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文艺作品要有鲜明的个性,即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否形成风格,是衡量作品艺术性高低的标志,也是作品趋向成熟的标志。韩映山同志是一位已经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的作家。 那么,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孙犁同志认为:“风格的形成,包括两大要素,即时代的特征和作家的特征。时代特征的细节是:时代的思想主潮,时代的生活样式,时代的观念形态。作家特征的细节是:个人的生活经历,个人性格的特征,个人的艺术师承爱好。以上种种,都不是能强求一致,每个人都会有所不同的,所以说风格是不能摹仿的。”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领域中,文学风格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没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就会消亡.”(《关于文化艺术工作两条腿走路的问题》)一种艺术种类,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下去.一个文艺家只有创造了独特风格,他才算对文艺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如英国诗人杨格所说的,独创的作品“扩大了文艺之国,给它的版图添加了新的省份.”(《论独创性的写作》)艺术风格的百花齐放,是文艺事业繁荣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风格在文学艺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并具体表现在哪里呢?风格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家艰苦劳动探索的结果.对风格的形成,秦牧曾经有过精辟的概括,他说:“写作特点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必然形成风格”.(《艺海拾贝》第14页)他认为,只有敢于“酣畅淋漓地流露这个‘我’,才有‘新鲜的艺术风格’”.(同上,第  相似文献   

3.
<正>文艺作品,作为包含着作者审美情致的精神产品,不仅寄托着作者的思考、理想,而且表现出极强的感情色彩。同时,作品通过文艺欣赏起到一定的社会作用。——艺术由人创造,艺术影响人,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没有读者参与欣赏的作品,严格说来,并不能被称为艺术作品。因为离开了欣赏,作品中的审美内涵不能得以显现,因而作品中观念的、情感的内容也就失去了对人、对社会发生作用、产生影响的可能,作品也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离开文艺欣赏,势必导致整个社会的文艺的枯萎。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  相似文献   

4.
细节,顾名思义,即细微的情节,它是构成艺术形象的活的细胞。没有细节,便没有形象,从而也就没有艺术。艺术的天堂,就在细节之中。但是,构成艺术天堂的艺术细节,必须具有真实性才能发挥其艺术功能,否则它就不能启迪人们的认识,从而失去审美价值,成为作品的赘瘤。真实,是文艺作品的生命所在,也是艺术细节的生命所在。所以在文艺作品中,不论是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的,还是现代派的,其艺术细节无一例外地皆须遵循真实性的原则,只是它们在真实性的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5.
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基础,是文学风格成熟的根本标志。作家的个性气质和作品风格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有着不同个性气质的作家往往会选择不同的题材,他们的作品显示不同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6.
散文集《因为经历,所以懂得》是作家余君才结合人生经历,以自我生命体验为核心,对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人间大爱真情的书写,作品也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其语言体现了文学语言的陌生化风格和艺术张力,作品情感真挚,表现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诗性风格。从文章思想内容和作家艺术技巧两方面品读散文集,可以呈现作家创作的艺术规律和情思特征。  相似文献   

7.
风格是衡量文艺作品思想意义和美好价值的重要杠杆。风格的形成是作家成熟的标志。因此,古往今来的作家、艺术家都把风格作为艺术追求的极致。别林斯基进一步指出作家艺术家作为“社会、时代和人类的喉舌和代表”,必须胸怀同时代“千百万人的痛苦、欢乐、希望和心愿。”并认为“不符合现代精神”的作品不是好作品,不可能获得“非凡”的艺术风格。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美学观不可  相似文献   

8.
<正> 风格是作家、艺术家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是作家、艺术家的个性及显示这种个性的艺术独创性在作品中最高而集中的表现。人们可以发现,有的作家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的则花费了很长时间才艰难地形成了风格,有的孜孜不倦,虽然接近风格的形成,但终在风格的大门之外。这是什么缘故呢?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学说,认为作家的气质和才能是形成风格的主要原因。刘勰对这个论点颇为重视。他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发挥了曹丕的学说,在《体性》篇中则提出了才(才力)、气(气质)、学(吸取)、习(磨炼)的学说,认为才、气、学、习是形成风格的原因。这就纠正了曹丕只重先天、不重后天的偏颇。  相似文献   

9.
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基础,是文学风格成熟的根本标志。作家的个性气质和作品风格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有着不同个性气质的作家往往会选择不同的题材,显示不同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随着抗日战争民族斗争的烽火走向了成熟的阶段,以其战斗的风格,悲剧的艺术,磊筑起了我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一座高峰。《棠棣之花》是郭沫若抗战时期六大历史悲剧的第一部。它的成功,迎来了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高潮,成为作家大型历史悲剧走向成熟的标志,显示出作家历史剧艺术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1.
“作家的生命在于作品”(丁玲语),而作品的艺术生命,却在于深刻地反映时代的现实生活。文学作品倘若没有绚烂的时代色彩,它必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本文拟就丁玲解放前小说创作所反映的时代特点,谈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个伟大作家的创作,无一不是同时代的变革与斗争紧密相连的,其发展成熟的过程也是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的。丁玲解放前二十年的小说创作,就是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过程。她的早  相似文献   

12.
据说:风格的形成是作家成熟的标志。也许我们还不能断言张炜已经成熟,但他的作品却明明显豁着自己的风格。一部《芦青河告诉我》共收录十九个短篇,尽管内容互异、文旨不一,那艺术的效果也披拂着参差。但掩卷凝思中,却有一种直觉恍然而至:这本《芦青河告诉我》不是“十九篇”的排列,而是“一本书”的整体。那么,一定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在胶结着全书!现在,让我们从审美过程中这一点最初的直觉出发,来寻求张炜作品中这共同的东西吧,  相似文献   

13.
考察文学作品的风格特征,首先应该追溯到作家自身。作家的生命形态直接决定了作品的面目,作家生命形态的变化发展也是其作品风格变化发展的直接根据。脱离了作家而去谈论作品,往往只能是缺乏个性的泛泛而论。  相似文献   

14.
叶紫(1912—1939)是一个创作生活十分短暂的作家。从1933年他开始在《无名文艺》上发表自己的第一篇小说《丰收》算起,到1939年病逝止,也不过仅仅五、六年的时间。如果从他的小说写作的具体时间来考察,则又可以看到,他的创作主要是在1933—1936这三、四年的时间内进行的。他留下的作品一共只有短篇小说集《丰收》、《山村一夜》,中篇《星》以及病逝前未曾出版的一部散文集。这也不能说是十分丰富的。作为一个青年作家,叶紫的作品显然还留有一些不够成熟的痕迹,有时在艺术上还相当粗糙,但在他的创作生涯还没有到达成熟期,病魔就夺去了他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一杰出的作家都有自己的声音,都有自己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都在创造美艺术。他们之中有的追求富丽华美的色调,作品以其错彩镂金的雕饰美吸引了读者,有的却喜爱质朴无华的笔墨,作品以其芙蓉出水的天然美而赢得了好评。不同风格各领风骚。我们既不能限制作家只能用某一风格来写作,也不能因为赏识、偏爱某一风格而贬低、排斥其它风格的审美价  相似文献   

16.
艺术风格是作家、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显现,是艺术独创性结出的丰硕果实。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艺术风格象生命一样宝贵。 马克思、恩格斯并不从事文艺创作,但是他们也很重视艺术风格。在他们的社会科学著作中十分注重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马克思的风格特色,指出,“马克思是当代具有最简洁最有力的风格的作家之一。”就连与马克思的观点完全敌对的《星期六评论》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的文章“使最枯燥无味的经济问题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对节目主持人来说,风格是其个性的完美显现和成熟的最高标志。风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风格的培养和造就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曹禺是我国现代戏剧史上最具创新意识的作家之一。一个成熟的作家,当然是指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并能保持这种风格的稳定性,这是他有别于其他作家的根本标志。但是,一个真正成熟的作家,又总是把自己的每一个成功,当作新的起点,不断突破自己的创作模式,再去探索一个陌生的艺术王国的奥秘。这种“艺术冒险”是非常艰苦的,但又是十分诱人的。曹禺就是一个这样的剧作家。可以说,他的每一部戏  相似文献   

19.
论声乐艺术的本质——以龚琳娜演唱的《忐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德歌唱家龚琳娜演唱的一首没有明确语意歌词的"歌曲"《忐忑》在网络上被称为"神曲"而疯传。听众对此褒贬不一:有人称为声乐艺术之创新,有人称为"精神病人"之犯怪;褒与贬皆来自对于声乐艺术之本质的模糊不清。声乐是语言同音乐的结合,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传递明确语意信息的音乐形式。所以语言是声乐艺术的第一要素。离开了语言,声乐就失去了根本,失去了生命的依托,失去了本性、功能和品位。《忐忑》体裁归属,名为"声乐",实为"器乐",乃人声、器乐之功能互易——"反串"变异之作。  相似文献   

20.
一 风格与文“体” 作为现代文学理论的一个专用术语,风格是指作家作品的个性特征,它是作家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表现出来的总的个人特色。在我国古籍中,风格一词也时有出现,用于说明作品时,其涵义与现在的用法也比较接近,但它还没有成为具有特定内容的专用术语。风格在古籍中最早出现,大约在魏晋时期,多用来形容人的风采品格等。《晋书·庾亮传》称庾“风格峻整,动由礼节。”《世说新语·德行上》谓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这里的风格是指人的风采、风貌。《魏书·穆子弼传》称穆“有风格,善自位置,涉猎经史,与长孙稚、陆希道等齐名于世。”《晋书,和峤传》说“峤少有风格,慕舅夏侯玄之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