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朝霞 《学术交流》2004,(3):128-134
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探求了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异质文化互补路径,成功地进行了诗学跨文化研究的尝试,剖析了不同文化中原创性诗学的异质成分。他在实践中对相对主义原则的运用,体现了"公正"、"慈爱"与"完整性"的原则。《比较诗学》为我国当前的比较诗学建设带来了有益的理论启示,引发了关于多元文化和"普适性"文学理论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泰国文学传统中存续着丰富的印度诗学元素。印度巴利文诗学理论是泰国诗学的本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味论和庄严论。印度诗学的部分原理在泰国被接受并对古典文学产生深远影响是基于印、泰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的相似性。两国诗学的相异特征则体现了民族审美经验的差异,以及泰民族在吸收异质文化过程中对原创诗学的分解、融合、改造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吴井泉 《学术交流》2008,2(1):144-150
20世纪40年代以延安诗学为主流的现实主义诗学理论建构,主要是在西方和前苏联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浸润下,尤其是从"左联"革命诗学和毛泽东的<讲话>中汲取灵感和理论资源而生成的.它既发挥了革命诗学的"理知主观"之长同时又吸纳了"客观写实"之优点,其理论构成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诗中的人物或抒情主人公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典型,其身上凝聚着两极对立中的审美偏移倾向;二是主观的楔入,现实主义诗学内在张力的凸显;三是对情感的肯定与认同,呈现出现实主义诗学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诗学的主体核心部分即训谕性也就是主观的人文理解要远远偏重于客观的真实性.这是延安诗学与其他的现实主义诗学的迥异之处.  相似文献   

4.
诗歌历来是最富有个人梦幻色彩的,同时,诗在本质上又是一种人类自由精神的传达。诞生在苦难、战斗年代的东北新诗,在同东北父老乡亲命运休戚相关中艰难跋涉了30年。它的使命是沉重的,它的声音是多姿的,它的足迹让人体味到了抗争压迫、追求自由的东北民众生命状态的...  相似文献   

5.
毛正天 《学术交流》2006,(12):154-158
中国古代诗学以“气“论文,认为诗文的言语情事只是可指认的物质外表,关键在于流动于中,使之成为一体的文气。气是万物的本原,诗文中的文气也是决定诗文高下优劣的根本。因此,“诗文以气脉为上”便成为衡断诗文境界的标尺。“气”是心理的、审美的,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文化与思维方式的表述,经历了从哲学到美学到诗学的长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浓郁色彩,具有丰富的心理学内涵。  相似文献   

6.
《原诗》的诗论、美论与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原诗》是我国明末清初最重要的一位唯物主义美学家、文学理论批评家叶燮的诗歌理论批评专著,它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地位仅决于刘勰的《文心雕龙》。虽然是诗学专论,它的学术价值却绝不仅只限于诗学研究上的成就。与其诗论密不可分而又具有同等重要价值的,还有他的美论和方法论。此三者是叶燮《原诗》在学术理论上的三大贡献。 (一) 《原诗》的诗论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它的理论核心是富有独创性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新诗源于民族传统诗学与外来西方诗学,因此,物态化与意志化这双重品格的消长就成为其文化特征。意志化是中国现代新诗的重要走向,而物态化则是它的核心、归宿和取之不竭的能量之源。在中国新诗的实际运动中,二者彼此消耗、削弱,都不可能再完整地显示自己固有的文化价值取向。但与此同时,在一定角度上的相似性也使它们有机地融合,从而使“主客统一”这一诗学追求完成了从西方到传统的转折,使传统诗学的物态化精神实现了最关键性的调谐。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许多论者以“和”或“道”作为诗学传统核心进行广泛论述。其实,“和”是哲学或伦理学传统,而非诗学传统。中国是由“和”的哲学方法论才引申出“雍容典雅”的诗学传统。刘勰初步认识到“经”与“诗”、政治哲学与诗学不能混同,从而把中和哲学观转化为“雍容典雅”的诗学追求。在“雍容典雅”诗学传统形成过程中,刘勰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认识这一点,对文学理论在向现代转化中如何处理诗学对现实的关怀,使其具备人文品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发达的文体,诗学理论在古代文论中也居主体地位,而诗学风格学又是这个主体中的主体。围绕着诗歌体裁建立起来的风格学理论,内容十分丰富。研习这部分理论,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平淡自然的诗风不独作为一种表现风格,甚至升华为一种美学理...  相似文献   

10.
彭维锋 《唐都学刊》2005,21(3):89-93
法度与自由的关系是理解杨万里诗学的切入点。由此出发,遵从杨万里诗学的学理逻辑主线,逐层把握杨万里诗学的理论基点、丰实意蕴以及诗人主体精神的结构性征的内在诉求,进而实现对杨万里诗学的超越性层面的有效清理。  相似文献   

11.
本土文化与“文明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明由于对土著文化和异质文化的摧毁正引导世界走向终极毁灭,因此需要反思所谓"文明"及其价值。透过充满进化论色彩地认识背后所隐含的逻辑,这种"文明"的历史不过是胜利者的历史和城市文明的历史,以对大自然的异化为前提,而真正的文明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并与之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2.
李兆虹 《唐都学刊》2003,19(3):36-38
陕西有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山地三大地理板块,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形成三种不同的创作风格,关中文学有鲜明的儒家文化色彩,陕南文学富有南国情韵,陕北文学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地域性是陕西作家的特色所在,同时也存在缺陷,他们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农村,对代表着先进文明的城市几乎没有涉及,城市文学的缺憾使陕西文学几近半肢瘫痪。  相似文献   

13.
胡建次 《唐都学刊》2007,23(1):118-123
宋以降诗学批评视野中的政教之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歌教化功用的论说;二是对温柔敦厚诗教原则的阐说;三是对诗歌政教批评观念的消解。宋以降诗学批评中的政教之论,一方面展开、充实和完善了宋前诗学政教论的内涵;另一方面又对传统诗学政教之论有所反思、有所消弥,两方面相辅相成,共构出了我国古典诗学政教之论的对立统一格局。  相似文献   

14.
新俄国文论的走向概评--兼论文化诗学的基础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俄罗斯复兴以来,文论界的文化学研究十分盛行,对传统文艺理论的冲击非常明显。俄罗斯文艺学继续自己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已经开始的"文化诗学"的走向。俄罗斯文论家看重和强调文化诗学的宽容性和兼容性。俄罗斯文化诗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研究对象和方法的跨学科倾向,同时也典型地体现了俄罗斯文论家的人文思维特色。文化诗学不同于文化哲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具有审美意义的文本;文化诗学的研究成果应该具有相应的审美形态。文化诗学的构建有赖于比较诗学的发展,而文学翻译和文论翻译又是比较诗学重要和必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李舒燕 《社科纵横》2005,20(2):218-219
卢梭的自然观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卢梭一生倡导的自然观不仅表现在其作品中,成为他的文学作品中的中心思想,同时也渗透在他对女性的看法中,形成了他与众不同的富有自然色彩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6.
中西比较诗学双向阐发摭谈杨立民中西比较诗学(ComParaticePoeticsofChinaandweste),就是中国诗学(文论)与西方诗学(文论)之间跨国别、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在学术传统上,比较诗学一直隶属于比较文学范畴。但是,比较诗学既然是对...  相似文献   

17.
点燃激情     
激情是实现工作理想最有效的工作态度,拥有了激情,就拥有了压倒一切困难的拼搏精神,即便是最乏味的事情,也会变得富有生趣。  相似文献   

18.
论感伤     
感伤绝不仅是个人的多愁善感,无病呻吟,而是主体对宇宙、对生命意义最生动的触摸和共振,是人类心灵的诗意之源.感伤也不仅仅指涉一种风格类型,或者一种文学思潮,它是一个独立的诗学范畴.  相似文献   

19.
李敦 《社科纵横》2004,19(5):161
本文用比较丰富的材料对德拉克洛瓦的艺术风格 ,即作品中体现出他对艺术狂热的想象力、无尽的创造力以及在绘画中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色彩和笔触作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0.
看到这个题目,相信很多人都被吓了一跳。“色”情,色彩情结,每个自信的女人,都有自己最钟爱的色彩情结。我们每个人都是有颜色的,它们由皮肤、头发、眉毛、瞳孔组成,也称作人的色彩属性。穿哪些颜色最靓丽,适合染什么样的头发,涂何种唇色更自然,这些都取决于每个人自身的色彩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