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慧嫄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91-92
本文主要通过对当下流行的"秀"字的概括描写,探讨了"秀"字的多种新义,"秀"字出现的格式,并论述了"秀"字新义得以流行的内在和外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汉英“是/Be”存在句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系动词构造而成的存在句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基本功能都是表示某空间处所存在某事物.但是,两种语言在存在句的表面语言形式上呈现出一系列差异,尤其是在处所词的语序、全句主语、全量关系表达等方面.本文的研究表明,汉英"是/be"存在句的高度一致性是其根本属性.它们的表面差异多半跟存在句本身无关,而是其他有独立存在意义的语法原则在存在句上实例化所造成的表面现象.这些现象都可以在普遍语法的分析范式下逐一得到解释和清理. 相似文献
3.
陈发喜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2):62-65
一般看来,"汉"字仅仅是汉字大家族中的一员,与其他汉字个体没有什么不同.但如果深入了解"汉"字,就可发现,它与其他汉字有大不一样的品格.虽然它的诞生在众汉字中并不是最早的,但它却凭着自身的优势和一些外界环境赋予的条件,给人们演示了一个"中部崛起"、后来居上的优秀个案.最后,人们不得不以它来给整个方块汉字、汉文化、中华人文精神命名,使它统帅了数以万计的汉字和浩繁丰厚的汉文化. 相似文献
4.
范晓航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4):101-102
文章从"四字格"在报刊译文中的主要作用及其运用场合两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并对如何恰当地运用"四字格"词组作了简要的阐明。 相似文献
5.
乔永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2):113-118
"胡"字词义非常复杂.本文从"胡"字与名词、动词的组合关系,探讨"胡"字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地区义的语源,从民族学、文化学的角度,分析"胡"字的词义与词性.并对有些词典认为"胡"是副词,释为"随意乱来"观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刘文燕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2):20-26
由同一个母文孳生出来的,字形相因、字音相近、字义相通的一组字,称为同族字。依据此理论,对“尧”族字进行分析,把“尧”族字分为“高长大多”义、“弯曲、交错、纠缠”义和“短小、薄少”义的三组字,从中论证它们和母文“尧”的孳乳关系。 相似文献
7.
赵红军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42-43
翻译方法论的基本任务是探求双语转换的各种手段 ;阐明各种手段的基本作用机制理据 ,阐明方法论研究的理论原则和基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周霞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Z1)
在汉英互译中,汉英对应词所蕴含的文化涵义有时相同,有时不相同,有时根本没有对应词,有时又因其含有相抵触的意义而不能互译。本文将这些现象分为五类,并从多方位对文化因素在汉英互译中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于培文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135-140
从语源、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对六部汉英熟语词典和两个网站的232条汉语“猪”字熟语以及58条英语“猪”字熟语进行定量对比分析与定性描述发现,汉英“猪”字熟语异同如下:其一,来源具有相似性,但内容各具民族特色;其二,具有韵律性的特点,但韵律表现形式不同;其三,语法特点相似,表现形式不同;其四,汉语“猪”字熟语的贬义和褒义比例多于英语“猪”字熟语,但英语“猪”字熟语的中性义比汉语多.这对国际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刘桂英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5):151-153
“翻译脑”并不等同于双语脑,其硬件在大脑神经、脑部音韵编码区和记忆语言的脑组织上都有不同,并且它们的翻译机制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12.
小学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雁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38-40
“小学”一词的涵义随着古今变迁而多有不同 ,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学制的角度来理解 ,指童蒙少年阶段的教学 ;从教育的内容来理解 ,指童蒙教育的具体内容 ;从学术分类的角度来理解 ,主要指的是文字、音韵、训诂之学 ,这层涵义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丁崇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3):148-150
昆明方言的"气"与北京话比有其特殊之处,昆明方言有一个特殊的语气词"气","气"作为类词缀可构成很多词,"气"还可以作为词缀与其他词缀和词根一起构成一些四音节词,作为类词缀还可以重叠。 相似文献
14.
从“好”字的原始义考究出发,探讨其引申义,即从人名到女子,再到抽象的美,进而分析“好”字的文化内涵,从文字发展的视角剖析母权社会的繁荣、父权势力的上升及社会秩序的建立和逐步规范的过程,解读人们审美观念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许双枝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00-102
“信”的问题是中西翻译理论所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在当今盛行多元理论的同时,不应丢弃这一传统译论。本文以“信”的翻译原则出发,探讨文学翻译在遣词和风格方面的“信”度失缺,旨在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并能以“信”的角度进一步审视译作,从而规范文学翻译市场,提高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王晓农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6):70-73,103
如果译者在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上存在语言能力的不对称性,那么译者进行顺向翻译可能要比逆向翻译更容易取得成功。虽然顺向翻译是较为理想的翻译模式,但是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存在大量的逆向翻译活动。这些逆向翻译活动满足了翻译的实际需求,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翻译界应重视对逆向翻译的理论研究。汉英翻译人才的培养应重视顺向英汉翻译和逆向汉英翻译之间的差异,使逆向汉英翻译学习者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双语水平,加强双文化意识,拓展百科知识,有意识地努力减少这种差异,从而提高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7.
洞口方言非能性“得”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云晚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2):105-109
洞口方言中,"得"的语法功能十分丰富,可以做动词、助动词、助词、语气词及构词成分。文章详细分析了洞口方言的非能性"得"字,即完成体助词"得"、结构助词"得"和语气词"得"的语义、语法结构特征,并与普通话做比较,同时追溯汉语史的"得"在洞口方言这个共时平面中的历史遗留。 相似文献
18.
何文静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5):107-110
《圣经》汉译有着悠久的历史。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巨大文化障碍。本文结合这些障碍产生的原因对《圣经》汉译历史过程中"附会"和"格义"这两种文化障碍跨越策略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马小里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1):45-49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用法,本文讨论了“X风”的使用情况,诸如“欧美风”、“日韩风”、“中国风”等。这些词在90年代的时候只是零星地被人提起,并且大都作为专有名词使用,而到了21世纪,“X风”已经被广泛运用,特别是在比较新潮的领域,逐渐成为一种趋于稳定的格式。“X风”存在的内部原因一方面是“风”的词汇意义和形象意义之间的结合,另一方面则与“X”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20.
唐智霞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4):129-131
从交际翻译的角度为切入点,结合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和广告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三种有效的翻译法,即仿拟法、归化法和移情法,探讨了汉英广告翻译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