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融系统性风险最终表现为宏观经济各个领域的金融压力,测度金融风险、疏解金融压力、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是深化金融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CRITIC和标准差倒数权重法构建银行、债券、股票、外汇、地产和衍生品六大体系的金融压力子指数,在此基础上合成静态和动态权重的中国金融压力指数,并比较两指数的差异,最后考察中国金融压力指数与宏观经济变量PPI、CPI、PMI的关系。研究表明:1.动态指数测度的结果与现实更吻合,与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更密切。2.高压期中国金融压力指数对CPI、PPI、PMI均具有正向冲击,PMI在金融压力冲击下存在"蝶式"效应。3.中国金融压力总指数的权重在不同压力期呈现不同特征,高压期银行和地产体系的权重上升,低压期股票体系和衍生品体系权重上升。因此,决策层在高压期应当重点调控银行和地产体系的压力,防范"灰犀牛"风险;低压期应关注股票和衍生品市场的冲击,防范"黑天鹅"事件。  相似文献   

2.
李书  解瑶姝 《统计与决策》2022,(22):124-129
文章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金融稳健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TVP-FAVAR模型构建我国金融稳定指数,进而以2009—2020年为时间序列,量化我国金融稳定水平,并考察“双支柱”政策对我国金融稳定指数的调节效应。得到以下结论:(1)我国金融稳定指数频繁高低交替,但整体相对平稳,具有抵御外部冲击和维持自身系统稳健的能力;(2)我国金融稳定指数不存在显著的季度特征,但区域金融稳定指数呈箱体波动,空间分布不均衡;(3)货币政策与动态准备金政策的协调配合,对金融稳定指数的调节效果最优。因此,“双支柱”政策工具调节金融稳定指数时,货币政策的运用应结合宏观经济环境与金融风险来源,避免“大水漫灌”式金融震荡;宏观审慎政策的运用要实时寻求政策框架的修正空间;“双支柱”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要结合经济金融环境相机调控,以求营造稳定的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3.
基于金融压力指数的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一种新的金融系统性风险测度方法一金融压力指数法,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构建了能实时显示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状态的中国金融压力指数.该压力指数的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在2008年4~12月处在金融系统性风险较大时期,且2008年10月是2002年以来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达到最大的时期.该结果能较好的拟合2002~2009年中国金融的现实状况.因此,该指数将为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监测提供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选取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社会融资规模四个金融变量,建立SVAR模型确定变量权重,构建了量化我国金融状况整体松紧程度的中国金融状况指数.其次,基于已构建指数,引入谱分析方法研究发现:中国金融状况指数与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中的一致指数、环比和同比CPI三个指标之间均存在39个月的耦合震荡周期,且中国金融状况指数领先三个指标的期数分别为1.91、0.44和5.5个月,对应一致性统计量的值依次为0.94、0.97和0.96,均接近于1,说明中国金融状况指数对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中的一致指数以及对通货膨胀均具有先导性和强相关性,可作为其他宏观经济指标的先行指标.  相似文献   

5.
基于构建的贝叶斯动态因子增广VAR(BDFA-VAR)模型,从20个金融指标中提取6个贝叶斯动态公因子,来构建中国贝叶斯动态因子金融状况指数(BDFFCI),并分析其与通胀的关联性,进而使用MSVAR模型分析其对通胀的非对称性效应。结果表明中国BDFFCI的突出特点是与通胀有很长期限的高相关性,领先通胀114个月,是通胀更长期限的先行指标,且其汇率、货币供应量等公因子权重较大,说明中国货币政策是价格和数量综合型的。建议政府机构定期构建中国BDFFCI。  相似文献   

6.
运用金融压力来刻画系统性金融风险日益受到学术界和政策决策层的重视.本文从经济主体非理性行为范式出发,通过探讨金融压力的度量及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机制,以此考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及其宏观经济效应.首先,运用复合式系统压力指标方法,通过设置时变权重从纵向和横向维度构建金融压力指数展开测度,试图反映经济主体心理与行为偏差引致的风险溢出和传染效应,进而体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生性特征;然后,将金融压力进一步视为经济主体情绪过程的反映,并借鉴行为金融学领域中“情绪加速器机制”探讨和解释不同压力状态下金融压力影响宏观经济的非线性效应,在此基础上,建立Logistic平滑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检验.研究显示,各个金融子系统本身的压力状况及其关联程度,共同推动了金融压力总体状况在高低状态之间的转换;而且,“高压力”状态与“低压力”状态相比,金融压力对产出和价格的影响效应会更为显著,这意味着,系统性金融风险处于较高状态时,风险的积聚和释放会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目标出发,构建了新的混频金融状况指数(MFFCI)编制公式,使用MF-VAR模型,测算了金融状况变量的混频权重系数,实证编制和应用了中国MFFCI,同时与同频金融状况指数(SFFCI)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MFFCI无论与GR的相关性、因果关系,还是对GR的领先性和预测能力,都比SFFCI好,说明MFFCI更适合中国.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金融不稳定性可能长期存在。因此,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稳定指数并对金融运行情况进行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宏观经济环境和国际环境四个维度选取20个基础指标,采用2009—2019年的年度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中国金融稳定指数;并运用H-P滤波分析论证了所构建指数的解释效果。结果表明:消费者信心指数在构建中国金融稳定指数中权重较大,反映了消费者经济预期对金融稳定有关键性作用;从四个维度构建的金融稳定指数对中国当前金融运行状况有较好的测度和解释效果。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金融资产结构、市场结构、融资结构等方面详细描述了当前中国金融结构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了中国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选取信贷量与各个宏观经济变量建立了VEC模型,得到了信贷、货币供应量、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之间的协整关系,运用向量自回归的方法实证分析了信贷量与国民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2004-2015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应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我国金融产业的就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金融集聚、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对金融业就业增长有显著的正效应,且金融集聚与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之间的交互作用能促进金融业就业的增长,但金融集聚与金融发展规模之间的交互作用要强于与金融发展效率之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金融稳定指数的构建及其领先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首次在将金融稳定的内涵界定为金融系统具备"正常履行其经济职能的能力"和"抵御一定冲击的能力"的基础上,构建中国金融稳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测算了2003年第二季度至2016年第一季度间的中国金融稳定指数。使用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计量模型赋权法,对得到的指数进行领先能力分析。结果显示,此指数不仅能够良好地反映中国金融稳定的实际情况,而且对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具有很好的领先能力。其领先GDP指数、宏观先行合成指数、宏观一致合成指数、宏观滞后合成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的期数分别为4.68、3.37、5.19、6.27、4.84个季度,经检验该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金融供给角度设计出包含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两大维度的金融包容测度指标体系,并借鉴系统科学方法中的协同学理论构建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协同度测度模型,通过对我国2004-2014年农村金融包容指数的实际测算与分析得出,我国农村金融包容性服务水平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样本期间有稳步提升趋势,这一结论与既有研究成果吻合.  相似文献   

13.
桂预风  李巍 《统计与决策》2017,(20):150-153
文章重点研究金融风险指数的构建方法,选取宏观维度、银行与货币维度、泡沫维度、外部冲击维度、债务维度等17个指标,运用动态因子模型方法构建2004-2015年的金融风险指数,并利用局部加权回归思想,引入高斯核函数改进指标权重估计,与常用的正向客观赋权法SF赋权法、熵赋权法、CRITIC赋权法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权重估计方法拟合精度提高50%以上,动态因子模型方法构建的金融风险指数比正向客观赋权法灵敏度高,更科学更合理.  相似文献   

14.
中国混频金融状况指数的经济增长预测效果与检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TVP-FAVAR模型及修订式测算中国FCI,并刻画SF-FCI和MF-FCI的经济增长预测效果与冲击效应,进一步运用混频Granger方法检验FC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合成FCI的各金融变量缺口存在较大差异,简单同频转换存在一定误差;SF-FCI领先经济增长大约1~2季度,MF-FCI领先经济增长大约2~4个季度,MF-FCI的经济增长效应与拟合效果更好,"典型时期"预测经济增长的先导性更强;SF-FCI和MF-FCI是经济增长的混频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不是SF-FCI的混频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是MF-FCI的混频Granger原因,混频Granger检验下MF-FCI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5.
财政支农杠杆效应的实证研究:1987~2007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克强 《统计研究》2008,25(11):30-34
 尽管改革以来中国财政支农效率低下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目前仍有待揭示其症结以作为改进财政支农工作的切入点。本文依据1987~2007年统计数据,着眼于财政支农杠杆效应视角,对中国财政支农的效率状况展开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由于财政与金融彼此割裂式单干支农格局致使财政支农杠杆效应未能有效发挥,财政支农效率十分低下,建议整合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以实现在提升财政支农杠杆效应基础上放大支农资金规模,从而大幅提升资金支农整体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造相关经济指标分析金融周期影响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冲击-传导"机制。主要结论包括:首先,在影响方向上,金融周期冲击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内部失衡指数和中长期资本流动会呈现顺金融周期的波动,而经常账户和短期资本流动会呈现逆金融周期的波动。其次,在影响程度上,金融周期对结构失衡指数的变动起到了"金融加速器"的作用,体现在放大了经济内部失衡指数和经常账户的中长期波动,同时加剧了资本的短期流动。再次,在影响的数量方面,金融周期冲击分别能够解释内部和外部失衡指数近30%和20%的波动。最后,对这些结论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对我国省域金融开放水平进行测度的基础上,结合地理相邻、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三种空间权重矩阵对2004-2015年我国大陆31省城的金融开放水平及其地区差异进行了考察,并对金融开放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我国总体金融开放水平不高,需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第二,我国省域金融开放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联系,而且这种空间联系受省域间经济联系的影响逐渐增强;第三,金融开放水平的区域分布不平衡,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