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锦涛 《兰州学刊》2008,(7):152-154
李贽打破“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标准,以自己的是非为标准评价历史人物,具有独特的特点。他注重历史人物的功利效果,讲求原情论势以品人,关注历史人物的人民性,反对用道德原则简单评价古人,主张用用辩证对比方法来评价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2.
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历来为史学界所关注.而有关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则意见颇多歧异,呈现出泛化的趋势,这不利于推进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其实,在如何看待评价历史人物标准问题上,一是要重视民族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积淀,二是要把握基本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从理论认识和具体研究中推进对历史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主导价值体系每每会随之发生更新或演进,历史认识以此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也势所必然。但历史认识不是一种同时空的认识,而是一种异时空的认识,因此,其价值取向如何与时俱进,则显得更为复杂且至关重要。对历史认识价值取向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必将繁荣当代中国历史学,必将把中国历史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并使这一历史学愈加折射出科学与人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4.
李贽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思想旗帜和一代思想文化巨人,一位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大思想家。在中国,他被诗人们赋予了犹如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式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被哲人们赋予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之人”或“坐圣门第二席”的崇高历史地位。在国际上,他以一位为真理而献身的“哲学的烈士”的崇高人格形象,被称为“中国人中罕见的典例”。文章对李贽在哲学、史学、伦理学、政治经济思想、文艺思想和宗教思想诸方面所作出的理论创造作了全面的阐发,以展示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并通过李贽思想对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深远历史影响及国际影响的论述,凸显了李贽的自由精神和批判精神对于探索现代理性重建之路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的区别 通常我们把历史认识分为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两个层次。如:考察秦代修筑长城的具体经过,是历史事实的认识;考察秦代长城修筑的历史意义,则是历史价值的认识。历史事实认识与历史价值认识的区分依据,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正> 李贽是明末反封建礼教的进步思想家。他所以被称为“异端之尤”,是因为他反对封建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了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船山对于李贽的反传统表示极大的不满,显示了其价值取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致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问题,也就是以什么作为价值取向标准问题。从孔子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就十分重视人的  相似文献   

7.
(一) 在社会活动中,人们的行为无不具有目的性。在历史研究中,处于不同时期、隶属于不同集团的史家的观念千差万别,这些现象无一不牵涉到一个重大问题──价值。  相似文献   

8.
《江汉学报》今年第5期的学术报道中,报道有湖北省历史学会年会上对李纲的评价问题的讨论情况。报道介绍了《论李纲》一文的主耍论点,以及与会者的讨论意见。对历史人物进行正确的评价,是历史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史学界已经做出很多成绩。由于观点和方法的差异,由于史料的掌握与分析、认识的侧重与深浅等的差异,在史学工作者队伍中对同一历史人物会作出不同或者不尽相同的评价,这是并不奇怪的;所以需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经过讨论,达到共同的认识。达正是党的百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二千余年。这在中国思想史上都是罕见的。今天回过头来,作出认真的总结,找出它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并为它在当代意识形态领域安排一个恰当的位置,是有必要的。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主要有以下原因。1.封建的生产方式长期相对稳定对中国古代史的分期,或以为从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到鸦片战争以前,延续二千多年;或以为自西周武王革命以后就进入封建社会,至鸦片战争,共计三千年左右。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自…  相似文献   

10.
同认识其它事物一样,无产阶级革命者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如果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出现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只能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规律,对它作出科学的预见和轮廓的描述,那末,在社会主义制度相继在一些国家建立之后,特别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反复和曲折,我们就有条件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从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符合实际、越来越深刻了。在这里,我们回顾一下自从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一百多年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过程,对于正确理解十二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于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明中晚期出现了一股追求“真人”的热潮,包括李贽在内的尚真派文士对“真人”情有独钟,评价甚高,是他们做人的最高理想和道德境界。联系当前的道德教育要想走出目前所面临的种种困惑和误区,就有必要对道德教育中形而上的层面作出必要的反思。当前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要以完善和发展道德人格为目标,以“真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以民主化的模式和方法,有层次性地循序渐进,着力于向“真人化”转变。  相似文献   

12.
<正> 山东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山东历史人物辞典》,邀我作序,意在溯古述今,对齐鲁之邦的历史发展和历朝历代的著名人物,作个简略的回顾与概要的介绍。对此,我虽略知一二,不致数典忘祖,但毕竟才疏学浅,难免挂一漏万。却之不恭,只得勉为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封建伦理思想,在战国末期已大体形成;秦汉至唐前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唐中叶至明中叶趋于成熟,达到高峰;明中叶以后开始衰落。封建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三纲五常,而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则是它的重要内容。封建伦理思想从形成到衰落的过程,是夫权不断强化、扩大和妇女被封建礼教压在社会最低层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宋明时期,已达到了它的高峰。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说,治天下易而治家难,难就难在妇女身上(《通书》第三十二章);因此,要治  相似文献   

14.
汪精卫一生的思想、行为复杂多变.从1905年他在<民报>发表文章,至抗日战争时期,其对三民主义及三大政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 <民报>时期大力宣扬三民主义;国民党改组时期对三大政策由不甚理解到坚决捍卫、执行;蒋汪对峙时期对三民主义进行实用性和功利性歪曲;抗日战争时期实行亲日卖国的所谓"三民主义".至此,汪精卫对三民主义的歪曲和肢解,表明他彻底背叛了三民主义,并彻底背叛了中华民族,成为中华民族的败类.  相似文献   

15.
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是影响中国革命和建设成败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探索的马克思主义新课题.在我党80年的奋斗历程中,毛泽东正确地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两个部分;邓小平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形成了吸收利用资本主义的重要思想;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我党在新形势下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论及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时,比较多的同志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即: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就是历史唯物论,二者是一回事,是不同的名词但包含着完全相同的内容。而他们所理解的内容,主要就是现行哲学教科学中关于历史唯物论体系的几大块内容。对于此种观点,我不能同意。那么,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到底如何?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认识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发展?如此等等,需要我们给予回答。本文试就上述几个问题作一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17.
我对宋朝历史地位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曾瑜从教育、宋学、科技、史学、词、散文和诗等七个方面对宋代文明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探讨,认为宋代文明在当时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朱瑞熙从自身两次编撰“宋条”的体会出发,对宋朝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再认识;邓小南从中西方对宋朝历史的不同认识入手,重新探讨了宋朝历史,并阐述了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以及现在我们所应有的态度;张邦炜将宋朝放到整个历史的进程中,对其与前后朝代予以对比,进行了科学定位;胡昭曦从宋朝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宋朝的社会变革入手,对宋朝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再定位;何忠礼则从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技成就等三方面专门对南宋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探讨。这些文章一致认为,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其在中国古代教育、科技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中国与其他东方国家一样,无一例外地出现了以传统之盾抗击西学之矛的文化“自信情结”。虽然,文化自恋的虚骄,缺乏虔诚的工具意识以及权宜的“中体西用”在过去的纷纷出局,已成为历史宿命。但是,对这些历史遗产的未来价值,理论的历史命运,在新的时代,还需要我们作出更有勇气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中学历史课本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有900余人,其中中国史660人(古代340人,近代190余人,现代130余人);世界史250人(古代70人,近代120人,现代60人)。这么多的历史人物,要让学生全部记住是相当困难的。若不讲究科学的记忆方法,就会出现张冠李戴,人事混淆等错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引导学生用几种方法加强记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众多有影响的甘肃历史人物 ,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宋以前甘肃历史人物数量多 ,级别多 ,影响大 ,宋以后人物数量大为减少。元以来随着藏传佛教的兴盛和中国回族的形成 ,甘肃产生了一大批藏、回族民族宗教人物。人物集中于世家大族及武将多是甘肃历史人物的又一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