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本文从产品质量提高型创新的视角构建了技术偏向程度的数理模型,并逐个将中间品贸易、创新产品贸易和技术溢出分别纳入模型以分析各自对技术偏向程度的影响.然后,基于理论框架构建了分析技术偏向程度的计量模型,使用1990-2010年我国工业的数据进行估计和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价格对技术偏向程度的影响不显著,要素禀赋影响显著,进口与出口影响显著且创新产品贸易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但远不及要素禀赋的影响大.总的来看,国内因素仍然对我国工业技术偏向程度起着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雷钦礼 《统计研究》2013,30(4):83-91
 本文构建了一套系统测算要素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方法,不仅可以计算出每年资本增强型和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各自的速率和技术进步的整体偏向性,而且还深化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使用这一方法对我国1991-2011年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测算表明,这一时期我国劳动的生产效率逐年提升,而资本的生产效率却在1995年以后逐年下降,技术进步表现为资本使用和劳动节约型;相对于经济增长率,我国1995年以后大部分年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都很低,凸现了我国技术创新的能力不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技术进步偏向、要素配置偏向与我国TFP的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的假定下,分析了技术进步偏向、要素投入偏向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978-2012年期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增加约2.10%,技术进步总体上呈现偏向资本的趋势,要素配置总体上也同样呈现出偏向资本的趋势,两者的方向基本一致。技术进步偏向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由期初的促进转变为抑制,要素配置偏向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在2004年以前为正值,2004年以后变为负值,即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是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投入偏向两者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交互效应却由抑制逐渐转变为促进,表明我国技术进步与要素配置慢慢由不匹配转为匹配,我国的技术进步正朝着适宜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代中国能源技术进步与外部输入能源特征,提出外部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概念,并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应用扩展研究。结果表明,1992-2007年中国外部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总体处于较高稳态水平,在2007年到达峰值后,2008年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并持续下跌至考察末期2015年。结果预示着外部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支撑潜在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的结束,中国需要符合未来能源使用大趋势的技术准备与产业布局的同时,应注重继续挖掘基于外部能源特征技术进步与扩散的收益潜力。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随机前沿超越对数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九大苹果主产省区2000~2009年的技术进步、要素弹性与苹果生产率,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非中性的,存在衰退的趋势,且农家肥是技术节约型的;在五种投入的产出弹性中,劳动力弹性贡献最大,灌溉的弹性与施肥量有很大的关系,施肥量越大,灌溉的产出弹性越大;黄土高原区苹果生产的技术效率波动较大,环渤海区则较稳定;受教育程度、人均纯收入、农村投资比例均对苹果生产的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影响。  相似文献   

6.
技术进步的难以度量性决定了很难确定技术进步对节能变化的贡献率.文章在计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节能量与节能率的基础上,提出技术进步对节能贡献率的理论测算方法,从而估算了技术进步对中国节能率的贡献.结论认为节能与能源效率两者的涵义一致,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的机理是通过一切广义的技术手段与措施使每新增加的单位产出所需求的能源量减少;节能率与人均资本增长率成正比,与人均能源消耗增长率成反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对节能率的贡献为65.8%,技术进步显著地提高了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7.
文章构建两部门模型诠释技术进步偏向下家庭债务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及其机制,并在测算1997—2017年中国技术进步偏向的基础上,考察家庭债务规模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当资本偏向型特征很强时,家庭债务扩张导致自身的劳资议价能力降低,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放大作用更加显著。因此,政府在鼓励技术进步的同时,应加大劳动收入保障力度和培训投入,提高劳动要素收入占比,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河北省为例,在对区域产业结构演进、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状况深入调研的前提下,筛选关键指标,在Johansen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演进的节能减排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采用情景设定预测法对产业结构演进的节能减排潜力定量估测,进而探讨了化解区域能源与环境双重困境的重要途径与关键任务.  相似文献   

9.
文章构建包含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等能源环境因素的E-DSGE模型,探讨多元技术进步与环境治理支出在实现我国“双碳”目标中的作用机理,对多元技术进步中全要素生产率、能源利用效率、减排技术进步与环境治理支出的经济与环境效应进行动态模拟分析。研究发现:全要素生产率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在助推经济发展方面效果显著,但不利于碳排放量下降等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政府环境治理支出在有效治理碳排放的同时,对经济发展存在短暂的抑制效应,但从长期来看仍是促进效应。减排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方面均可发挥积极作用,但效力不强。将多元技术进步与环境治理支出相结合,可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双重目标,且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微观统计数据,通过计量分析方法检验企业金融发展与企业TFP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当期企业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进步指数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相关关系,而滞后一期企业金融发展则对企业技术进步指数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不仅依赖于节能减排技术的提高,而且需要调整需求结构。使用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的最终需求拉动CO2排放的弹性系数指标,从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结合的视角,构建一个基于碳减排的关键部门识别模型。研究表明,根据总影响和分布影响两个指标将中国29个部门分为4类,即关键部门、本部门需求视角的相关部门、其他部门需求视角的相关部门和不相关部门,不同类别的部门最终需求对CO2排放的影响程度有显著差异且作用机制不同,必须区分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节能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12.
The effects of the “energy crisis” on the Australian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are analyzed by using a flexible functional form, the transcendental logarithmic (translog) function, which represents a second-order approximation of any twice differentiable function. The robustness of the translog is analyzed with special attention paid to factor aggregation and separability conditions as they relate to the specification of the functions. The estimat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capital and energy are substitutes, that aggregation of administrative workers and production labor is inappropriate, and that materials are weakly separable, thereby allowing the estimation of a capital, labor, and energy model. The data set developed covers the financial years from 1946–47 to 1978–79. This 33-year time series allows the use of different temporal subsets. Technical progress is shown to be capital and energy using and labor and material saving. An energy submodel is specified using solid fuels, oil, electricity, and gas; and the interfuel substitutions are estimated.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三要素双层嵌套式CES生产函数和质量阶梯型技术创新模型,通过对企业行为的理论分析,揭示了决定技术进步方向的各种因素,发现技术进步的方向取决于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资本技能互补的间接效应和劳动力市场内部的规模效应。其中,资本技能互补效应引致技术进步偏向于技能的机制有二:一是通过体现于资本的技术水平提高偏向于技能劳动,二是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偏向于技能劳动。运用贝叶斯参数估计方法对中国1991-2016年期间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指数的实证测算结果表明,资本技能互补效应对于决定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作用巨大,尽管在此期间直接效应偏向于非技能劳动,但是由于资本技能互补的间接效应和要素配置的规模效应偏向于技能劳动,且二者的作用强度均大于直接效应,从而使得中国的技术整体呈现出技能劳动偏向。  相似文献   

14.
省际节能减排效率变动及收敛性研究——基于Malmquist指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分析DEA-Malmquist指数能合理地测度省域节能减排效率。将中国各省份作为开展节能减排效率评价的基本单位,搜集各省份相关指标数据组成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各省的节能减排效率进行测度,并分解成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再从全国、区域、省域层面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节能减排效率正在提升,得益于技术进步;东中西区域节能减排效率存在差异,东部的效率要高于中西部的水平;绝大多数省份节能减排效率在进步,同时省际节能减排效率存在收敛现象。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平  骞金昌 《统计研究》2007,24(9):3-10
科技活动对就业增长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一方面,新技术的采用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新技术可能是节约劳动的技术,它使企业雇用更少的劳动力,同时扩大产出。本文基于1998-2004年中国制造业大中型企业数据,首先分析科技活动对企业生存可能性的影响,进而分析科技活动对生存企业的就业增长率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是:科技活动对企业生存有正面影响,但对就业增长无效。  相似文献   

16.
能源消耗责任归属是节能减排标准定量研究中的基础问题。基于生产者和使用者角度的能耗责任归属原则,从投入产出模型内外部两个层面界定能耗强度系数,以此提出能源消耗外部性的测定模型。利用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对部门能耗强度及外部性测算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方法设计来测度并控制专家的评审行为,从而保证科技成果评价的客观、公平与公正,是科技成果奖励工作基本要求。对专家评估结果进行反评估的四种方法:肯德尔和谐系数、离散度、信度系数和一致性系数进行探讨,实证分析表明,这四种方法用于反映专家评议水平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上提出替代弹性对劳动力价格与水稻播种面积关系的作用机制,并利用江、浙两省2004—2013年水稻播种面积表现出的相异生产轨迹对上述理论推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江苏省劳动力与其它要素替代弹性显著高于浙江省,且每工日劳动力价格上升,江苏省水稻播种面积增加,而浙江省减少。结论证明农业劳动力价格普遍上升时并不意味着粮食播种面积的下降,相反,国家可以因地制宜地推广如农业机械小型化、劳动力替代技术示范与推广等相关政策以增加劳动力要素的可替代性,巩固粮食供给水平。  相似文献   

19.
通过构建三部门模型,分析了技术差距、人力资本结构对企业自主创新强度的作用,研究发现:技术差距对企业自主创新强度起负向作用;人力资本禀赋与企业自主创新强度密切相关,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本禀赋中越偏向高级人力资本,越有助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强度。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内地2005-2010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差距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强度的重要因素,技术差距越大,企业自主创新强度越低;人力资本总量和人力资本结构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强度;技术差距、人力资本结构相比人力资本总量对企业自主创新强度作用力更强。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presence of habit formation in household consumption, using data from the 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 We develop an econometric model of internal habit formation of the multiplicative specification. The restrictions of the model allow for classical measurement errors in consumption without parametric assumption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measurement errors. We estimate the parameters by nonlinear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and find that habit 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household food-consumption patterns. Using the parameter estimates, we develop bounds for the expectation of the implied heterogenous intertemporal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and relative risk aversion that account for measurement errors, and compute confidence intervals for these bounds.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for this article are available onl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