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浅论晏几道词的思想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晏几道(1030?——1106年?),字叔原,号小山,晏殊幼子,著有《小山词》。后人论词,常称其父为“大晏”,称其本人为“小晏”。小晏是北宋令词造诣最深的作家。冯煦曾誉扬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但是,对小晏词的思想意义,古今词论家却存在不同的认识。对小晏词评价最高的是北宋诗词名家黄庭坚,他在《小山词序》中给予很高的评价。之后极力肯定小晏词的词论家固然不少(如陈振孙、王灼、毛晋、周济、冯煦),但他们着重赞扬的还是小晏的才华,而不似黄庭坚极力赞扬小晏词的思想意义(参看唐圭璋《宋词  相似文献   

2.
铅华销尽见天真——浅论《小山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来对晏几道《小山词》的评论甚少,至于专篇论及除了宛敏灏的《二晏及其词》一书而外,几乎就没有其它的有关文章了。纵使二晏并举,也是大晏论多,小晏论少。究其原因或许有二:其一,晏几道的生平事迹难考定,连一篇传记都没有,只是一些词话笔记杂录中偶尔及之,但也只是三言两语,惜墨如金。这样,势必对研究小晏  相似文献   

3.
北宋词人晏几道的词主体风格是痴情二字.包括痴爱、痴怜、痴怨三种因素。在痴爱中将女孩名字前加一"小"字.体现宋人民俗:在痴怜中词是以一个"怜"贯穿;在痴怨中词总是化为各种角度的"怨"字流露出来。《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痴情与《小山词》对比,她多少有晏几道痴情的因素,众多二者相似的词语可见,曹雪芹或多或少得灵感于《小山词》,黛玉是曹雪芹部分揉合进晏几道性格的女子。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在“诗庄词媚”的文学传统中,诗与词界限分明,壁垒森严,诗以言志为主,词以言情为上。晏几道是宋代词坛上一位“工于言情”的著名词人,陈廷焕称小山词“情溢词外”,“无人不爱,以其情胜也”。确实,写情之真,言情之妙,是小山词的重要特色和可贵之处。词人不加掩饰,不事雕琢,一片真情,充溢于字里行间,流泻于纸面,显得淳朴、真挚、深婉。其词既不象柳永词那样“俚俗”与“词语尘下”,又不象其父晏殊词那样充满华贵气象,以其独具的艺术语言,诉说其心灵深处的隐密,吐露其诚挚深婉的真情。整个小山词,就是词人心音的自然流露,也是其情感轨迹的真实记录,而这当中,痴──则又成为小山词重要的情感特征。小晏是一位至情至性的词人。诗人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  相似文献   

5.
自古多情人有,而大多滥或浅,晏小山多情,而且深情.唯其深、所以痴.黄庭坚曾语“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绝人,人自负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痴既表现在小山的为人,更多的表现对“情”的态度,词人颇为成功的塑造了自我形象,用红楼人物戏拟之,晏家公子犹如宝二爷.宝玉,至情至性至真之人.小  相似文献   

6.
准确的文本解读是产生合格译本的前提。“痴”是《红楼梦》一书的一个关键词,译者在处理原著中反复出现的“痴”字时,需要深入剖析各处的具体用意,以便更好地传达作者本意。本文拟结合实例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痴”的传译,探讨某些译法的意义流失问题及可能的补偿办法。  相似文献   

7.
准确的文本解读是产生合格译本的前提。“痴”是《红楼梦》一书的一个关键词,译者在处理原著中反复出现的“痴”字时,需要深入剖析各处的具体用意,以便更好地传达作者本意。本文拟结合实例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痴”的传译,探讨某些译法的意义流失问题及可能的补偿办法。  相似文献   

8.
释自     
“自”是一个很古老的字,甲骨文作,或反向,金文将右边两曲画分开作(召尊);篆文作。其形义来源有十几说: (一) 小。《说文》:“,小也。象形。”是从两字形体相比较推出来的:三重者为大山,两重者便是小山了。王筠《说文句读》、孙海波《甲骨文录》、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按语从其说。 (二) 同堆。徐铉曰:“今俗作堆。”段玉裁从其说。郭沫若《殷契粹编》:“辞云:‘王作三右中左。’自乃古堆字。然多用为屯聚之也,此亦当以读屯为适,言作左中右之三营以屯聚三军也。”  相似文献   

9.
翻开《小山词》,250余首几乎全为“艳词”,词中所与往还者,不是秦楼楚馆红颜,便是家妓歌儿舞女,可谓一部小晏冶游录。但就是这样一部冶游录,却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即便到如今,也没有把它当作糟粕抛弃,还要算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除了其艺术上的高妙外,它究竟在追求一种什么意义,使人无法释然,这仍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晏几道是晏殊的幼子,出身显赫。“平生潜心六艺,玩思百家,持论甚高”(黄庭坚《小山词序》)。有这样的身世和才学,本来满可以干一番出将入相的事业,可他只担任过颍昌许田镇  相似文献   

10.
《痴婆子传》的女性私情自述性叙事,直接取法于元代散曲。唐人的“田野作业”和小说中也早载录了女性自夸性自述。这一“倒叙式”机杼并非如通常所认为的是独创,而有着文学史渊源。痴婆子的自叙,除了做世劝善的伦理说教,仍不免带有口传文学的诸般特征。  相似文献   

11.
读过晏几道词作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即其词作中常常出现“酒”字和“梦”字,而且着情最深。据笔者统计,《小山词》中“酒”字出现过50余次,“醉”字出现过40多次,“梦”字出现过60来次。一部《小山词》共256首。其中,与“酒”梦”有关的词作有  相似文献   

12.
70年代初看《参考消息》的人,都会记得“赵浩生”这个名字。虽然那个时候的我,还热衷焚膏继晷地偷偷研读基辛格《均势战略》、小山内宏《第三次世界大战》一类书,贼心不死地抱着有朝一日擘画大局的痴妄,仍不免被赵先生那把自己署名文章发在重要媒体引人注目的风光,弄得有点心旌摇荡。 我实在没有想到,20年后,竟和一度隔着大洋景慕的老人作了忘年的“文友”,泯灭了政治野心,把写堪读耐嚼的署名文章,作为人生的一大乐事。我们干吗要瞧这个老头?  相似文献   

13.
《运动员的智慧》一文,篇幅虽短小,却内容充实,语言质朴,意蕴深刻,具有广泛的启迪意义。 内容充实,蕴含哲理。《运动员的智慧》在内容上就是这样,其价值在于引发人们思考:目标细分是一种选择智慧。席勒在《人本主义研究》中说过:我们需要一个开始行动和定目的的“操作台”。由此看来当一个目标“像一座小山一样横在我们的眼前”时,我们应将这座小山细分为一个个小小的操作台,以此激化我们的内驱力,从而消除面临“小山”的恐惧心理,以强烈的目标意识和动机克服行动倦怠。山田本一在马拉松赛中 将目标细分,以此激化潜在动机和能 量,与…  相似文献   

14.
[媚痴、抹达]《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点校本)卷一五《龙境伦禅师》:“师曰:‘作么生是黄云郎当媚痴抹达为人一句?’僧无对。”(948页)庚案:“郎当”,言疲惫不振貌。“媚痴抹达”则颇费解。考《容斋随笔·四笔》卷一:“柔词馆笑,专取容悦,世俗谓之‘迷痴’,亦曰‘迷嬉’。中心有愧见诸颜面者,谓之‘缅’。……虽为俚言,然其说皆有所本。《列子》云:‘墨尿、单至、蝉、憋四人相与游于世。’又云:明、唾倭、勇敢、怯疑四人亦相与游。’张湛注曰:”墨音眉,屎,敕夷反。《方言》:江淮之间谓之无赖。眼音缅,音殓,《…  相似文献   

15.
晏几道是北宋著名的小令词人,他的《小山词》情感真挚,感人腑肺,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作为一位“古之伤心人”,他的词中有很深的“悲苦”情结,通读其词,可以发现一组组的感伤词语和意象。文章中选取了《小山词》中几组重复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语意象,从这些词语意象的分析来看晏几道是如何在词中构筑自己的苦情世界。  相似文献   

16.
清末武侠小说《仙侠五花剑》最初作者署名为“海上剑痴”,后文献或云“海上剑痴”为《海上繁华梦》之作者海上漱石生(孙家振)者,亦有不少文献不曾指明“海上剑痴”究竟为何人,众说纷纭,迄今犹令人莫衷一是.实际上在《仙侠五花剑》序言、题词内容及与小说作者之关系中,已可大致推定小说作者究竟为何人.《退醒庐著书谭》《报海前尘录》《漱石生六十唱和集》等文献已经明确说明《仙侠五花剑》为海上漱石生所著武侠小说,而且其著作出版时间尚在其代表性小说《海上繁华梦》之前,且此时沪上时人著述武侠小说尚甚为稀罕.由此可见,“海上剑痴”即为海上漱石生.  相似文献   

17.
创作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难,为之寻觅“理想的读者”也不易。蒲松龄对自己精心结撰的《聊斋志异》曾发出“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聊斋自志》)的叹息,这与以后曹雪芹自题《红楼梦》“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感慨同调。作家如是说,读者也颇自知,乾隆间人刘堮有诗云:“古人著书当建树,个里金针未易悟。几人  相似文献   

18.
王逸《招隐士序》其义明顺,它强调的是淮南小山在共时性的心理时空平台下招屈的创作依据;代屈原而“章”其“志”是《招隐士》得入《楚辞》而《吊屈原赋》等与屈原相关的作品不得入之重要原因;从屈原幽隐山中的悲凄身世和时人对隐士的认识与接受等角度考察之,屈原被称为“隐士”没有任何问题,《招隐士》所招对象为屈原不容置疑;以《文选》、《艺文类聚》等否定淮南小山的著作权,似得而实失。  相似文献   

19.
《小山词》典雅蕴籍,隽丽俊秀,特别是蕴含于其中的那些幽微飘渺的意境,使人流连忘返,对宋词发展影响很大。不能因为其人“追步花间”、混迹青楼而废其词。《小山词》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0.
春梦了无痕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部《红楼梦》,风靡百年,不同的人,对它有着不同的解读,真可谓是见仁见智。而我不过是一个不痴不慧的浅薄之人,既不问政治,更不懂经济,恐怕只能从爱情的角度来解梦了。记得第一次阅读《红楼梦》,还是在少年时代。当时,就是单纯地把这部名著当作爱情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