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物权法》的颁布对坚持和完善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具有的立法意义等9个方面进行了解读,同时指出了《物权法》尚存的一些的缺憾,提出了《物权法》的出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和小康社会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物权法》制定和实施平等保护原则是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需要,也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需要。《物权法》平等保护原则使"人权入宪"的宪政理念得到落实,体现了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在司法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颁布实施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助于我们认识物权概念和物权的法学价值;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物权的平等保护。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法治体系概念的由来出发,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理论从法律体系发展到法治体系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并对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涵以及如何在制度实践中有效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出了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的看法和建议。认为当下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法治工作的重点,并且要正确处理法治体系化思想中如何贯彻落实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的问题,指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涵作为全民普法工作的核心内容的重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共利益的界定问题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法学界的难题,对其内涵与外延有着种种观点与见解。相对而言,公共利益可以理解为:公共利益是不特定的多数人的利益,如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安全利益、精神利益等,一般不包含商业利益,但不绝对排除。众所周知,《物权法》并未对公共利益作出明确界定,究其原因,是因为公共利益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和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民法概念类似,属于弹性条款。公共利益的这种属性是由它的特点决定的,研究这些特点对加深公共利益的理解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党内法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之间的协同适用程度,是决定法治国家与法治政府建设进度的重要指标。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体系存在对应关系,但重要问题还是在于两者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其中衔接包括主体限缩后的衔接与监督处理措施上的衔接;协调则存在于同类情况不同表述方面的协调以及同一问题相关规定方面的协调。在此基础上,需要确定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之间衔接与协调的映射关系,注重协调目标趋同而非盲目求同,以制度创新解决特别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与协调。  相似文献   

7.
人文关怀就是要关怀每个具体人的幸福。《物权法》正是从平等原则、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以及自然资源使用权等方面对个人的生存与生活、价值与尊严、人性与人格、现实与理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8.
去年6月,中共中央颁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7月,首次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召开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经党中央批准,今年1月,《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正式出版,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关注,《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修订再版。近日,中组部、中宣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文,决定今年在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开展中共党史的学习教育。为贯彻中央开展的学习党史精神要求,针对近期党史工作的多项新举措,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任蒋晓星向记者介绍了近年来党史工作的发展,解读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意义,漫谈研究党史的特点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为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进展,2013年国家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马工程"咨询委员会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进行了重新修订。新教材中对法治教育的内容做出了重大调整,打破了原教材的体系结构,并对内容进行了删减和增添。笔者将其总结为"三个转变",即从"法律制度"到"法律体系"的转变、从"法治精神"到"法治理念"的转变以及从"法律意识"到"法治意识"的转变。高校法治教育内容的新变化对高校法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公民法治素质的培养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只有对法治教育的新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把握,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高校法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我国的法治体系尚未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需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推进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首先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因此,完善法律规范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对立法先行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做了几点思考展望:一是以"以人为本"法律观引领法律体系的完善;二是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三是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相似文献   

11.
《物权法》是确认和保护多种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公有制优越性的重要措施。从《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显著特点、主要内涵、政策导向等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供政府、企业等相关人士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上来看 ,对《诗经》的解读方式共有过三种 ,即政治解读、历史解读和文学解读。政治解读是传统解读方式 ,体现了对现实政治的观照和积极入世的精神 ;历史解读是一种过渡 ,把“五经”当做历史典籍 ,但是并未真正与政治解读划清界限 ;文学解读是近现代以来的解读方式 ,体现了对人生与个性的重视 ,反映了对文学独立性的思考。政治解读与文学解读应该结合起来 ,从而更全面地解读《诗经》 ,形成中国自己的文学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13.
牛年伊始,南京楼市开春大有回暖之势,2月8日,由365地产家居网组织的“春晓行动——365万人看房团”第一季便吸引了2000多名南京市民参加.号称为“南京史上最牛的看房团”,活动不仅引爆了节后的南京房地产市场,同时,也引起了业界、舆论及社会的讨论狂潮。  相似文献   

14.
十七大报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贯彻的基础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要求公民政府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特别指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15.
《物权法》颁布与我国征收征用概念之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的颁布为我们重新认识和界定征收征用的概念提供了契机,也提出了要求。借鉴域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应将征收征用的客体界定为财产权,将公益限制纳入征收征用概念体系,应以时间和法律效果的不同来区别征收和征用,应将普通征用和人力调用也纳入征用的范围并予以补偿。整合后的公益征收征用是指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强制有偿取得或限制公民财产权以及临时使用公民财产和劳务的行政行为,包括公益征收、公益征用、公益限制三种类型。公益征收和公益征用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永久性取得公民财产权,后者是临时使用公民财产和劳务。公益限制是指国家对公民财产权的限制、管制超过必要限度造成损害而由国家承担补偿之责,既不同于征收,也有别于征用。  相似文献   

16.
作品简介:本书共由36章组成,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理论的探讨,下编是案例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作品简介:本书共由36章组成,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理论的探讨,下编是案例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对于某一个具体的部门法,其《宪法》依据可能只是《宪法》的一、二个条文,《宪法》的任一条文并不是针对任何的部门法都无条件地适用。《草案》的《宪法》依据主要是《宪法》第15条关于市场经济的规定,此外还有第13条关于收入储蓄等合法财产所有权的规定。《宪法》第12条主要是《刑法》上惩治侵犯(公共)财产罪的《宪法》依据。《草案》对不同性质所有权以平等保护为原则,但也有例外,这符合《宪法》关于实行市场经济的规定。《宪法》第12条和15条之间不存在抵牾。《草案》和《刑法》各有其性质和方法,亦各有其《宪法》依据,二者可以同时合宪。《草案》细化和完善了《宪法》和《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符合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践,符合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草案》不违宪。  相似文献   

19.
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周易》文本可以解读出丰富的生态美内核,其中主要包括“生生不息”的生态生命美、“天人合一”的生态存在美、“生稚养终”的生态节律美、“辨物居方”的生态环境美、“保合太和”的生态和谐美、“曲成万物”的生态创造美等内容。《周易》中蕴含的古代朴素而深邃的生态智慧,对于我们矫正近代以来居于人类思想主导地位的主客二分世界观的反生态倾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罪刑相适应是我国新《刑法》确立的三大基本原则,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次以法律明文将刑法的基本原则纳入刑法典中,标志着我国刑法进一步法制化并逐步走上国际化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