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东剧变以来,雅尔塔体制日益成为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学者们一致认为雅尔塔体制的内涵不宜理解得过狭,也不宜过宽.关于雅尔塔体制的性质、特点和评价有明显的分歧,但都对传统观点有突破.学者们还对雅尔塔体制与冷战的关系、凡尔赛体系与雅尔塔体制的异同、雅尔塔体制与东欧国家的集团化等方面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对苏联与雅尔塔体制以及中国与雅尔塔体制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2.
3.
雅尔塔体制在联合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联合国的诞生铺平了道路,同时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国际格局使联合国陷入了困境。雅尔塔体制的终结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揭开了联合国的新篇章,它既为联合国发挥其作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联合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雅尔塔体制在联合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联合国的诞生铺平了道路,同时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国际格局使联合国陷入了困境。雅尔塔体制的终结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揭开了联合国的新篇章,它既为联合国发挥其作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联合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雅尔塔体制是大国对战后世界的安排,它的构成包括:新"绘制"的战后世界政治地图、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政治体制、以三大经济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为核心的经济体制.雅尔塔体制反映了全球化的需要,全球化推动着雅尔塔体制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论雅尔塔体系与冷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以大国合作为基础的雅尔塔体系成为维护世界安全的新秩序。然而,1947年3月冷战的爆发极大地冲击了雅尔塔体系的大国合作大厦。以美国和苏联各自为政的两大阵营时而合作,时而对抗,但对抗始终没有冲破合作的底线。可见,关于雅尔塔体系导致了冷战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冷战与雅尔塔体系是背道而驰的,冷战的核心是对抗,雅尔塔体系的核心是合作,雅尔塔体系不是导致了冷战,而是限制了冷战向热战的发展。相反,雅尔塔体系崩溃以后,不仅冷战思维依然存在,而且热战甚至是大规模的战争不断升级。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世界格局发生了真正具有全球意义的三次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国际关系史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雅尔塔格局;至20世纪末,以苏联解体宣告了两极世界格局的瓦解,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和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雅尔塔体系的创建国之一,雅尔塔体系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雅尔塔体系有关中国问题的安排并不仅仅限于雅尔塔秘密协定,它还包括有关中国国际地位的规定和对日本占领中国领土的处理规定。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对中国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给中国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苏联、东欧的剧变,东西方的冷战局面结束,雅尔塔体系宣告瓦解,国际格局趋向多极化,国际关系呈现出更多交流与合作的良好态势。然而,作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尖锐对立对抗的东方前沿阵地的朝鲜半岛,其局势仍不稳定,围绕着半岛和平与统一问题时常发生龃龉和斗争,前景扑朔迷离。朝鲜半岛局势被视为“冷战活化石”,依然是世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一战的爆发使维也纳体系建立以来欧洲百年权力平衡被打破,战后欧洲新的力量对比失衡与秩序的不稳定性造成各国之间缺乏必要的互信机制,以维持和平目的而建立的凡尔赛体系因其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建立伊始就极不稳定。《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近乎掠夺性的惩罚促使一战后的德国在内外困境中寻求生存空间,国际与国内局势的变化促使纳粹党于20世纪30年代一跃成为德国第一大政党并进而掌权,从而使德国再次崛起,成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11.
本文梳理了建国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美日安保体制的研究成果,并加以评述。在此基础上分析美日安保体制的前景,指出同盟道路并不平坦。  相似文献   

12.
为了反击西方国家的冷战政策,苏共和欧洲有关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于1947年9月在波兰成立了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但此时已经执政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和已经控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希腊共产党却被拒之于大门之外。对此,学术界至今未曾进行探讨。笔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阿尔巴尼亚已成为南斯拉夫的卫星国。鉴于南阿两国的这种特殊关系,苏共中央没有邀请阿劳参加,而是由南共中央代表阿劳参加情报局的活动。关于希共未被邀请与会,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苏联恪守斯大林与丘吉尔在1944年10月达成的“巴尔干百分比”协定,将希腊视为西方势力范围,因此不便邀其参加;第二,战后初期苏联外交的重点是维护和平环境和雅尔塔体制,而不是倡导和支持世界性的社会主义革命。因此,希共领导的武装斗争显然不符合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13.
雅尔塔会议中,美苏英三国签订的《雅尔塔秘密协定》,以牺牲中国主权为代价,满足了苏联提出战后在中国东北享有特权的要价,美国和英国也获得了各自在中国的利益,苏联则同意对德战争胜利后参加对日作战。《蒋介石日记》《蒋经国自述》及《艾登回忆录》都对《秘密协定》侵犯中国主权的行径有比较详细的记录,同时也证明在美苏强权政治的压力下,中国与苏联通过谈判,苏联获取了比《秘密协定》还要多的好处。《秘密协定》无疑是美苏英强权政治对中国主权的践踏,新中国的成立使其部分破产。自此中国逐步摆脱受列强任意操控的命运,逐渐成长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当下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为国家间关系指出了完全不同于西方强权政治的一条道路,但是西方强权政治的影响根深蒂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仍需要克服很多阻力。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投资基金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也初步确立了我国投资基金的政府监管体制。但总的说来,我国投资基金法律制度建设比较缓慢,对投资基金的管理相对滞后,从而导致投资基金监管体制也不够健全。本文在回顾投资基金监管历程的基础上,对我国现存投资基金的监管制度做了简要评价,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与缺陷,最后提出了投资基金监管体制健全完善之建议。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伴随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和国家财政体制的变化,县级财政体制的演变历经了三个阶段性的变革。不同时期的县级财政体制对县域社会经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其中与计划经济体制相结合的“一灶吃饭”下县级财政体制导致城乡差距的扩大;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分灶吃饭”下包干体制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导致县域经济严重的横向失衡;而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又产生了财政的纵向失衡,使县级财政陷入困境。这种状况的发生有制度环境、收支划分方面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历次财政体制改革都只注重中央与省级财政关系的博弈,县级财政完全失去了参与分权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横向拓展、纵向深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研究,是新世纪新形势下党中央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和战略任务,是深刻洞悉和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重要举措和必然选择,也是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努力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理论诉求。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繁杂的社会工程,包括执政基础、执政理念、执政资源、执政方略、执政环境、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七个主要方面,被党建专家形象地称为"执政七谋"。本文就其中的"执政体制"相关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梳理与系统综述,并作简要评论与合理展望,以期引起学界对该课题的密切关注与高度重视,并为今后进一步的深入探究积累资料、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学术界对该课题仍需进行深入系统的科学探究。  相似文献   

17.
现代企业制度客观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理论上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微观层面上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分析入手 ,探讨了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提出了从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体系、财务管理的组织体系、财务管理的制度体系和监督体系等四个方面 ,构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19.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皇权高度发达的时期,朱元璋和以后嗣君为了实现“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对国家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形成了明朝独特的政治体系———中央双轨辅政体制,使皇权得到了空前强化。  相似文献   

20.
我国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关键时期"抢救式"地保护了我国大多数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野生动植物资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主要是按照资源要素设立,且各类自然保护地分属不同的环境及资源管理部门,并依据不同的法规、标准建立和运行.由于缺乏统一的设立方式,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如分类不科学、区域重叠、保护标准不清晰、公益属性不明确、多头管理、权责不落实、保护与开发矛盾难以协调等.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治理能力,形成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的自然保护管理效能.在梳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及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情况,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指出建立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必须彰显中国理念、打造中国模式、体现中国效率,为科学高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了方向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