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的建立,为史学的繁荣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当然,也就为东北民族史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4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东北民族史的研究工作逐渐全面而深入地开展起来,国家曾对东北少数民族组织了较大规模的社会历史调查、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同时也进行了大量地史料收集和文献整理工作,为东北民族史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在科研实践中,老一辈的专家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新一代的民族史学工作者也相继成长起  相似文献   

2.
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忡国历代民族史丛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全套丛书包括《先秦民族史》、秦汉民族史》、《魏晋南北朝民族史》、《隋唐民族史》(宋辽金时期民族史》、《元代民族史》、《明代民族史》、储代民族史》八部史书。这套丛书是由十多位在民族史研究中颇有造诣的专家花费六年时间撰写而成,全套丛书三百余万字,堪称民族史大观。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内涵丰富,瑰丽多姿,是整个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加强对中国少数民族史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我国各民族辉煌的历程,丰富人们对中国社会历史的认识,而且…  相似文献   

3.
最近几年来接连读到芈一之教授的几本民族史佳作,例如:1987年出版的《青海民族史入门》,1990年底出版的《撒拉族政治社会史》,现在又读到由他主编的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一书。共约24万字,正文分五章十八节,前有一篇引言,后有两篇附录,还有14帧历史文物照片。这本史著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实事求是的考述了自公元13世纪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活动在青海大地上的蒙古族的七百年历史,史料丰富,内容翔实,观点正确,论述精当,是当前民族史研究领域中又一个崭新硕果。它的出版面世,不仅填补了蒙古史研究的空白,促进和完善了蒙古史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而且也使青海地方民族史和蒙藏关系史的研究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4.
《五世达赖喇嘛》中有许多反映蒙古和西藏政治、文化、宗教情况的资料,是研究西藏地方史、清朝断代史、宗教史和民族史的重要著述.本文简要论述了这部自传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西藏地震史料汇编》填补了《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一大空白 1.引子每个人都有他的爱好。我喜欢收集历史自然学方面的各种资料汇编、论文和著作。在我的书架上放着《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表》、《中国古代潮汐资料汇编》、《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以及四川、河南、甘肃、江苏、广西、湖南、上海等省、市、自治区地震和气候的历史资料,有的是朋友送的,有的是不惜高价买的。《西藏地震史料汇编》是新近从成都寄来的,它是我最喜欢的一套书。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它填补了1956年出版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中的一大空  相似文献   

6.
东北古民族史研究的新成果──《东北古民族与东夷渊源关系考论》略评那炎东北方民族史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研究的一项专题研究,是属于中华民族起源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素为国内外民族史学界所关注。新近出版的东北师范大学李德山副教授所撰《东北古民族与东夷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这里所说的中间地带,就是豆满江彼岸的间岛东北的绥芬河流域。从间岛方面越过窝集即密林地带,就到了绥芬河上游,从此地往下有都骨、尼麻车、南突兀狄哈等族,即森林居民居住的地方。他们当然都是狩猎民,但因地处亚洲季风的最北端,尚可进行农耕。以下,为了便利起见,用“有农狩猎民”称呼他们。《李朝实录》对他们的情况有若干记载。这些记载是明朝弘治初年偶尔被其掳去的朝鲜文人和以后到这里讨伐的朝鲜军人所传。首先来看都骨族的生活情况。关于他们的居住情况《李朝实录》记载称:“其作室之  相似文献   

8.
清张廷玉等修纂的《明史》,据明政治现实,创立了阉党、“流贼”、土司三列传,为前代封建正史列传所未有。其中《土司传》十卷,分别记载了湖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五个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全书的卷三百十七至三百十九是《广西土司传》。此传对明代广西土司及瑶壮等少数民族的状况,作了纪述。故此传对广西土司制度及少数民族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对它论说,对进一步了解此  相似文献   

9.
《清实录藏族史料》跋《明实录藏族史料》和《清实录藏族史料》相继问世之后,我们不断得到学术界和舆论界的热情鼓励。当然,有时候也会遇到另一种态度,也听过几句另一种议论。热情的鼓励也好,送几句闲言碎语也好,都说明人们在从不同的角度关心着这两种极其重要的汉文藏族史料。这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鞭策和推动。几年来,我们之所以不敢稍有懈怠,与各方面对我们的督促是分不开的。重视使用明、清实录,不是我们的发明创造。我们是跟别人学来的。  相似文献   

10.
论“明清实录藏族史料类编丛书”古籍整理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艳萍 《西藏研究》2021,(1):129-137
《明实录》《清实录》藏族史料的辑录与整理,对西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将《明实录藏族史料》《清实录藏族史料》与其他从《明实录》《清实录》辑录民族史料的著作相比较,说明其具有取材丰富便于利用等特点,但仍存不足,具有再整理的必要性。而再整理则侧重于从人名、地名与族名的用字,出处的标注,标点及简化字等的处理上进行举例说明,使这两部史书更为完备。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朝鲜汉文古籍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1997年7月12日至14日在吉林省吉林市召开。此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朝鲜汉文古籍的整理和历史上的中朝关系研究。专家们囱绕上述议题各抒己见,广泛进行了交流。朝鲜汉文古籍是研究朝鲜族历史和中朝关系史的重要史料,长期以来学者们为发掘、整理朝鲜汉文古籍做了大量工作,吴晗先生早在30年代辑录《朝鲜<李朝实录冲的中国史料),并于50年代印行出版,开这方面资料整…  相似文献   

12.
朝鲜《李朝实录》中关于“明珠之子往战大鼻鞑子”的记载以及关于“大鼻鞑子”与“鱼皮鞑子”关系的记载,是纳兰性德第二次东巡在邻族史籍中的反映。 有些人推测:所谓“大鼻鞑子”,只能指俄国人,或专指清初侵入我国东北的沙俄哥萨克人。我们认为:这样“望文生义”的解释未必是符合原意的。  相似文献   

13.
《朴通事谚解》是朝鲜李朝时期有关中国生活文化的高级汉语教科书。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元明风俗,无论是对语言学、史学还是民俗学,它都是珍贵的研究资料。其中的一些方言口语词语,反映了当时的风土风俗。利用方言、民俗对这些词语进行正确释读,既梳通了原书中语言的疑惑之处,又揭示了其中的民俗现象,说明语言和民俗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明代必里卫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一九六二年一月十七日,《光明日报》刊登了署名徐健竹的文章《明朝必里卫在什么地方》。该文根据《明实录》的材料,订正了《明史·兵志》及《大明一统志》、《寰宇通志》、《皇舆考》、《名山藏》、《明通纪》、《满族源流考》、《明元清系通纪》诸书将必里卫系于辽东奴儿干都司的严重失误,断定明代必里卫在西北,隶于陕西都司。作者虽然没有考察必里卫的确切方位,但在辨析《明实录》的有关记载时,推测必里卫“与河州卫邻近”。接着,在同年六月二十日《光明日报》的“读者来信”栏中,刊出柳义南的一封短信,从明人王世贞的《弇洲史料》中,抄出“必里族”的一段材料,以补徐说。时隔不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一九六三年第一期上,发表了张鸿翔先生的《明代必里卫考》(以下简称《考》)的长篇考证,进一步探讨了明代必里卫的隶属、方位诸问题,提出“河州地区无必里卫”,“必里卫在朵甘都司”,其地望即今“青海星宿海之西南”。该文搜采宏富,征引资料几六十种,对必里卫及明代藏族地区的行政建置研究,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今的辽宁省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在辽、金、元时期曾设置利州。利州位于辽宁西部,当辽、金、元三朝建都北京之时,这里曾是三朝的重要后方,对这三朝政权巩固有很大作用。然而在历史资料记载中关于利州、也就是今日的喀左蒙古族自治县的记载却不多见,本文通过考古发掘的资料,加之点滴史料记载,大致勾画出当年的基本情况,以求对东北地方史和东北民族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在梳理白寿彝先生等关于少数民族史学史论述的基础上,文章认为,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研究的是我国历史上和当代各少数民族史学的历史。其研究内容包括少数民族史学家、以少数民族语言写成的史学著作、少数民族所建割据政权的修史机制和修史活动。少数民族史学史的任务是探讨少数民族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所研究的方面包括各少数民族史学本身的发展,各少数民族史学在发展中与该民族其他学问方面的关系,各少数民族史学之间及其与汉族史学的相互关系,少数民族史学在发展中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少数民族史学对本民族乃至对整个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影响。同时,文章对如何开展少数民族史学史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族史一直是史学界和民族学界长期为之奋斗不息的重要课题。2004年5月此领域的一部新成果:《中国民族史概要》,(以下简称《概要》)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该书由王钟翰主编,汇集了刘小萌、达力扎布、萧之兴、陈楠、胡绍华、胡起望等多位知名专家教授为撰稿人。全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论高远,史料丰富,线索清晰,言简意赅。纵观全书,具有如下特色。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我国著名回族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白寿彝先生于2000年3月21日23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白寿彝教授1909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一生致力于史学工作,撰有《中国交通史》、《回民起义》、《中国伊斯兰存稿》、《中国史学》、《中国通史纲要》等著作,曾承担大型《中国通史》和《中国史学史》的研究编写任务,在民族史、民族理论、史学史、中国交通史、历史教育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对中国通史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著名回族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逝世  相似文献   

19.
前撰《明代中央政府赴藏地使者事辑》(载本刊1986年1—2期),辑录了《明实录》具名的去藏使者,略考其事迹行状,列为四十八条。仓促属稿,遗漏不免,故再纂《事辑补》。《明实录》佚名的去藏使者,以年代列目,亦附于后,藉以考明政府遣使藏地之概貌。四十九,冀忠、姜观、沈成、任俊检抄《明实录》,明代最早派往藏族地区进行茶马贸易的,是洪武八年以赵成为首的政府使团,已详前文。由于政府对马匹的需求,在专司茶马贸易的机构尚未完善时,政府仍直接派出使者,去藏地市马。洪武十九年,有两条记载,见于《明太祖实录》卷179:  相似文献   

20.
白寿彝先生在民族研究方面,涉及民族、民族史和民族史学等领域,其特点是民族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研究相结合、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研究相结合、民族史学和中国史学史研究相结合,这些特点突出反映了白寿彝先生民族研究的学术特点和理论风格及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