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对近代中国1910-1935年的货币供给决定机制做了逻辑分析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近代中国的货币量是银价变动导致的白银国际流动和国内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力度决定的.根据近代中国货币供给过程的特点和货币理论的逻辑,本文认为,1910-1935年中国的货币供给属"不可控外生变量"性质,这种货币性质对经济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各省地方纷繁复杂的货币种类及度量衡差异,使得中国近代财政史研究需要正视并解决财政统计中的货币换算问题。以清末财政清理中1908年22省财政统计为实例的分析可知,该年财政收支中有近三千万两库平银的规模,在岁入与岁出项目中用其他各类货币进行标计,只有将这些货币统一换算后才能进一步去估算整体的财政规模。故货币换算问题直接关系着近代财政统计的精确性与完整性,这与近代中国货币本位制的缺失紧密相关。现有相关研究却对该问题较为忽略,亟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再次凸显了单一主权货币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后危机时期,国际社会在总结危机教训的同时,更试图改革和重构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以维持国际金融贸易环境的稳定.中国应抓住美元动荡、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可能重构这一契机,调整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加速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从而改善中国在全球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弱势地位.但是,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应遵循规范有序、稳步推进、市场演进与制度安排相结合的原则.文章针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现状,提出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模式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冯剑 《学术界》2023,(10):193-200
20世纪初,马寅初留学回国后,开始利用其所学的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希望构建起与中国本土相适应的货币理论以解决中国货币问题。为此他先后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大量吸收并系统介绍西方的金融货币理论和经验,尤其是当时较为流行的西方货币理论,并对西方货币理论和经验进行了批判性的改造;二是在此基础上,依据中国货币问题的实际情况,对当时紧迫的中国货币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三是构建起了他认为适合中国实际的货币理论学说。《通货新论》的写作是马寅初对自己本土货币思想理论的总结,并力图为解决抗战后的货币问题勾画蓝图。马寅初构建本土货币理论的实践,对当今中国建构本土理论话语体系的时代要求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表明以IMF为代表的国际货币合作机制已经不能满足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的需要。尽管区域性货币合作可以促进区域货币的稳定,但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有着严格的经济、金融条件。因此,一段时间内全球区域性货币一体化不太可能有比较大的进展。在当前美元、欧元和日元三极化的国际货币格局下,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既需要加强美国、欧盟和日本之间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合作,也需要加强IMF的作用,使之成为有效协调美元、欧元和日元关系的国际机制。  相似文献   

6.
以近代社会的变迁及与之相应的"古今中西"之争为背景,中国哲学也经历了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与走向近代的总的历史过程相应,中国哲学在折射近代社会变迁的同时,本身也不断取得了近代的形态,这一近代化的过程既受到中国古典哲学与近代西学的双重制约,又蕴含着其自身演进的内在逻辑.本文主要从方法论、知行之辩、价值观、人格理论、形上智慧等方面,对这一过程作一概览.  相似文献   

7.
始于次级贷款危机的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动荡.这场危机给国际货币体系提出了挑战,本文在分析了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缺陷及变革的可行性,提出我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图像传播形式兴起较早,持续几个朝代,但在清朝中后期开始逐渐走向衰落.中国近代图像新闻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图像新闻传播的形式重新得到重视,图像新闻开始被用来记录社会现实、反映市民生活和针砭时弊.特别是在清末民初年间,图像新闻发挥了记录近代中国社会动荡激变的多维历史断面的作用,并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民国图像"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甲午以后,随着西学异质文化的大规模传入,崇尚西学、新学之风日盛,中国传统学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文化秩序处于重建的大动荡中.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接受新知与保存、改造传统之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以刚接受的西方新知、新理、新法整理中国传统旧籍,发明中国旧学之新义,以适应近代学术演进之大势,成为晚清学术演进之必然趋势.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打开了中国近代思想家的视野,使近代学人得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宇宙、认识自然,客观上促进了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开辟了一条文化秩序重建的道路.章太炎、康有为及粱启超堪为其中之典范.  相似文献   

10.
近代北中国旱灾成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北方发生多次特大旱灾 ,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究其原因 ,自然方面的固然存在 ,但旱灾的严重程度最终取决于社会原因。近代政治腐败 ,差徭繁重 ;社会动荡 ,战乱频仍 ;乱伐滥垦 ,破坏植被等都加重了旱灾的危害。要减轻旱灾对农业的危害 ,增强防灾抗灾能力 ,必须减轻农民负担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使农民安居乐业 ,同时 ,在北中国 ,保护植被 ,植树种草是从根本上治理旱灾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11.
南京在中国近代政治地理格局中的特殊地位和她所处的经济重心区位置及其厚重的历史影响力,使她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她是近代史的开局之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起自南京;她是百川汇流的历史漩涡,为近代农民运动和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提供了展示自己力量的理想场所;她是中华民国的肇基之地,南京建都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某种意义上,她充当了近代中国新陈代谢的媒介和社会整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次从国际货币体系包含的内容这一客体和参与的各方主体两个角度,指出当前的牙买加体系的缺陷.在分析了本位制度性质的基础上得出主权国家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具有更高的可行性以及坚持人民币作为主权国家货币这一基础上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通过对外要寻求亚洲货币合作、实质性参与中国东盟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建设;对内要发展国内经济、降低对外依存度,满足成为国际货币的两大条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13.
基督新教与中国近代的特殊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督新教教会在中国近代特殊教育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19世纪30年代澳门女塾向中国的残障人群首启施行近代西式特殊教育的大门;其后的瞽叟通文馆和启喑学馆则分别开创了中国正规盲、聋教育的先河;而"布莱叶盲文体系"的引介和汉语化改造则是极具价值的工作.但教会特殊教育机构也构成了对中国主权的侵损,收回教育权运动前后,这些机构多由中国人收回自办,此乃中华民族觉醒的时代进步主题中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宋代钱荒成因的研究,学界多所关注,已有丰富成果面世。历史实际表明,钱荒主要出现在中唐至明中叶这七八个世纪之中,尤以两宋时期最为突出。但宋史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宋时期,南宋的钱荒问题涉及较少。而且从钱荒形成原因来看,学界从货币制度与货币供给入手研究较多,而从货币需求进行分析较少。基于上述两个原因,本文拟从货币需求的角度对南宋钱荒现象进行解释,进而探寻中国传统社会走出钱荒困境的真正出路。作者通过分析指出,南宋时期人口增长、社会财富总量增加、城市化率上升、贸易规模扩大等原因所导致的货币需求量急剧上升,已是体重价低的贱金属货币体系所无法承担的历史重任。钱荒问题的产生、弥漫及扩散,从静态的货币市场看是供求失衡、供不应求所致;若从长时段的历史动态看,其根本的原因来自宋明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由中古农业社会向近代工商社会转进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5.
试析中国近代的“官利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利制”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下的特殊产物。在中国近代企业兴起的初始阶段,它对近代企业吸收资本使之得以创办和经营不无启鼎之功。但“官利制”与近代企业精神和原则格格不入,它扭曲了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严重阻抑、拖曳了企业的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中国近代企业发展举步维艰的致命内伤之一。因此,“官利制”对中国近代企业的影响有利有弊,从总体看则是利微弊多,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16.
受行业竞争、政府非理性、政局动荡等因素影响,近代中国的银行从20世纪初年展开联合经营,到20年代中后期则呈现兼并的趋势。此行为迎合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达到了壮大银行规模、提高经营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特性问题,近来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半封建"之释义上.20世纪的"封建"尤其是"半封建"概念的凝练及其时代特征,都不是仅仅以西欧或西周之"封建"制度的比对所能诠释或所能否定的."半封建"特性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获得了学术界相对一致的认同,不能简单评判为共产党或列宁主义唯一理论的一种认识.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封建残余"或"半封建"的存在并非不可理解,也并非违反了"知识"和学理"逻辑".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半封建"的认识,与马克思多层次的"封建"概念并无抵牾."半封建"理论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流变问题,而且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18.
陈涛 《江汉论坛》2023,(12):100-107
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封建王朝向现代国家的转型,同时也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最终走向世界。如果将近代中国的这一变化放到国际体系的层面来审视,我们会看到一些不同的画面,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也会有所不同。实际上,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也体现出了国际体系的转换过程:以中国为中心的宗藩体系在西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下开始瓦解,中国逐渐接受了西方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始建立起来的国际关系原则,并逐渐进入到正在形成的新的国际体系之中。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中国不仅对国际格局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知,还能与之进行互动,积极开展外交。然而由于近代中国的政府都只是仰赖于西方国家的同情心,不敢、不能、也无法突破本身存在严重问题的国际体系,因此也不可能真正改变近代中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围绕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两大任务提出了哪些思想、观念和主张,这些思想、观念和主张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对社会产生过哪些影响,并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逻辑起点是嘉道年间而非1840年鸦片战争,因为嘉道年间复兴的经世思潮使中国传统思想具备了向近代转型的可能性,而发生于此时的鸦片战争,又给经世思潮注入了新的内容,从而使这种可能性成为了现实性.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思想向近代转变,是由来自传统社会、传统思想的内部因素和来自西方文明冲击的外部因素所形成的合力共同推动的.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铁路卫生建制化是伴随着西医东渐的过程,于20世纪初期在部分铁路开始产生。民国以来,铁路部门开始逐步移植西方的卫生行政、医院模式及法制,逐渐形成独立、趋于完备的铁路医疗卫生体系,至1937年基本上实现建制化。近代铁路卫生制度的形成,为铁路员工、家属及乘客提供了医疗卫生保障,承担一定社会责任,促进了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近代铁路卫生制度的形成,对中国铁路卫生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铁路卫生制度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