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文章针对制造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各个产业部类形成面向MRIO的投入产出表,得到精细化的MRIO中国制造业贸易隐含碳测度,并按照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效率效应、技术效应和相应的结构与规模效应进行MRIO的制造业贸易隐含碳效应分解.结果证实,不同的制造业各部类产业贸易对应的MRIO存在多种测度结果,应该从隐含碳生产机制出发治理结构矛盾,从制造业产品出发形成新的贸易隐合碳控制规模. 相似文献
2.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2):51-58
分析产能过剩到供给侧改革各阶段一般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有助于推进改革的实施。以北京一般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选取涵盖产能过剩和供给侧改革四个阶段的2000—2014年18个细分产业面板数据,经三轮逐步估计并进行模型结构形式检验,建立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效率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北京一般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大幅下滑,年均下降1.5%,主要源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恶化;四个阶段中基础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大幅高于都市制造业,源于基础制造业有较高的资本产出弹性和技术效率;各细分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较大,主要源于技术效率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4.
利用OECD行业数据库和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投入产出表,结合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 Rev3.1),编制了中国2005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依据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利用所编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中国的对外贸易隐含碳规模。结果表明,中国2005年对外贸易出口隐含碳21.48亿吨,约占碳排放总量的38.8%;进口隐含碳16.81亿吨,相当于碳排放总量的30.4%;碳排放贸易余额4.67亿吨,为碳排放总量的8.4%。与之相比,利用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的测算结果受到"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该效应占到出口碳排放量的20%,反映出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在分析对外贸易隐含碳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文章测算了2007—2017年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利用IO-SDA模型按照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结构、贸易结构及贸易规模因素对工业品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影响因素进行结构分解;从工业部门和国家收入水平两个维度分析工业品出口贸易隐含碳变动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呈现上升态势,其中,贸易规模因素起主导的正向促进作用,经济结构等因素起负向促进作用,且经济结构起主导的负向促进作用。另外,中国促进低碳密集指数工业品出口,而抑制高碳密集指数工业品出口;中国对低及中低等收入国家工业品出口中低碳工业品占比高,而对中高等及高收入国家工业品出口中高碳工业品占比高。 相似文献
6.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3):72-79
新常态下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为产业结构升级指明了方向。从供给侧改革的任务出发,选取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五大因素,并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采用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作为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两个维度,并借助几何图形综合直观地考察中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状况,发现东部地区产业发展优于中西部。基于面板数据经验分析各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地方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均存在着显著正向作用;税收政策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有显著负向影响;金融环境和居民收支仅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影响显著;国有化程度仅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2006年1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修订结果的公告”。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基础上,国家统计局对2004年GDP进行了核算,结果显示,该年GDP数据比年快报核算数增加了2.3万亿元,其中的93%出自第三产业。1992年进行第一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之后,已经对1978年至1992年的GDP历史数据进行过修订,因此,这次GDP历史数据修订的时期确定为1993年至2003年,并发布了修正后的数据。这样,我国GDP数据时间序列的可比性进一步加强。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变化,改变了我们对过去我国货币缺口和均衡程度的判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相似文献
8.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波动性势必会上升,给稳定通货膨胀带来新的挑战,价格波动从PPI向CPI传导是否显著以及是否需要将PPI纳入通货膨胀目标成为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引入连续小波变换分析框架,将PPI指数细分为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和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深入研究了二者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的领先滞后关系以及价格传导机制.结果表明,短期内存在PPI和CPI之间双向价格传导,二者互为领先指标;长期只存在从PPI到CPI的价格传导,PPI是CPI的领先指标.为了稳定通货膨胀,应当将PPI指数尤其是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纳入通货膨胀目标,在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同时减少政策时滞. 相似文献
9.
全球贸易隐含碳排放格局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覆盖全球40个主要经济体的全球范围投入产出表(WIOT),本文实证比较了1995年和2008年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获得出口增加值所承担的隐含碳排放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结构分解方法从时间维度上对各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强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8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单位增加值的隐含碳排放呈现下降趋势,但发展中国家为获得出口单位增加值所承担的隐含碳排放远高于发达国家.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在碳减排技术上的相对差距,因此从全球角度,促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技术”转移是实现全球碳减排的关键且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一、十年来全国统计工作恢复和发展的简要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使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统计工作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得到了迅速恢复,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务院于1979年10月20日发布了《关于加强统计工作充实统计机构的决定》,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健全统计机构,加强统计力量,坚持实事求是,加强统计监督。国务院的这一果断决策,使我国统计工作从此得到迅速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为了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有必要提出全面小康社会的量化标准 ,并且进行有效监测 ,定期公布监测结果 ,让全国人民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进程。本文依据十六大精神 ,阐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和特征 ;研究了建立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标准的原则 ;提出了统计指标体系、指标临界值和评价方法。目的是希望通过研讨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尽快完善全面小康社会的定量化标准和科学的评价方法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一、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量化标准应当以定性分析为基础。为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小康社会的… 相似文献
12.
基于连续性动态分布方法的中国碳排放收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连续性动态分布方法结合2002-2011年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的动态演进和长期趋势。研究发现,虽然所研究时期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均为单峰分布,但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二者都将出现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且这种俱乐部收敛并不由地域因素决定。为了避免出现俱乐部收敛的极化现象,政府需要重点加强碳排放强度约为4.05、4.7倍均值和人均碳排放约为3.9、5.0倍均值城市的碳减排。 相似文献
13.
对改革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判断和评价,是当前经济学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个时期以来,很多经济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但判断结果差异很大,评价意见分歧不一,不利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从投资环境的稳定性、资本流动的合理性及金融市场的有效性三个层次构建三角模型,考察中国对哈萨克斯坦资本流动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研究结果认为:中国对哈萨克斯坦资本流动的整体风险容易受到国际环境及哈萨克斯坦内部环境变化的影响,2008年以后整体风险开始上升。采用GM(1,1)模型对2015—2020年资本流动的风险状态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未来几年中国对哈萨克斯坦资本流动的风险状态主要处于弱安全区,哈萨克斯坦的投资环境、资本流动结构、金融市场稳定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化,存在较大的资本流动风险。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城镇劳动力供求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城镇劳动力供求趋势的研究大多针对全国,而且预测方法各异。而就业形势严峻的辽宁省失业率位居全国前列,城镇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以及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化,“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城镇劳动力供求趋势将会发生何种变化?这是关系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结构调整以及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突破以往不区分城镇劳动力供给和全部劳动力供给以及仅来自城镇供给压力的预测方法,将政策因子引入模型,并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有效地修正了模型,其拟合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新的计量检验方法来评估中国开放式基金的绩效是否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为避免数据窥察所造成的推断错误,采用SPA逐步检验法(Step-SPA)来重新检验具有显著绩效的开放式基金。研究显示,2006-2010年间,若以月平均收益率作为绩效评价标准,中国开放式基金中没有任何一只基金显著地高于沪深300指数等表示的大盘收益率;只有6只基金的夏普指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超越大盘夏普指数;当绩效比较标准为三因子模型中的超额收益率时,仅有约7%的基金存在显著的超额收益率。 相似文献
17.
在具有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的条件下,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机制是:以贴现率、准备金和公开市场业务为三大政策工具,以利率或货币存量为中间目标,通过政策工具的调整来达到中间目标,进而实现一定水平的通胀与产出的最终目标。不过,不论中间目标是利率还是货币存量,由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在初始都会影响到货币供应量,而根据IS-LM理论,这种初始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将首先影响的是货币市场上的利率,进而通过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相互作用而影响最终的产出。因而,在货币整个传导机制中都存在着货币—利率传导链条。可见,一个有效的货币—利率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