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块革命根据地之一,它是从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发展而来的。本文就三个问题作了探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靠近中央革命根据地,又地处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点,牵制着敌人,直接援助了中央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有着显著的三大特色,成为现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同时还有许多必须搞清楚的史实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党性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一部信史才能发挥其战斗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国成 《老友》2013,(1):13-14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浙赣苏区的文化事业.在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的关怀下,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开展得蓬蓬勃勃、有声有色。在当时的条件下,闽浙赣苏区的文化事业可以说是文化设施齐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3.
郭拓荒 《中华魂》2014,(4):46-47
正《方志敏全集》2012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共计收录赣东北及闽浙(皖)赣根据地和工农红军第十军的主要创建者方志敏同志生前文稿67份,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为方志敏同志狱中文稿,下编主要是方志敏同志关于农民运动和创建革命根据地斗争及其苏区建设的著述、文稿,讲述方志敏同志在领导赣东、闽浙赣苏区人民为反抗压迫、追求民主自由而浴血奋战  相似文献   

4.
江西是革命老根据地,这里有工人运动策源地安源,八一起义英雄城南昌,革命摇篮井冈山,有中央革命根据地及闽浙赣、湘鄂赣、湘赣等革命根据地。1934年7月——10月,工农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从此,江西人民陷入敌人手中。十五年来,江西人民日日夜夜盼望着工农红军归来,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949年九月底,江西全境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5.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在我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被誉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模范省”。方志敏关于苏维埃政权建设的思想和实践,如“有计划地建设政权”、苏维埃的五种精神和造就培养大批苏维埃干部等,为把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建成“苏维埃模范省”作出了伟大的历史功绩,并对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理论的形成、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又被称为“方志敏式根据地”,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赣东北人民,经过艰难困苦、坎坷曲折的斗争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闽浙赣的党组织对革命新道路进行了勇敢探索,并开辟出了一种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精神内核高度一致的根据地发展模式,其党组织和军队建设也是成功贯彻古田会议决议精神和原则的典范,为今天新形势下党组织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黄国成 《老友》2013,(4):9-9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一直面临着国民党反动派疯狂的军事"围剿"和残酷的经济封锁。苏区军民积极响应闽浙赣省委、省苏政府提出的"一切为了革命战争"的口号,节衣缩食,浴血奋战。然而在这场殊死的战斗中,有少数人却置革命利益于不顾,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浪费、中饱私囊,  相似文献   

8.
左进亮  龚奇龙 《老友》2012,(12):9-9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创建至今,已经走过了85年的光辉历程。促进人民军队发展的一个重要制度保证就是军人的优抚制度。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苏区的优抚工作就对发展红军、巩固根据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赣东北(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27年,后来发展成为同中央革命  相似文献   

9.
因为政治、经济等动因,从元开始,特别是明代以后,畲民从闽粤赣交界地陆续迁往了闽浙赣交界地。在六个世纪的长时段(longue dur啨e)里,闽浙赣交界地逐渐成了畲民的大本营。以历史地理的视角,回顾畲民的迁徙史,分析畲的谱系学,进而探讨清政府的畲民政策和畲汉之间的相对和谐的互动如何造就了畲民的诸多文化要素,可以认为,必须通过空间、时间和权力(power)的互动,才能更好地理解畲民族共同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黄道烈士,192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上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成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以及抗日新四军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黄道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1939年5月,时任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的黄道,在从吉安回皖南新四军军部途中患病,被国民党反动派指使为黄道治病的医生将他毒害而死,是年39岁。  相似文献   

11.
邵式平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江西省人民政府第一任省长。他还是最早到江西省资溪县从事革命活动的老一辈革命家之一。从1927年4月初受赣东北五县党委的委派,以省农协特派员的身份来到资溪传播红色火种,从事革命活动,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坚持反"围剿"斗争,历时七八年,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壮大,为赣闽边县苏区土地革命的开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相似文献   

12.
方志敏(1899—1935年),江西弋阳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农民运动领袖。是众口称赞的杰出人才。他在创建赣东北、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中,重视人才的开发和利用,这是方志敏对苏区和红军发展的一大贡献。(一)遍求人才  相似文献   

13.
1930年7月红十军诞生在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到1931年3月发展到五千余人,成为巩固和发展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有力支柱。红十军是在农民武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前后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农民革命团时期。农民革命团“以贫农为主干”,①既是农民的武装组织,又是乡村的政权组织。  相似文献   

14.
闽浙赣省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全国六大苏区之一,这一块根据地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项建设上搞得生气勃勃,蒸蒸日上,而且在党风廉政建设上也是独树一帜,因此被毛泽东誉为"苏维埃模范省"。  相似文献   

15.
坑口村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北部,境内群山环抱,峰谷连绵,地势险要,雄伟的温岭关和寮竹关横贯其间,北出寮竹关与江西上饶县交界,西北过温岭关与江西铅山县毗邻,南经洋庄乡东村距县城32公里,进出此地仅有一条道,故名坑口。这里是天然形成的兵家必争要塞,是近代史上农民举旗聚义、揭竿闹革命、建立红色根据地的地方。1938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在这里成立,这里也是闽浙赣特委的诞生地,被誉为“红色都城“,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光阴荏苒,70年后细访这方孕育革命的红土地,一种即将消失的革命文化竟被发现和寻回,一段被遗忘在深山里的记忆重新浮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作为大多数人使用的汉语,由于上述关系以及历史原因,语言语调极为复杂,单是方言就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等七大种类。在南方闽浙赣地区,十里不同腔的现象并不少见。这给人们的交往带来不少困难,不利于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给四化建设造成一定障碍。  相似文献   

17.
方志敏烈士(1899—1935),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他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一生。毛泽东同志称赞他是以身殉志,不亦伟乎的人民英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问题 一说是一九三四年七月,以寻淮洲、栗裕等率领的红七军团(又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自江西瑞金出发向闽浙赣方向进军的事件为标志。一九五五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一书中《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概述》一文,最早提出这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范围,历来的说法是颇不一致的,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 第一、李新等认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包括赣南、闽西。高等学校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通史协作组编写的《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通史》,即是这种观点。广东省高等学校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简史讲义》也认为:“赣南、闽西统称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二、胡华主编的《中国革命史讲义》认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包括湘赣、赣南、闽西、湘鄂赣和闽浙赣(赣东北)等区……。以上组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上海编的《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20.
张萌  刘剑 《人生与伴侣》2022,(31):29-31
<正>基于红色文化土壤组织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红色文化在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与行为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景德镇是闽浙赣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了丰厚的红色文化土壤。因此,文章意旨探寻将景德镇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策略,从而提高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