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土族习惯法的产生、发展和运作深受土族民间信仰的影响,习惯法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由民间信仰中的各种禁忌、仪式、巫术构成,而神灵观念和内心的信仰是土族习惯法最主要的来源,各种禁忌、巫术直接推动着土族习惯法的有效执行。同时,土族习惯法又维系着民间信仰的内在结构,强化了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土族民间祭祀圈与信仰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民和三川土族村落中的部分神祗为切入点,试图用文化人类学中的祭祀圈、信仰圈理论来解释和探讨土族民间信仰与土族村落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3.
土族民间信仰中的“发神”活动作为土族信仰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艺术、宗教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在保留和遗传古风的同时融入了多种信仰文化,具有融合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土族民间信仰的内容特别丰富,有多种文化的因子,其中精怪信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此,文章主要对土族地区半神半鬼的"猫鬼神"信仰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土族民间“传闻”及其背后的信仰民俗事象为研究个案,试图去破解传闻与信仰民俗之间的一种意义联系。在土族的生活中,传闻和信仰民俗在一个既有神秘性却又充满现实感的平台上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传闻对信仰民俗有着强化和解释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土族纳顿面具舞解读(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和土族纳顿的三国戏系列面具舞能够进入土族纳顿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当时国家统治教化需要是重要因素,民间凭借国家倡导借机发展民间信仰是内在因素,而汉族人口大量进入土族地区乃至于被融合进土族是其进入并获得立足进而得到长久发展的基础条件、重要保障,土族完成从游牧生活向定居农耕生活的彻底转变是接受三国戏并一直上演的经济基础。纳顿中的"五官舞"再现土族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土司接受中央王朝封授这一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参阅国内外一些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宗教人类学理论对土族民间信仰中法拉"发神"民俗现象进行了解读,并与土族"拉哇"、"什典增"和南方的"扶箕"活动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热贡“六月会”的宗教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贡“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地区藏族、土族及部分汉族群众普遍参与的宗教性民间节日 ,关于其文化内涵 ,人们各抒己见 ,说法不一。文章运用宗教学理论就热贡“六月会”中的民间信仰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嘛呢会"是以藏传佛教信仰为内容和纽带,以土族中老年善男信女为主体,以某个民间庙宇为基地自发结社而成,并于每月固定的日期到庙中进行的宗教聚会活动。在现阶段,土族"嘛呢会"活动对解决土族社区居民的心理困扰、感情寄托及在满足老年人情感生活和促进土族文化的传承及建设和谐的民族社区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甘肃陇中汉族民间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观照民间信仰,就会发现在多神信仰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强烈的崇拜意识。与民间信仰相关的民间仪式满足了广大民众的社会需要,民间信仰也成为建立在现实秩序基础之上的一个象征体系。民间信仰不仅是一种民俗现象,而且也是对民间社会的象征性表述。  相似文献   

11.
中国汉族的村落、宗族与民间信仰的仪式和象征历来为汉学人类学家所关注。文章选取华北地区一个典型的汉族村落——北村,基于春节期间的祭祖仪式对该村落祖先崇拜的信仰和仪式以及村落的宗族组织进行了考察,探究了祖先崇拜的原因及重要的象征体系——“家堂”,并分析了“院”的形态和作用,认为民间信仰和仪式对家族整合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解读穿越时空的艺术——凉山彝族服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凉山彝族服饰是彝族民间艺术中最精彩、最耀眼的组成部分,它的完美均达到了“色彩组合之美、造型风格之美、材质图案之美、工艺制作之美、缺陷掩饰之美”。它的形成是彝族人民经历了千百年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生活等传统观念完整的和深层积淀的一种文化符号,并是凉山历史变迁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民间宗教的语言主要通过它的符号系统来表达。在城镇化农村中,民间宗教的符号系统构建了一套隐性的、非正式的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体系。这一体系为农民向市民转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对促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对城镇化农村的发展稳定,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当然它的过度发展则容易形成特定利益集团,可能控制村民精神,对城镇化农村的正式权威产生挑战,从而影响农村稳定。妈祖信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正确处理民间宗教的语言与城镇化农村治理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农民公民意识的培养,还有利于农村的和谐治理。  相似文献   

14.
林纾的笔记集《畏庐琐记》,反映了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社会百态。文章以《畏庐琐记》所载之旗人东岳崇拜和士子祈神等民间信仰现象为例,利用方志、笔记等地方文献,分析民间信仰的世俗化特点,指出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特定人群有自身的崇拜对象和信仰行为;另一方面,当面临人生的不确定因素时,民众会“随俗”走进祠庙,焚香祈祷。与向什么神祗祈祷相比,此时他们更为关注的是如何顺利实现心中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贵州民族地区当代民间信仰,不仅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而且还会在贵州城镇化建设中一直影响贵州民族地区一般民众的行为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该文对黔东北松桃县城的"世昌广场"、"七星广场"两社区与孟溪、迓驾两乡城镇化建设以及正大乡新寨民族文化传承基地进行了调研和思考,以考察黔东北城镇化建设中...  相似文献   

16.
花儿是西北汉族、藏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裕固族、蒙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群众,在特定的自然地域生态文化空间中,表达个人和群体心理情感及社会生活状态的一种跨越民族文化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行为和活动。它表达着各民族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生活状态,以唱与听的交流方式传达与沟通自我心灵的呼唤及意识互动体验,是西北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艺术表达,是各族群众交流互动和多元共存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习俗环境中,侗族妇女的性别角色与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信仰等民俗活动紧密相连,在这种强大的习俗压力下,久而久之侗族妇女形成了符合当地社会规则和价值标准的内敛、含蓄的性别特征。这种性别特征一旦形成后,反过来又会强化已有的民俗文化,使当地的村落社会结构得到新的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8.
卖花声是商业叫卖声之一,它的出现与宋代经济的繁荣、都城的建制、俗乐的发展以及行会制度都有关系。经艺人加工、改造后,卖花声成为说唱伎艺——吟叫,具有音中律吕、曲调宛转的特点。宋代文学作品中的卖花声意象具有三方面的内涵:春天的象征,都市繁华的象征,和平美好生活的象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土族的起源、发展、形成与延续为背景,探讨在历史时空变幻中,土族的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经历了怎样的传递和调整过程,以及当前土族精英分子如何利用部分历史记忆和学术资源影响土族民众,土族民众如何利用历史记忆资源获取各种利益,从而为土族族群自我认同的历史变迁及现存的学术争论提供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是简单和脆弱的。儒、释、道三教能够合三为一,共同交织在一起影响着中国农民的思想、价值和观念。民间宗教信仰构成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民间宗教是我国社会底层人们的一种信仰方式。通过对民间宗教状况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农民的生活意义和精神世界。民间宗教在苏北的存在状况大体有佛教体系、道家体系、民俗体系和民间信仰四个方面。随着外界约束力的减少,农村民间宗教信仰中出现了管理混乱、工作网络不健全和过分夸大民间宗教作用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