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文化消费在社会结构与重构中的作用愈发明显。布迪厄充分关注到这一点,按照"结构产生惯习,惯习决定实践,实践再生结构"分析框架,构建了其文化消费理论,本文则主要对此理论进行研究探讨。在该理论中,布迪厄充分探讨了文化消费行为同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通过资本总量、资本构成比例以及资本的时间延续三个维度考量的社会空间位置,在消费者主观能动的长期实践下,内化成不同阶级独特的阶级惯习,并产生了不同阶级特有的文化消费行为与品味;而不同阶级文化消费行为则进一步实现了阶级之间的区隔与融合,改变了消费者的社会空间位置。布迪厄的从阶级与阶层角度出发、揭示隐藏在消费现象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力关系的文化消费理论为我们了解贫富分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特征提供了独特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
借鉴卡茨尼尔森等关于阶级形成的比较研究框架,本文对农民工阶级形成在文化层面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考察了三方面的内容:阶级话语的消逝及其对农民工阶级形成的影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农民工"的话语建构及其悖论;打工文化的兴起与农民工阶级形成中的"发声".本文的研究发现包括:其一,阶级话语的消逝导致了农民工问题表述中的"去政治化"与"政治化"的并存,造成农民工的阶级形成历程中"能指"与"所指"的尴尬错位,并引发了农民工的阶级形成过程中"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的巨大张力;其二,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对农民工的话语建构,一方面具有遮蔽现实、充当社会水泥的功效,另一方面这种建构因不得不以乌托邦为参照系而构成了一种对意识形态所建构的现实的迂回批判,反过来为农民工及其后代对自身的处境予以反思性认识,提供了一面镜子;最后,打工文化的兴起,为农民工的阶级形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3.
处在认同危机困境中的新生代农民工亟待为自己建构明确的社会认同,主观信念结构下社会流动的可实现性和自反性现代社会的到来,为新生代农民工以文化消费的模式选择实现认同的建构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基于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消费模式的对比,分析了外显性炫耀与内隐性积累文化消费对应的两种路径在新生代农民工认同建构中的效果,比较结果表明教育型文化消费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内隐性路径建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4.
王莹 《学术探索》2012,(8):58-61
精神文化产品是以观念形态存在并以一定的物质为载体得以呈现的产品,是精神文化生产者劳动智慧的结晶。社会效益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导向,经济效益是讲求社会效益的基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指导原则,也是指导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的根本要求和指导原则。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大众性与文化精品的贴近性的结合。精神文化产品消费是较高层次上的商品消费活动,是商品消费与精神享受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江金波 《学术论坛》2006,(2):176-180
客家文化具有鲜明的二元结构,这在诸多方面都有突出表现。文章分析客家文化二元结构显现层面及其文化特质,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理论,解析了客家文化二元结构的成因。认为地理环境的封闭性与小农经济的惯性造就了客家文化的传统性;而消极的宿命、迅速的经济发展和改革思潮对原始性造成的振荡,衍生了其过于前卫的特性。二元性导致客家文化的审美困惑,对传统本土文化的眷恋复归与批判责难交织,统一于客家文化审美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在文艺消费场域中,不同的层面、系统和参照系对消费主体性起着不同程度的建构作用,是导致消费主体复数性和游移性的客观因素;另外,处于消费场域中的主体,在与不同消费层面、系统和参照系相迎合的同时,表征出强烈的主体性色彩和自我建构性,是消费主体复数性和游移性形成的主观因素。在二者对话、互动的影响体系中,对消费者主体性的把握,不仅是研究消费场域的极佳视角,也是研究文艺生产、文艺消费的绝好参照。  相似文献   

7.
杨子怡 《天府新论》2012,(2):123-129
从发生学角度言,诗歌必须置于文化生产场中考察才有意义。在文化生产场中,诗歌的生产离不开文化,沾溉文化之养料,文化催育着诗歌,诗歌是文化之产儿;而作为生产文化的人离不开诗歌,诗歌的文化天性使它自产生伊始就承载着历史文化,因而,诗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记忆,它铭刻着历史与文化,中国诗歌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8.
主流文化的解构与文化研究的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主流文化已经并将继续被解构,因为消费文化的市场逻辑扰乱了主流文化的生态平衡,主流文化的保守使其丧失了关怀现实的意识、形象的形式和与时俱进的价值诉求。文化研究也陷入困局,文化研究的开放性、建构性无法掩饰其抽象性、浮躁性,必须深入中国语境和文化体制寻找文化研究之根;文化研究的批判性和反思性逐渐弱化,必须重新审视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关系;文化研究的分化导致其不确定性,必须找到契合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节点,突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标杆价值。要实现主流文化的重塑与文化研究的重生,必须以媒体为核心打造主流文化主导的平台,推动主流文化大众化;拓展精英文化世俗化的多种渠道,拉近与大众的距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全球化的视野探求中国主流文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香港严肃文艺、通俗文学、大众文化等审美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呈现多维的空间向度,蕴涵着重要的共同体意义。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抗战和解放浪潮中,香港因其特殊的地缘位置和殖民空间,充分发挥与内地之间的转渡作用,其间审美文化主要以“南下/北上”跨地移植生产和空间传播的方式,彰显了以国族为旨归的共同体内涵。在20世纪下半叶的都市空间生产与全球化进程中,香港审美文化一方面立足都市文化的媒介生产与消费场域,以“本地化”方式参与了地方性香港作为都市共同体的审美建构,其作为“表征性空间”应该置于与社会空间的辩证关系中展开批判性考察;另一方面则是以武侠文化、影视娱乐、流行音乐等为主流的大众文化浪潮,在朝向内地、面向海外的跨地传播中,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华语文化圈并具有全球意义,成为华人审美共同体的内在建构力量和文化身份标识,也彰显了香港作为“跨域空间”和“拓扑空间”的共同体嵌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勇 《晋阳学刊》2014,(1):69-75
通过对葛兰西早期的文化批判理论以及他对剧院的批判的研究,以及阐述葛兰西对"剧院工业"与文化工业化的批判理论,以发掘其理论背景以及这一批判对后世的意义。从葛兰西的批判路径来看,他首先将文化产品与文化接受者划分为不同阶级,随之对以"剧院工业"为代表的文化工业化趋势进行批判。葛兰西认为,剧院工业不仅在利润原则的驱动下丧失了其社会功能,而且通过生产低俗的文化产品影响并荼毒观众的审美。但是,葛兰西在对剧院工业进行批判的过程中,过度强调了文化产品对人的单向度影响,同时忽视了新技术在塑造人对文化接受的感知结构方面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和自我主体建构的重要场域,它对去势男性--男性性无能者的叙述与关注,不仅仅是生理学或者病理学上的研究,而是对其所包含的文化隐喻意义和担负的社会文化功能的探求.在新时期文学叙述视野中,这种最具有个人隐秘性的身体叙事蕴含着当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现代性路径的构想和思考,承载当代知识分子对自身社会位置的认定与建构.  相似文献   

12.
英国中产阶级:文化及其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晖 《甘肃社会科学》2005,38(2):104-107
文化是探讨阶级认同的一个新视角。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从社会性别、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对英国中产阶级的文化及其认同进行分析,以此说明英国中产阶级是如何通过文化形式来建构其阶级地位,并最终获得社会认同的。  相似文献   

13.
当代产品的符号化是消费社会产品的基本特征,它表现为当代产品的消费主要不是对物的消费,不是对产品实用功能的消费,而是对产品符号价值的消费,通过对产品的使用而显示社会区分与联系是产品符号价值的重要内涵.产品的符号化是当代消费文化的一种表现,消费文化鼓励以"非效用性"的态度对待消费产品,将产品的符号价值视为产品的主要价值.当代产品的符号化具体表现在产品作为等级符号、个性符号和时尚符号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文化视野中的消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庆德 《社会科学》2006,1(2):53-61
消费从来就是“文化”的。文化规制及其意义渗入不仅对消费行为实现了全面性的覆盖,而且为消费行为划分了等级层次。给各种进入使用或消费的物品赋予文化产品的意义,就使文化产品得到了外延的扩展或泛化,消费在不同社会的历史差异性中,呈现为一个由文化赋予、规制并追随其意义变换而变化的动态结构。关注消费中文化意义的赋予与变化,充分挖掘产品内在的文化要素,可以为现存市场体系中的边缘者或新入者提供更多更大的机会,为改变他们在现实经济体系中的参与条件、参与方式和参与地位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5.
王文革 《云梦学刊》2013,34(2):32-36
文化创意具有情感的逻辑特点,但能够实现个体性与共通性的统一;文化创意是一种自由的表达,但又受到理性逻辑的制约与引导;文化创意往往以文化消费为目的,但在文化消费中人们又可以实现生命的建构与精神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城乡一体化是一种社会变迁过程,其目标在于通过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发展结构下乡村社会的地位痛苦问题,建立起平等、互荣、共促的新型城乡一体发展场域。建构城乡一体化发展场域是一个多资本综合动员的过程,文化资本是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的现代化发展是推进民族地区文化资本积累和实现更好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文化消费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消费不同于一般的纯物质产品的消费,有其自身的本质特征:符号表征性、结构层次性、发散泛他性、意义增值性。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我国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局面,但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公益性文化和市场化文化的消费能力,成为当今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到国家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命题.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与发展,要落实在文化实践、尤其是重塑主流文化的策略上.以主流电视剧为例,重塑中国主流文化的路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核心价值重塑主流文化的灵魂,二是将主流文化融入大众文化的生产与消费,三是以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主流文化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深圳为蓝本,就特区审美文化主体的生产、特区审美文化产品的生产、 传括与调节、消费导向等问题,探讨特区审美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有针 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我国13个网络字幕组为研究对象,对青年亚文化社群的运行机制与权力关系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在网络字幕组创设的亚文化空间中,个体群内权威的建立以及不同字幕组在亚文化生产场域优势地位的确立与文化资本发生着密切勾连,但权力体系的建构与权力等级的确认并不是现实权力体系在网络亚文化空间中的一种简单复制,能者居上、实力为先——对知识权力的认可,成为网络字幕组群体认可并遵循的隐秘权力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