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国际贸易贡献率质量进行比较分析,能够清晰地反映中国十大城市群及内部各城市的国际贸易贡献率质量。研究认为: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际贸易贡献率质量水平;大多城市群中各城市国际贸易贡献率质量差异大,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多样的贸易方式及合理的产业结构更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中国十大城市群国际贸易贡献率质量必须要不断调整和发展,以完善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国际贸易整体结构水平。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国际平稳度进行比较分析能够清晰的反映中国十大城市群及内部各城市的国际贸易平稳度状况。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十大城市群中沿海城市群比内陆城市群国际贸易平稳度更低,进出口平衡性更好;中国十大城市群进出口贸易不平稳性皆来自于城市群国际贸易中出口大于进口造成的外汇顺差;多核型城市群比单核型城市群国际贸易平稳度更好。  相似文献   

3.
曾鹏  张凡 《统计与决策》2017,(10):94-98
研究我国十大城市群产业、人口与空间的协调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以我国十大城市群作为研究样本,采用熵权法、耦和协调度模型评价方法等对数据进行充分的挖掘与计算分析,分别对十大城市群以及所包含城市的“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十大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总体上较为理想,但是各个城市群包含城市的“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中国十大城市群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鹏  罗艳 《统计与决策》2012,(24):60-63
文章以中国十大城市群一百多个城市1999~2009年的入境旅游人数为基础,运用变差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和赫芬达尔系数等4个指标分析了十大城市群之间旅游规模存在的差异;然后对11年的数据进行位序规模相关系数的回归分析,发现十大城市群的旅游规模基本符合位序规模分布。研究还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十大城市群旅游规模及位序规模分布的重要因子;中国十大城市群之间的旅游规模存在着非均衡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工业集聚水平的提高能够提升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文章通过运用区位商和工业集聚水平增长指数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工业集聚水平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运用城市群工业集聚空间自相关分析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工业集聚空间格局合理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影响中国十大城市群工业集聚水平;且工业集聚水平及发展趋势有明显差别,具有区域差异性;城市群工业集聚空间格局合理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轴心问题.文章以我国十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比重增量分析法、绝对增量加权指数、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对我国十大城市群2006-2015年间的“人口-经济”空间集聚均衡性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十大城市群人口聚集水平表现为“东高西低”,经济集聚水平表现出两极分化;欠发达城市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城市的差距;经济的不稳定性会直接造成人口结构失衡;人口与经济比重增减耦合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
中国十大城市群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城市群内部组织的联系不仅依托经济等“硬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软实力所带来的凝聚力.文章通过构造中国十大城市群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在研究设计中通过多维度分析,得到十大城市群在文化不同维度上的排名.最后对十大城市群文化软实力的非均衡差异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曾鹏  陈芬 《统计与决策》2012,(14):115-118
文章通过对中国十大城市群1994~2008年的人均GDP进行收敛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十大城市群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的特征和趋势不具有一致性;从σ-收敛的角度来看,中国十大城市群的人均GDP的变化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β-收敛的角度看,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人均GDP增长率的增长势头要高于东部地区城市;从俱乐部收敛的角度看,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城市之间城市一体化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9.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关系密切,城市良好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文章以我国十大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模型对2010年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剔除环境因素因素后,十大城市群投入产出数值都低于调整前的效率水平;十大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数值在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差距较大;影响文化产业综合技术效率的关键因素是纯技术效率,与省域研究结果相反;十大城市群投入产出调整后全部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现阶段亟需由粗放发展方式向内涵型、集约化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10.
向丽  胡珑瑛 《统计与决策》2017,(16):126-130
文章基于中国十大城市群内10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城镇化水平与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Tapio脱钧指数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十大城市群及所属城市的城镇化水平与城市脆弱性的脱钩关系,并对其脱钩状态进行判别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京津翼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与城市脆弱性的脱钩状态最理想,辽中南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川渝城市群均为相对理想的脱钩状态,其他城市群的脱钩状况均不容乐观;在17个中心城市中,仅有洛阳、深圳、成都和西安4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与城市脆弱性的脱钩状态相对乐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北京、上海和广州3大城市的脱钩状态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十大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城市流强度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99座城市的外向型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和城市流倾向度进行计算,并汇总求出各城市群的上述指标,进而对城市群间城市流强度、各城市群核心城市及各城市群内部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群问外向型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存在巨大差距,并存在从东南沿海到西部地区逐渐减小的态势,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为三大高城市流强度的辐射中心;东部地区城市群从业人员中为城市区域以外的地区服务的人员比例普遍较低,其中长三角最低仅为11%;核心城市的外向型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变化趋势与城市群一致,对城市群影响巨大,北京、深圳和上海三座城市综合实力和外向型服务能力最强,北京服务型产业在全国也有着超强的辐射功能;城市群内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差巨大,核心城市的总体实力、城市流强度均较高,但元一例外的其GDP’i值大于其K’i,表明进一步提升其综合服务能力十分必要,非核心城市则更应着眼于综合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柯善咨  韩峰 《统计研究》2013,30(3):64-71
本文根据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空间分布构建城市供求潜力指标,估计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供求潜力,分析和评价我国城市经济规模。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发展潜力差距明显,潜力较大的城市在空间上连片分布;城市供求潜力以重点城市和主要城市群为依托按点—线—面依次推进;我国城市系统空间分布与城市供求潜力显著关联。分析还表明,许多特大和大城市可能已经出现集聚不经济,而大批中小规模的地级城市则有尚未利用的发展潜力。本研究提供了新的统计测度,研究结果可为各地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选择优先发展城市、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2001—2017年中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森林资源及地区经济发展的数据,运用空间面板SARAR模型,系统考察了城市森林资源状况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城市森林建设可以显著提升中国地区的经济发展;城市森林资源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途径可以通过人力资本集聚等途径来实现;城市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是广泛存在的,不因城市规模大小而消失或减退。对以上结论的进一步检验发现其仍然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14.
采用基于变异系数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度量2002-2011年中国十大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收敛性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十大城市群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程度、生态环境状况、资源供给能力方面呈现显著的差异,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水平并没有与经济增长的大趋势保持一致;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水平收敛特征具有分区域特点,全国样本具有非绝对收敛但条件收敛的特征,东部地区城市群绝对收敛特征不显著,但条件收敛特征较明显,而中部与西部城市群具有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程度等变量与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水平之间正向相关,但其影响程度在不同区域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8—2014年的面板数据,以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为自变量,以地区生产总值为因变量,构建回归模型,对旅游产业的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会对地方经济产生正的溢出效应,适合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然后分别运用城市旅游功能、区位熵、产业空间联系方法,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对山西省11个地市的旅游产业集群化程度进行了综合测度与评价,并据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建成等 《统计研究》2021,38(11):115-129
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知识资源的空间再分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当前地理条件的约束下,对运输成本的改善将如何影响不同区位间技能劳动力跨空间知识合作行为,以及其在不同区位合作对象间进行知识分配的空间偏好及其倾向与策略变化,却鲜有研究。为此,本文首先构建了 一个纳入不同地理约束条件、运输成本变化以及基于异质性劳动力知识合作的区位选择模型;其中,城市间交通网络设施的改善降低了技能劳动力面对面交流的时间成本,提高了知识合作的匹配质量,从而促进了更远距离的知识合作及其绩效,同时伴随着知识配置从区域内部向外部的转变。另外,一个城市知识资源配置的空间偏好会随着该城市所达可交流市场量的增加而先递减再递增,并呈现知识资源集中分配趋势。进一步,本文利用2006-2015年的我国论文合作数据,基于多期双重差分法,估计了由高铁线路连通带来的劳动力运输成本的降低对知识资源空间配置行为的影响。本文的实证结果与理论模型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4—2013年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金融危机发生时间为断点,对比分析金融危机发生前后入境旅游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探究入境旅游经济增长效应的时空演变趋势。研究发现:入境旅游存在空间交互作用,表现为正向交互性,城市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过程并不是孤立的系统;金融危机发生后,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强度及空间溢出效应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空间局部分析还发现,从整体上看,城市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所提高;空间分布上,城市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和无显著作用的地区在空间上不断缩小,而产生促进作用的地区呈现集聚发展,并不断向邻近地区扩散。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主要旅游城市中选取出具有代表性的38个城市组成六大典型区域,以城市为基本空间单元,采用MATLAB7.0软件,运用Theil系数阶段嵌套分解法定量研究了六大典型区域入境旅游的时空差异特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空间尺度上,六大典型区域入境旅游发展存在非均衡性,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与成渝、云贵、泛西安一丝路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大;六大典型区域内差异都偏低,但环渤海和长三角区域内差异相对较高。在时间尺度上,受区域间差异影响,六大典型区域总体差异演变呈波动状上升发展,凹形谷分别出现在1997年、2000年和2003年。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97-2012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对中国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中国省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均GDP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对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显著负效应,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则不显著。最后,根据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显示的不同空间效应,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