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香港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九五”回归令世人瞩目。人们不仅回溯往日的峥嵘,畅叙今天的兴盛富足,而且更加憧憬明天的璀璨辉煌。本文试以香港当代文学的特点及其创作实践为视点,对“九七”回归后的香港文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特殊历史与环境形成了香港当代文学鲜明的特点 (一)东西方文化多元混合是其文学的重要特征 香港文学现状是其文化现象的缩影和集中反映。从香港文化现实表现来看,是东方和西方文化共生,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的多元化的混合文化形态。它是香港特殊历史条件的产  相似文献   

2.
澳门文化与香港文化是有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澳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发展轨迹,造就了澳门文学和香港文学特质的不同。本文通过对澳港文化粗线条的对比,概括出澳门文化与文学的总体风貌,展呈出澳门文学不同于香港文学的独特发展足迹,折射出澳门文学与香港文学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3.
香港文学自1949年始与内地文学分离,呈现出与母体别样的文学景观,而具有跨界理念的叙事形态正是形成两者差别的始端。董启章作为当代香港作家典型代表,以其深刻的笔力将跨界意识尽展在各个时期的叙事作品中,这种写法始于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西西利亚》。文中的主题呈现、身份意识、叙事特点和语言表达四个层面均与香港本土的跨界意识相互勾连,这对其后期跨界书写范式的成熟意义深远,同时该文也成为香港文学跨界书写生成过程的一个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20年代末至新中国成立前,为香港文学的拓荒期。侣伦是香港文学的拓荒者之一。他提倡新文学、组织新文学社团、扶掖文学新人并毕生坚持创作,是对香港文学出力最勤、贡献最大的一人。战时战后两次内地作家涌入香港,对香港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香港文学的发展,给香港文坛带来了“五四”新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5.
<香港文学>选集系列展现了香港文学的成熟之路,见证着香港文学的演变过程,它从作家的构成、文本的想象、叙述的方式、视野的整合等方面拓展着香港文学的发展空间,以其坚持之信念造就的可贵成果来回馈文学,并印证着香港文学的繁荣之势.  相似文献   

6.
以个人亲历的视角回顾了香港比较文学研究发展的源头和历程。从20世纪早期朱光潜、许地山先生任教于香港学府始,香港比较文学研究可谓源远流长。而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以后香港更成为两岸三地比较文学研究博兴的策源地。香港中文大学的建校和任教于中文大学的诸多友好故旧的热心敦促,均在香港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7.
香港诗人梁秉钧的诗歌写作呈现出越界的特质,一是文体的越界实验,二是文化身份的越界,此种特质与香港文学的香港性息息相关。对香港性的认知是研究香港文学的基本起点,但仅仅是一个起点,真正要从文学上把握香港文学,必须将其置于现代汉语文学或现代汉语诗学的背景之下。或者换一种说法,必须将香港以及台湾甚至包括部分海外的汉语文学经验有机地纳入,才能建构完整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8.
香港正进入一个历史新时期。香港“九七”回归祖国在望,文学的回归也是圈内人亟待了解的问题。这次适逢第八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我们就香港文学的发展与回归请教了年近八旬的曾敏之先生。他才思敏捷,侃侃而谈 香港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香港文学和她的母体文化之间有着血脉相通的关系,因此,研究香港文学,特别是现、当代文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列宁曾经说过,任何地区,都有两种文化——进步文化和落后文化。香港也是如此,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  相似文献   

9.
浅析外来作家对香港文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外来作家群是香港文学创作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纵观香港文学史,不同时期的外来作家都以各自的文学创作在香港文坛独树一帜。本文试图通过外来作家群的形成及其对香港严肃文学、通俗文学的推动、发展和创新等方面论析香港外来作家对香港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相似文献   

10.
香港报刊是促使当代香港文学发生的媒介和最重要的传播手段,香港文学与报刊合力推动了香港作为"汇通东西"的"现代"都市形象完型。在进行文学现代性解析的同时,首先绘制现代性、文学与报刊媒介在香港特有的语境中所呈现的关系图景;并勾勒出香港文学与香港报刊在具有边界特质和跨界体验的场域下,寻求自我生存的线索;从香港报刊及文学演变的线性历程中,圈点出当下由媒介间性理论建构的香港文学特殊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11.
战后至1950年代的香港文坛坚持了文学的常识性立场,以文学常识的力量保存、发展了文学自身,由此与内地"工农兵文艺"和台湾"战斗文艺"分手,进入香港体验和想象中的本地化进程。而推动本地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是战后香港家园意识的生长。香港的战后,是现实文化因素、形态最庞杂多样的时期,它全面接纳了中国内地三、四十年代的各种文学传统,左、右翼的政治寓言在香港同时可以表达,而地域性和跨地域性互补的香港本土传统更有效消解了冷战意识形态对于文学的宰制。香港文学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文化环境跨越了1949。作家的香港体验前所未有地丰富,无论是从新文学起步,还是直接切入市井商业性,最终都开拓出"港式"文学来。1949年前后的香港,既逐步取代了上海,扮演了当时中文文学中唯一的商业都市角色,又联系了东南亚等海外,延续了中华文化传统的薪火,由此展开的香港想象空间不断得以拓展。  相似文献   

12.
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兴起以来,至今 已有近20年的历史。本文以历届学术年会及其论文集为主要依据,具体考察了这一学科从 “台港文学”到“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概念的确立,从初始的作家 作品研究到各种题材/体裁的多向拓展,从传统、单调的研究方法到研究方法研究观念的不 断更新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谈论香港文学,必须在界定其概念的基础上,注意它所涉及的地域观念以及香港作家身份认同的问题。此外,要了解香港文学的独特性以及与其他地域的共通性,也必须把它放在两岸三地的文学中来观察。在中西文化的对立与新旧文学的交替等方面,两岸三地都呈现出同中有异的情形。其中香港文学能于通俗文学、庶民趣味之中,兼取中西一些新颖的形式技巧,加以糅合,因此有着自己的特色。此外,面对日益紧迫的本土化和国际化问题,两岸三地的文学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华文文学间的互动交流也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薛玉凤 《南都学坛》2008,28(5):42-46
自古以来,香港就是中国的一部分。香港与广东地理相接、语言相同、文化相通,因此像广东一样,香港也是许多华裔美国人与华裔美国作家笔下魂牵梦绕的家园。只是这个家园历经百余年殖民统治,因此它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形象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在华裔美国文学中,香港是散居华裔的故国家园,是离散者的精神之家,但有时这个家园却带着些许"东方主义"的色彩;香港是英国殖民地,是中美两国之间一个至关重要的中转站;香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散居华裔回归,重新把它当做自己名副其实的家园。  相似文献   

15.
“港味普通话”是普通话在香港流行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语言变体,它源于港人在说普通话时对粤普两语中同形异义词的借用和对外来词的借用。与香港本土文化及港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词汇进入普通话使用已成为发展趋势,大量的港式粤语词汇,经由“港味普通话”被内地的人们在普通话中广泛使用,并进入《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特区社会经济交流日益增多。作为公司法律制度较为健全的司法域,中国香港特区的公司法判例中有很多做法值得内地借鉴,其中有关公司董事侵权归责的处理则是一例。以香港公司法上董事侵权案件为引,深入探讨香港乃至英国普通法系统上的董事侵权问题,包括过失侵权和故意侵权两类形式,认为公司董事侵权责任应受侵权法约束,解释了“个人责任假定”测试的内涵,主张代理说较代表说更具理论优势和实践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介绍香港的院舍照顾服务发展的背景和现状,总结香港的院舍照顾服务发展的经验,认为其累积多年的服务经验对于内地养老机构的建设和发展起着一定价值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港澳文学中,香港文学与澳门文学有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殊相。就以1920年代开始、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澳门诗歌而论,已与香港新诗分流,形成了华文作家与土生诗人互补等特色。澳门新诗评论多为具体作品评论,理论研究极少。澳门的诗评家主要有黄晓峰、陶里、云惟利、郑炜明、李观鼎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