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森林法的修改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森林资源”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国家林业局起草的森林法草案关于森林资源的定义引起了法律冲突,这是由于森林法的目的追求摇摆不定和历史原因导致的.森林法作为资源保护法,重在生态价值的追求,在森林法的修订中必须体现这一精神指向,森林资源的概念也应从这一角度进行定义,据此可将《森林法》第2条拟定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森林资源生态价值和其他非经济价值保护、利用的,都必须遵守本法.森林资源,是指森林、林木、林地以及其他各种生物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相似文献   

2.
“资本”现代性是马克思关注现代社会的最基本视角,通过它来观察社会发展,特别是转型社会的发展,尤为确切。一方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资本”现代性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它也让人类发展付出了巨大的生态和社会代价。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引入“资本”现代性并发挥其积极作用,也需要辩证的看待不同社会制度下的“资本”现代性,控制其代价。  相似文献   

3.
我国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森林对生态环境的调控作用尤其应当受到重视。我国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森林生态保护任重而道远。我国应当增强现有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刚性和实用性,建立森林生态补偿长效机制,规范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表述形式,改变政府作为单一补偿主体的状况,加强森林生态补偿监督,为森林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付出了昂贵的生态代价。当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拦路虎。对此,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建设,健全生态立法、加强执法力度,加强高科技研发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增强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5.
<正> 如何看待价值与代价的关系,代价是否可以避免等重要理论认识问题都同人类实践的效应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从人类实践的双重效应性谈起,说明价值与代价的关系,并做相应的对策研究。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它的本质特征是其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活动所体现的是主体对客体的破与立的辩证统一。在这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人类不断地凭借信息反馈并以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价值尺度去评估和判断自身实践活动的结果。价值与代价问题的提出,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理论反映。在这里,所谓价值,是指那些能够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实践结果。这种结果对于人类实践的目的性来说,是实践的正面效应。所谓代价,是指那些为创造价值而导致的必要的或不必要的、合目的性的或非目的性的付出与牺牲。这种付出与牺牲表征着人类实践活动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6.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不动产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行严格的行政许可实施森林经营。这种方法看似简单直接,却限制了林木所有者的积极性,并不利于实现林木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其他非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仅仅追求森林经济价值最大化的时代已经结束,满足人类对其生态价值和其他非经济价值的需求才是森林法的立法目的所在。因此,应当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以物权法基本理论构建“森林分类经营”的制度和条款,将商品林视为动产,采取较为宽松的制度,以利于实现林木的经济价值;将公益林视为不动产,采取严格的制度,保护林木的生态价值和其他非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成本范畴     
一、实际成本和主体成本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都是投入和产出的统一。要获取一定量的物质产品,人们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或牺牲。成本的最一般定义就是生产商品所付出的代价。 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从劳动过程看,生产者获取商品付出的代价就是劳动的耗费,既包括过去积累劳动——生产资料的耗费,又包括现实生产过程的活劳动的耗费。劳动耗费是生产商品实际付出的代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生产商品的实际劳动耗费称之为实际成本。他指出:“商品的实际费用是用劳动的耗费来计量的。所以商品的资本主义成本价格,在数量上是与商品的价值或商品的实际成本价格不同的,它小于商品价值”。①商品的实际成本不以生产主体的意志为转移,在任何社会形态,商品的实际成本都表现为商品的实际劳动耗费。  相似文献   

8.
略论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与新的历史内涵刘义一、艰苦奋斗的实质重在创业敬业精神我们讲的“艰苦”,是指为伟大价值目标奋发斗争所付出的必要代价。而这种代价的“艰苦”,不仅是指生活方面,更重要的是指脑力和体力方面超常付出的总和。这是一种综合的理性的自由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9.
浅谈浙江森林旅游的开发与21世纪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到森林中去旅游”是当今旅游新时尚。浙江森林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开发森林旅游条件成熟。本文概述了浙江森林旅游资源和森林旅游开发现状,探讨了浙江森林旅游的开发重点与主要的线路,提出21世纪森林旅游发展的趋势是生态保护、特色旅游与度假胜地。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哲学思想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经济在新时期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虽然我国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但从根源上看还是思维方式问题,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不科学的发展观、不公正的伦理观、片面的私德观、缺位的政绩观是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哲学思想根源。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应当坚持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11.
论代价合理性的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类实践活动副效应的日益突出,代价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代价的研究仍主要局限于代价“是什么”的现象描述,对于代价“为何”付出及代价“应如何”付出,则语焉不详或涉之不深。然而,实践却不断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是否应该从事某项活动?从事这项活动,我们可能或应该付出怎样的代价?这种或这些代价应该以多大为宜?这就是代价合理性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反思、分析、预见代价产生的理性根据及代价合理化的实现机制、过程是现实实践的客观要求,其中,关于代价合理性标准的界定则处于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12.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人类投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所进行的生态环境再生产活动 ,因此 ,这种生态环境再生产所产出的各类产品 (如各种人工增殖的自然资源 )和劳务 (良好的环境质量 )就不仅具有使用价值 ,而且具有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所理解的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过程。但由于人工创造的生态环境的使用价值具有服务的社会性和区域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位置的固定性、效益的外部性等特点 ,所以其价值的实现方式具有间接性特点。要解决生态效益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价值补偿不足问题 ,就必须按照“资源使用者付费”和“污染者付费”等原则进行制度创新。条件许可者要走生态与经济建设良性循环之路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曾是在意识形态上与传统封建思想文化的一次彻底决裂。从“打倒孔家店”到怒斥“选学妖孽”、“桐城谬种”,上自历代“专制君主所利用资以为护符”的“政治之偶相”,下至封建时代产生的一切文学艺术,都遭到急风骤雨式的革命浪潮的荡涤和毁弃。但是,文学史的新纪元的开辟,本来不应当也不必要付出毁灭历史、割断传统的惨重代价。恩格斯指出,意  相似文献   

14.
以科技自由和经济利益为核心价值的现代科技立法,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为人类社会文明带来了生态环境危机和道德危机的双重挑战,“生态中心主义”在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伦理价值观和科技中立主义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为现代科技立法导入生态价值取向提供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城乡生态融合发展,既关系人民福祉,也关乎民族未来,是“国之大者”。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察,城乡生态融合发展遵循自然生态本质与社会经济本质的辩证统一、自然生态关系与社会经济关系的辩证统一、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辩证统一、自然生态生产与社会经济生产的辩证统一。从中国发展实际考量,城乡生态融合发展蕴含城乡生态共富的价值追求、城乡环境正义的价值诉求、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价值担当。因此,需要在城乡“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融合发展的绿色框架之下研究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的实践向度,以“生态”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促进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领域的绿色化转向。  相似文献   

16.
韩庆祥教授的《发展与代价》一书 (人民出版社2 0 0 2年 2月版 ) ,从学术选题、清理总结、学术积累、研究方法、思想观点、学术创新、分析论证和学术规范等方面来看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发展与代价”问题、且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专著 ,它的出版 ,将会引起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关注。从学术选题来看 ,本书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进入 2 0世纪以来 ,西方兴起一种反思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和技术化所付出的代价的学术思潮 ,其主旨是向发展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进攻。罗马俱乐部、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  相似文献   

17.
“小康”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之初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指引我们创造了20余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奇迹,但同时也使我们付出了生态、环境和社会方面的代价;“和谐”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处在攻坚阶段时提出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是在对“小康”扬弃的基础上,围绕社会发展问题,对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系统总结和概括,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思想和发展理念的升华与成熟,也标志着我国的社会发展观在党的领导下完成了一次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8.
向公众提供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并为此保育森林资源是国家的责任,除非另有约定,单个的公民或企业只负担不损害环境的消极义务。森林资源是保证生态环境良好的基本条件,无论是经济形态的森林资源还是生态形态的森林资源,国家均负有保育的责任。林地地役权制度通过国家与林业经营者订立林地地役权合同设立林地地役权,具有保证森林资源数量、确保森林资源质量、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科学性的意义,有利于国家森林资源保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8.价值转化相关效应规律(相关效应律) 价值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同的价值在本质上或表现上是相互联系的。某一价值或某些价值在时间与空间上或其他形式上实现了价值转化,也同时影响了其他价值的转化,特别是主导价值在整个价值体系中发生变化,对其他的价值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某些价值的变化影响到其他价值的转化所产生的一系列效应,叫价值转化相关效应规律。常见的价值转化相关效应有“规模效应”、“乘数效应”、“马太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虚拟效应”、“附加效应”等。价值转化“规模效应”。价值转化各种要素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整体效益。适度规模的集中各价值转化要素使各要素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带来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节约,使其价值转化代价或成本的下降,进而大大地提高整体的效益。经济学上的“规模经济”就是一个显著例子。价值转化“乘数效应”。某一价值产生变化,使其他价值成倍的增加的效应。西方凯恩斯学派关于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投资乘数理论以及迈达尔的极化效应理论就是这种“乘数效应”。  相似文献   

20.
森林文化建设既有利于提高文化软实力,又能够推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弘扬中国传统森林文化、树立“和谐环境伦理观”、树立“绿色文化价值观”、确立“森林文化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确立林业和谐发展的“经营伦理观”方面加强森林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