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从两个角度初步分析了汉英广告语中的谐音双关的变异使用,一个角度是汉英广告语中成语习语的谐音双关变异使用,另一个角度是汉英广告语中商品名的谐音双关变异使用。通过分析可以得出谐音双关的词汇变异度较高,能较充分地体现广告语体的语体效应,是广告商比较青睐的广告文案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2.
浅谈英汉双关语的互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英汉双关语的互译.通过实例介绍了汉语双关语中的谐音双关、语义双关的英译,并讨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歇后语的翻译,且对英语双关语中的谐音双关、语义双关的汉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与其他语篇中使用一般词语构成双关不一样,品牌命名主要利用成语、惯用语、日常口语等熟语条件构造谐音双关,并且表里两种意义都是表达的重点.品牌名称中谐音双关的语言特点较好契合了品牌命名的语境,能有效实现指称产品类别、暗示品牌利益、引起消费者联想的品牌命名目标,并通过表达混合型广告诉求实现品牌的营销功能.  相似文献   

4.
双关是《风》诗中使用较多的修辞方式。其双关类型主要有四种:语音双关、语义双关、语境双关以及混合双关。语音双关也就是所谓谐音双关。语音双关和语义双关是《风》诗里双关修辞用得最多的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双关语。双关语是使用音同义不同或同形异义词的一种修辞手段。双关语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词义双关两大类。双关语的主要修辞效果在于讽刺和幽默。翻译双关语的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和注释法等  相似文献   

6.
概念整合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各种语法结构、语义运用及语用现象。它认为意义的建构是四个心理空间相互映射、相互连接与整合的结果。基于概念整合心理空间理论,以中华牌香烟等三则广告为例,解读了熟语双关、谐音双关、品牌双关以及语义双关几种广告双关语及其嵌合模式。  相似文献   

7.
英语双关修辞格可以细分为以下五种类型:谐音双关、同词异义双关、一词多义双关、歧解双关、延伸双关.汉字字形与字义之间联系非常密切,形义双关和谐后语双关是汉语双关中特有的修辞格.因此,pun和汉语双关虽然在格式和修辞作用上基本相同,但是英语和汉语中的双关却不尽相同.英汉双关语具有可译性,但是常用的七种具体翻译方法却各有千秋,需要灵活掌握,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变通.  相似文献   

8.
双关是广告语中一种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段,其表现形式为谐音双关、语义双关及其它形式的双关。广告的目的性、英汉语言及双关的复杂性给译者造成了困难。本文分析了广告语中的双关现象,并对广告语双关的翻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双关广告语类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关辞格是广告语创作中常用的语言技巧,由于广告奉行“创意至上”的原则,讲究词语的锤炼,因此双关辞格在广告语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运用。就其类型而言,不仅有一般为人熟知的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还存在着语法双关,甚至是非语言层面的双关,因而也呈现出某些与其他文体双关语不同的特点。本文从中外优秀双关广告语鉴赏出发,深入探讨广告语中双关辞格的类型,力求认识其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大量实例,对中英文广告中的修辞手段"双关"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词义双关"和"谐音双关"在中英文广告中的使用及某些方面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不二"是《维摩诘经》的核心思想,也贯穿于佛教诸多经论当中。佛教经论中的"不二"蕴含的思想内容可分为两种不同的义理取向,即"兼备两端"与"双遣二边"。这两种看似相反的"不二"义蕴,与肯定性和否定性的两种思维模式相关。"兼备两端"的思维模式较早地在《维摩诘经》中明确表达出来,为世间之肯定提供了方便,也影响了后世佛教如禅宗思想对世俗的当下认同。  相似文献   

12.
双关语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语的谐音或一词多义表达双重意义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的语言现象。在英汉双关语转换过程中,有时很难将原语言的各种意义都翻译成目标语,造成一定程度的意义损失或转移。英语中“pun”和汉语中的“双关”本身不完全对等,语音双关和语义双关都存在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新时期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和发展情况的考察,分析了新时期词汇的感情色彩演变的两个脉络:一是伴随义项增减发生的感情色彩的变化;二是义项不变的情况下感情色彩的变化。并由此感受新时期社会生活发生的重大变化以及由此折射出人们的社会心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与词义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修辞手段的频繁运用,往往造成词的临时性功能固定化,从而促成词的新义的产生;运用同一修辞方式,使得本来不同义的词成了同义词;运用不同的修辞方式,使原本意义不同的词表达相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一词多义现象和认知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传统的语义理论并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未能对此现象做出充分的解释。认知理论认为多义现象的形成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如隐喻、换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多义结构的分析和解释对英语词汇教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词多义现象和认知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 ,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传统的语义理论并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 ,未能对此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理论认为多义现象的形成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 (如隐喻、换喻 )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 ,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多义结构的分析和解释对英语词汇教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双声符字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声符字是指由音同或音近的两个声符构成的字,包括两个部件都只表音而不表义的纯双声符字和一个或两个部件都兼义的双声符字。其逐渐增多是汉字音化趋势的必然结果。双声符字的来源主要有:"造字之初就是双声符字"、"在只表读音的假借字上累加声符而成"、"在表意初文上再添加声符,原来的表意初文也表音"、"在造字时有意选用一个构件即充当意符又作声符"、"两个音义均相同或相近的构件组成一个双声符字"、"由于语音的变化而形成的双声符字"、"方言字"、"讹变、饰笔、类化等原因形成的双声符字"等八种途径。  相似文献   

18.
符号由符号载体、符号的所指和符号解释者组成,这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符号学的三个意义:形式意义、存在意义和实用意义.这三种意义分别对应着语言的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通过比较同一符号在原文和译文中的意义,可以用符号学的意义理论来阐释不可译性的可能性以及导致不可译性的原因.由此可知翻译中形式对等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功能对等就是翻译中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9.
对证明责任概念的准确把握和定位是深入研究证明责任理论的前提,但目前学界对证明责任概念和构成的理解存在一定偏颇。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中有关证明责任概念占主流地位的学术观点是“双重含义说”,行为责任说、双重含义说、危险负担说是我国证明责任概念的3种主流学说。从客观角度讲,我国证明责任概念应坚持“提供证据责任与证明责任(结果意义上的)相区别的双重含义说”,证明责任应包括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社会中,国家对国际制度和国际法的遵守包含理性选择和社会建构两种动力,这使得国家对国际制度与国际法的支持具有工具合法性与价值合法性两方面的含义。国家对工具合法性的追求比较简单明了,但是对价值合法性的遵守层次较高,其观察和分析也较为隐晦。然而,价值合法性是国际制度与国际法的本质所在,也是达成国家权力合法性形象的重要途径,对其无视甚至践踏会引起其他国际行为体的不满。本文的目的就是利用国际法意识形态理论和国际制度理论,分析2003年对伊战争后美国权力合法性和国际声誉的丧失问题。本文认为其本质原因是美国追求和使用国际制度中的工具合法性,而忽视和违背价值合法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