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来云 《探求》2004,(6):12-14
目前,我国弱势群体数量的增多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分析弱势群体问题凸现的原因,有助于深化对改革的认识,及时调整现行政策,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弱势群体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霞 《学术交流》2007,(3):125-128
弱势群体问题是目前中国社会处于“矛盾的凸显期”的一个重要表征,它凸显了一类矛盾即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矛盾。建设和谐社会内在要求解决这一矛盾,保护弱势群体,这样才能实现“各得其所”的要求,促进社会稳定有序,使整个社会充满创造活力。建设和谐社会为弱势群体保护提供了宏观理念,即强弱势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存。它包括四点:思想上的和谐整合、利益上的和谐整合、制度上的和谐整合与生存上的和谐整合。在实践这一理念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三项基本原则即实质公平原则、基本人权原则和持续保护原则。实施弱势群体保护首先要发挥政府保护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完善就业和再就业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弱势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提高其生活水平。其次要实现社会救助的重要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和其他社会资源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作用。再次要鼓励弱势群体的自力救济,促进弱势群体实现根本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许小玲 《社会工作》2008,(23):31-31
安徽省义工联盟是安徽最大的一家义工中心,以“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服务弱势群体,关注社会民生,发展民间力量,维护和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开展支教助学、助农等公益活动,为儿童、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提供帮助;致力于与其他民间团体合作交流,推动安徽本地志愿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长清 《社科纵横》2007,22(8):46-47
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不断受到社会的关注,建筑行业是吸纳农民工的重要领域,本文结合工作实际,首先分析了建筑企业农民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工资拖欠问题、培训不足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张敏杰 《浙江学刊》2003,(3):126-131
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具有相对性和比较性特征的概念 ,该群体的成员是社会福利和社会保护的对象 ,并且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本文以浙江省为个案 ,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的地区也不能漠视弱势群体的存在 ,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随着弱势群体问题日益成为新世纪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建构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系统的任务越来越紧迫。为此 ,作者以浙江为例 ,对弱势群体支持系统的构成与机制进行了分析 ,对弱势群体能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联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6.
陈伟民 《探求》2006,(3):23-27
2005年12月22—23日,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举办了“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香港、广州地区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围绕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的关系、社会不公平现象、法律在实现社会公平中的作用、弱势群体问题、社会心态等方面,从多维视角对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一、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李明华(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研究员)认为,社会公平问题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关键时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社…  相似文献   

7.
转型期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德顺 《社会》2004,(10):37-41
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 结构转轨的过程,是大量社会问题得以出现 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随着近年来关注弱势群体呼声的高涨,使得一时间被大多数人忽视的弱势群体的问题浮出水面。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工作报告和"帮扶弱势群体工程"的实施,以及各大媒体对弱势群体的大量报道,无一不显现出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钊 《唐都学刊》2003,19(4):79-83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正义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体现,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科学界定和合理划分弱势群体,是做好救助工作的基本前提.扶助社会弱势群体,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政府应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加大社会支持与保障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陈智勇 《唐都学刊》2008,24(5):81-85
周代的和谐文化主要体现在制度控制、精神控制以及艺术审美三个层面.在制度控制层面,通过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控制措施,通过推行荒政制度,关注弱势群体,通过控制人们物质消费的过度行为,以实现人际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精神控制层面,人们通过宗教信仰、道德修养以及礼乐为用等方式加强社会成员对社会规范的遵从,强化个体身心修养和谐意识,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艺术审美层面,表现为味觉审美上的和谐,表现为视觉审美中的阴阳和谐以及建筑审美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9,(11):75-80
社区建设的要义在于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在人本视角下构建民族互嵌型社区,能够增强民族信任、增加收入来源、提升生活质量、增进平等意识,对于激发社会活力、优化社会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人本视角下构建民族互嵌社区的基本路径有:重视社区成员的需要,关注社区弱势群体;提升人的素质,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发展社区和谐文化,完善社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急剧扩大的贫富差距已经并可能继续威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社会和谐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贯穿其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因此,控制贫富差距扩大,减少贫富差距扩大对弱势群体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不仅是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经济快速增长的保证,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发挥民间组织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五次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已经把解决城市弱势群体的问题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实际上,城市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政府是主力军,但是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民间组织作为解决城市弱势群体问题的一支力量,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民间组织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优势何在?目前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主要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本文作者就这两个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白河县积极行动,采取各种措施,对辖区内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实施救助,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蓝天,也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4.
张广林  胡小浪 《社科纵横》2006,21(12):178-179
关注弱势群体,完善体育健身社会支持系统,必须建立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模式。本文围绕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目标,构建了一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整合的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网络模式。  相似文献   

15.
2012年3月,全国备受关注的"两会"在北京开幕。作为建言献策最好渠道的提案,今年除了数量超越历届外,所提建议更加具有针对性、可行性更强。它始终把关系国计民生的内容放在首位,更加关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关注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在海洋大发展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6.
黎东梅 《创新》2009,3(11):91-93
非政府组织作为国家和社会管理工作参与主体之一,与政府及一系列公共行为主体共同承担着对公共事务管理的责任,在促进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优化政府政策制定、动员社会成员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各捐赠主体对非政府组织捐赠的资金是非政府组织立足之本,正确理解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支持、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  相似文献   

17.
社会救助方式的基本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在关注弱势群体生存性需求的同时,还应关注其发展性需求。所以,新型的社会救助方式应发展出包括现金给付、实物提供、服务提供、心理援助、凭单兑换、资产建设、权利维护在内的多元综合体系,这样将有利于贫困问题的系统性、科学性、人性化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张广林 《社科纵横》2007,(10):155-157
弱势群体是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发展弱势群体的健身体育活动,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对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运行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公民利益团体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公民按照共同的利益追求和共同的兴趣爱好形成的社会组织。社会主义社会公民利益之间及公民和社会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和矛盾,这种矛盾会以利益团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和谐视野下的公民利益团体建设就是要整合社会利益,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达到社会利益的共存共赢,实现多元利益共享。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女已经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群体。关注农民工子女的舆情,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民工子女的不良舆情表现为:自我封闭、极度自卑、心理失衡、逆反与不满和反社会人格等。如何从制度、环境和自身等方面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不良舆情的调适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