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中国古代诗歌流派,大多是地域性流派.以明清两代的诗歌流派而言,著名的湖南茶陵派,湖北公安派、竞陵派.江苏虞山派、娄东派、云间派,山东高密派,等等,其名称即标明了地域性.  相似文献   

2.
吕若涵 《东南学术》2001,(5):108-114
一、博士论文提要 目前学界对论语派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但迄今为止,仍缺乏对这一文学流派(主要是小品文流派)进行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宏观研究.对论语派的研究往往只是作家研究(如林语堂研究、周作人研究)、思潮流派研究(如海派文学研究、自由主义文学研究、文学思潮史研究)或现代散文史研究的附属产物,这些研究将作家或流派置于文学思潮的历史链条与诸种文学流派的生存空间之中,其视角或精微或开阔,十分有助于理清论语派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偏狭思路.但是,流派内部主体精神的驳杂性和文学结构的复杂性仍然因为或大或小的研究框架和观照角度的限定,终难获得更深入的揭示.较之"学衡派"、"新月派"、"现代评论派"、"京派"等流派研究,其滞后性无疑相当突出,而90年代以来论语派散文的热销,更加强了这一研究的迫切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江苏太仓旧称娄东,故"太仓诗派"又称"娄东诗派".它是兴起于清朝初年的一个纯粹的地域性诗歌流派,其领袖人物为吴梅村,重要成员有周肇、王揆、许旭、黄与坚、王撰、王昊、王扦、王曜升、顾湄、王摅等十人.  相似文献   

4.
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开始,以文学期刊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七月作者群,显示出强劲的创作阵容与文学影响,由此而促成具有鲜明流派特征的七月诗派产生,为中国现代文学运动提供了从作者群到文学流派的双重动力,两者共同推进了中国文学的战时发展,从而为中国文学进行现代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5.
方苞、刘大槐、姚鼐引领的桐城派是清代最有影响的散文流派,其实,桐城派作家中的一部分人也从事诗歌创作,并且形成了一个诗歌流派.这一点,最早由桐城作家姚莹指出,他说:"国朝持论之善足洽天下大公者,前有新城尚书(王士稹),后有吾家惜翁(姚鼐),庶几其允乎.  相似文献   

6.
九叶诗派作为现代诗歌流派的重要一支,历来受诗歌研究者的关注.文章从主题关注、意象构置和情绪表达三方面对九叶诗派的现代诗美进行论析.指出九叶诗派在创作及理论上进行现代与传统的融合的努力,并对九叶派在中国文学现代化、新诗现代化中的价值地位作了新的审视和界定.  相似文献   

7.
文学流派与经典营构--以"七月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燕芬 《人文杂志》2004,(4):120-123
文学个性是创造文学经典的一个关键性乃至决定性的因素 ,只有卓越的文学个性才能够创造出文学的经典之作。文学流派代表着相对高层次的文学个性 ,它对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的产生 ,会起到积极和有力的推助作用。同样 ,经典作家和作品的出现 ,也是衡量一个文学流派成熟和成功的基本标志。以在现代文学史上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七月派为例 ,颇能说明文学流派与经典营构之间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8.
新感觉派,是日本文坛最早出现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从1924年11月正式被评论家千叶龟雄正名,到1929年就被新兴艺术派取而代之.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它短暂的犹如一颗划破寂寞夜空的流星,留给人们少许遗憾的同时,留下的更是人们对它的无限遐思.谈论日本文学的新感觉派,不能不提及横光利一.正如川端康成所说,"新感觉时代是横光利一的时代".  相似文献   

9.
“江右诗派”是明初诗坛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雅正”是其一脉相承的诗学趣尚.从“江右诗派”的精神内涵而言,其“雅正”诗学观所具有的地域风源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同时,“江右诗派”的“雅正”诗学趣尚,不仅吻合了朱元璋的文道相贯的文治理念,而且随着这一理念的深入推行而得以彰显,即能贴近于明初的开国气象而注入“鸣盛”因子.该诗派也因此受到最高统治阶层的推崇褒奖,成为明初诗坛最为耀眼的文学群体之一,产生了较大的诗坛影响,成为反映明初诗坛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10.
试论"花间词"女性化特征之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间词派作为一个表现时代风尚的文学流派,以其特具的女性魅力富于审美情韵的词作,奠定了后世婉约词的总体规范和创作模式.对其独特风格的形成加以细致的剖析,是探求中国文学整体走向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学流派的命名是否成立至少需要满足四个方面的基本条件:相近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倾向;作为共同话语阵地的出版物;群体的人事交往与人员聚散;主观自发的群体意识。九叶诗派不仅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文学理念和创作风格,也具有共同的出版物,内部存在着较为频繁的人事交往,并且在群体运作的过程中还表现出较强的主观自发的群体意识。因此,从现代文学社群的视角来观照九叶诗派,将有利于拓宽文化研究的视野,还能对有关九叶诗派的质疑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12.
郝凤彩 《阴山学刊》2007,20(1):25-31
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方干、郑谷、曹邺、司空图等人面对末世衰代,胸有大志,却无用武之地,他们尽管思想和人生态度有别,但其悲观心理与绝望情绪是一致的。他们提倡隐逸冲淡文学,书忧愤于江湖隐逸之别途,系淡漠于山水田园之致景,构成了晚唐诗坛一个涵盖面更为广泛的诗歌流派——隐逸冲淡诗派,代表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开始时代一部分士大夫文人于无奈之中消极避世的社会心态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许燕妮  夏良清 《天府新论》2005,(Z1):302-303
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流派色彩浓厚、影响至深的文学流派.胡风是这个流派的理论核心,促成了七月派的形成和发展.而一批作家用卓有成效的创作实践着这个流派的文学主张,由于受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他们对文学探索的步伐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14.
丁帆  李兴阳 《江汉论坛》2007,4(1):128-132
孙犁影响下形成的"荷花淀派"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跨时代"的文学流派之一.他们的乡土抒写,在即时性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中,灌注和张扬具有恒久魅力的人性与人情.其内在精神蕴涵,既有传统美德的承传,又有现代人道主义精神.在叙事形式上,承续京派乡土抒情小说传统,善于在诗化、散文化的小说中,创造清新明丽的意境,形成优美、婉约的艺术风格.这样的审美形态在其流派活跃的年代,始终处在主流话语的边缘;而在其流派沉寂的年代,却又获得了恒久的艺术魅力与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带着文化建设的企图而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标榜以现代意识来观照传统文化,挖掘民族文化之"根",以重塑民族的自我.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却未免偏颇,走向了民间和地域文化,从而限制了自我的视野,没能真正挖掘到民族文化之"根".他们的主观愿望与实际产生的客观效果发生了偏差,未能实现他们重建的企图,但他们所走的这条寻"根"之路,却为民族文化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尽管"<文选>派"是一个文学流派,但与学术有着千头万绪的联系.其代表人物的学术路数多属考据一派.考据本质是形而下的;而文学的品质是形而上的,故产生张力.有时张力能互补,有时也会产生悖论.对该派所蕴涵的学术因素及文学特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梳理,可望对"<文选>派"内部独特的价值得到比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刘白诗派和姚贾诗派是中晚唐之际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刘白诗派的成员多是高官显贵,其诗歌多叙写闲适之情,诗风平易畅达;姚贾诗派成员多是下层文士,其诗歌多叙写荒凉冷落之景和身世之感,诗风寂寞寒苦。他们的创作一直影响到北宋初年的白体和晚唐体。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文学社团流派的研究,形成了一条独特的作家群体现象的认知理路.总结60年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之经验,史料基础和观念形态建构的双重重要性,是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史整体思考的制高点之所在;反省过去的研究,我们缺乏考察这一现象的整体性理念和思路,即对文学社团流派中"文学、政治、文化(教育、经济、地域)"等概念的包容性、动态性.研究作家社团流派人与事的关系和纠葛,关键不是规约或简单的判断,而是对占有史料的合理整合.  相似文献   

19.
施雪 《理论界》2003,(6):39-40
熟悉20世纪西方现代派小说,对了解20世纪文学的整体面貌以及20世纪人类的生存世界是极其重要的。20世纪文学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流派纷呈,而这一特点在小说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各种文学流派蓬勃发展,各具特色,又相互渗透,相互吸引。在风格、体裁、题材、手法等方面更是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 现代派又称先锋派,是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的重要流派。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流派,而是许多反对传统文学的流派的总称。现代派文学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出现  相似文献   

20.
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 ,是一个发端于清末民初、鼎盛于袁世凯称帝前后、影响较大的通俗文学流派。关于这个流派的名称 ,鲁迅曾指出 :“这时新的才子 佳人小说便又流行起来 ,但佳人已是良家女子了 ,和才子相悦相恋 ,分拆不开 ,柳阴花下 ,像一对蝴蝶 ,一双鸳鸯一样……”到了《眉语》月刊 (1914一 1916 )“出现的时候 ,是这鸳鸯蝴蝶式文学的极盛时期。”① 在这里 ,鲁迅点出了鸳鸯蝴蝶派 (以下简称“鸳蝴派”)名称的起因。茅盾也表达过相似的看法 :“我以为在‘五四’以前 ,‘鸳鸯蝴蝶’这名称对这一派人是适用的。 (何以称之为‘鸳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