶参数的增函数,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S1/p1;⑵随着不平等厌恶参数的增大,各个组群或要素对不平等边际效应的方向保持相对稳定;⑶城镇居民在外餐饮、肉禽及制品、水产品类支出份额的增加,对食品消费不平等产生消极的边际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