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的治国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的治国思想、治国理论、治国方略,集中体现在江泽民同志的治国艺术上。江泽民同志的治国艺术,在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治国艺术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江泽民同志的治国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时俱进的思想艺术;高瞻远瞩的谋划艺术;总揽全局的协调艺术;化险为夷的决策艺术;胸怀宽广的兼容艺术;唯物辩证的指导艺术;居安思危的治党艺术;紧跟时代的执政艺术;独具特色的治军艺术;全面发展的治文艺术;稳固基层的领导艺术;植根群众的工作艺术。  相似文献   

2.
治国方略是决定国家政治走向的根本大计。江泽民提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共同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标志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法律是道德的最基本体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法治需要以德治为基础,德治也需要法治作保障,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才能成为完整的治国方略。法德并举,既要加强教育,也要健全制度,更要领导率先垂范。  相似文献   

3.
“德法并举”治国方略的提出是我党在治国方略上的完善和创新。文章分析了这一治国方略确立的深刻根源,阐述了其对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具有的不可低估的战略意义。文章最后还提出了对实现“德法并举”治国方略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认真领会这一治国方略的深刻内涵,并将其融入影视艺术之中,意义重大,理应成为当代影视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治国韬略与领导艺术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治国风格;二是立足现实,着眼大局的治国谋略;三是开拓进取,敢字当头的创新精神;四是抓住中心,统筹兼顾的辩证统一;五是"柔中带刚,棉里藏针"的巧妙融合;六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谋略艺术.邓小平以他极富魅力的治国艺术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敬佩,给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带来深刻的影响,是留给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的治国方略大体经历了"人治--法治"两个阶段,按照内在规律应该向着"法治和德治有机统一"的阶段发展.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及时提出"以德治国",是人类治国方略的新境界.对于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和复兴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有亮 《兰州学刊》2003,2(3):81-82
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马恩列。理清社会主义治国方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的成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立荣 《东岳论丛》2001,22(3):18-20
江泽民同志关于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 ,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治国方略的弘扬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治国学说的丰富与发展。切实实施这一治国方略 ,是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发生在228年的街亭战役,是由诸葛亮亲自组织、马谡直接指挥的,结果以失败而告终。1700多年来,论者都以为过失在诸葛亮用人不当和马谡的骄傲自大。但是,当我们从领导艺术的角度切入时,才发现马谡在诸葛亮长期事必躬亲、察察为明工作作风的压力下,终于在指挥街亭战役时,以逆反心态“违亮节度”,改变了诸葛亮预定的作战方案,擅自布势,导致了街亭战役的惨败,从而为今天研究领导艺术留下了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如何治理国家的这一崭新的、重大的课题 ,第一次现实而又紧迫地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如何治理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大国做了不懈的探索。考察这一历史过程 ,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今年年初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不无裨益。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治国方略的探索建国初期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治国的探索与实践上呈现出良好的开端。一方面 ,毛泽东比较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治理国家 ,他领导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的杰出综合才能堪为世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榜样,尽管他也有自身无法避免的历史局限性。由此,诸葛亮研究成为历史学家研究三国重要人物的一个持久热点。近些年来,学术界对诸葛亮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如谋略、用人、建设等等。归结起来,不外乎政治、军事、治国三方面。“以史鉴今”,这是亘古以来永恒的道理。由此,笔者对近十年来诸葛亮的相关研究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对我们后人有益的借鉴作用。同时,为学者同仁进行继续深入研究提供一个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12.
董京泉 《云梦学刊》2012,33(2):16-24
老子的道本体论、和谐思想、自然无为和依道治国的思想以及老子首创的作为哲学范畴的道和自然、无为等范畴值得作出系统的考证和阐释,以澄清在这些思想和范畴上的模糊认识。老子无为而治和依道治国的思想特别值得重视,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老子由此提出的依道治国方略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对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和依道治国的方略,应当批判地汲取其思想精华,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时代性问题加以诠释,使其成为富有时代精神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是儒家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理学出身的政治家李光地对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及政治、军事和人才等思想尊崇有加。在李光地看来,诸葛亮"八面打开,光明洞达",具有近乎完美的人格;政治上,诸葛亮具有"王佐之才,而明于治";军事上,诸葛亮是"以仁为胜"、"恩信服人"治军的楷模;李光地还对诸葛亮"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用人之术十分赞赏。透视李光地对诸葛亮的评注,可以看出李光地"见贤思齐"、"惺惺相惜"的情感是他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理想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和江泽民都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都各自形成了治国方略体系,两者之间既有一致性,也有其特殊性,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是对毛泽东治国方略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法治的反面是什么?──再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关于法治与一人之治的论述不是专门的治国 方略论,而是为说明全权君主政体的优劣服务的,行文中的“一人之治”指的是政体形式, 而非治国方法。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的反面是人治,而非一人之治。他的人治是不受法律约束 而受执政者个人情感左右的治国方法,它既可以存在于单个人统治的政体中,也可以为多人 统治的政体所采用。  相似文献   

16.
从传统治国方略说到以德治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江泽民同志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以德治国重要思想,体现了对传统治国方略特别是传统德治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传统治国方略尤其是传统德治观的时代超越。 一、传统治国方略及传统德治观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政治哲学非常发达,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乃至帝王将相都非常关心和关注各种政治问题,关心和关注国家的治理,提出了丰富多彩、内容各异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大而言之,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略可区分为无为政治和有为政治两大类。 何谓无为政治?无为政治或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庄提倡的治国方略。其宗旨在认人和物皆有…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依法治国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致的。党在国家和社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党在依法治国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党不仅把依法治国确定为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且更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把这一治国方略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论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孙中山先生自建立同盟会始,就规定该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称这个宗旨为“今日革命之经纶暨将来治国之大本”.不久,他又将这个“大本”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以党建国、以党治国思想的概括.为了实现以党建国、以党治国,他设计了著名的“三序方略”,规定了以党建国和治国的时间和方法.从同盟会时代的革命方略,到中华革命党的章程和中国国民党的《建国方略》,孙中山都把从军法之治开始到约法之治结束这段时间称为革命时期.他又将革命时期,视为建国时期.建国结束后,即进入治国时期.也就是说,他主张军政、训政时期是以党建国,宪政时期是以党治国.方略规定在建国时期,党的责任是:  相似文献   

19.
陈书翔 《天府新论》2004,(4):131-132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 ,是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结合新的历史条件 ,与时俱进 ,从治国安邦的战略高度做出的理论创新 ,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 ,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治国方略方面的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吴越 《江汉论坛》2002,2(9):11-16
议论德法两治及二者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时,应以有关历史理念为参照,防止在基本概念上模糊与空洞,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本文以儒法两家和启蒙思想家有关学说为底本,着重论述德治与法治是治国方略或治国主张,同道德与法律不可等同;现代中国实行德法两治和二者相结合治国方略,应明确其当代含义与执治主体,避免在理论上出现深层的重大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