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馆阁制度,历来学者多有论述,而南宋馆阁制度,则论述者极少。论者多以南宋馆阁承袭北宋,无所发明创造,故不予重视。实则南宋馆阁自有其特点,今试文以述其大略。南宋馆阁,承北宋元丰改制后制度,亦以秘书省为职事机关。不过在高宗即位之初,宋、金战事方急,史官职事俱废,秘书省亦有名无实。建炎元年(1127)七月,“诏台省、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有两次“鹅湖之会”,都是发生在南宋淳熙年间。 鲁迅在《看镜有感》一文中说:“不知道南宋比现今如何,但对外敌,却明明已经称臣,惟独在国内特多繁文缛节以及唠叨的碎话。正如倒霉人物,偏多忌讳一般,豁达大之风消歇净尽了。直至后来,都没有什么大变化。” 南宋政权确实令有志之士颓丧的。赵构统治集团自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南渡,  相似文献   

3.
建炎三年二月,为防止金军南下江南,南宋建立了专门的江防机构。高宗前期,沿江措置司、沿江制置司和沿江安抚司都是正式的江防机构,自高宗后期始,沿江制置司成为唯一常设的江防机构。从江防机构的管辖范围、长官的选任、军事力量的配置看,南宋王朝似乎并没有真正重视江防和水军的建设,这其中的矛盾反映出整个宋王朝对军事力量的紧张与不安,也是宋朝军事软弱的表征和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金灭亡辽朝期间,宋与金结盟,夏与辽关系亲密,宋夏双方均试图借辽金的力量来攻击对方,宋夏处在交战的敌对状态。辽被金灭亡后,宋与西夏的关系发展随着金与宋夏的关系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建炎以后,宋夏疆界为金、伪齐阻隔,宋夏间已无直接的利害关系,为对付共同的强大对手金朝,成为南宋与西夏相互发生某些联系的主要因素。至建炎三年,西夏不再向宋称臣,宋帝亦不再直接向西夏颁赐诏书,宋夏之间自继迁以来所确立的朝贡关系也就此中止  相似文献   

5.
女真族完颜部建立的金朝政权,自公元1115年(金收国元年)到公元1234年(金天兴3年),约与南宋相当。在货币方面,金初“用辽、宋旧钱”,以后,贞元二年(1154年),“户部尚书蔡松年复钞引法,遂制交钞与钱并用”。再后,即用银钞。到金代末年,通货膨胀,人民专用白银。总的说来,金代的货币,可以分为三种:一为铜钱,二为银币,三为  相似文献   

6.
一 问题的提出 公元1125年(宣和七年),金国蓄谋已久的侵宋战争开始了,毫无作战准备的宋军很快的就被金军所击溃。宋统治集团的高级官僚们在对外方面,长期以来奉行着屈辱求和的政策,这时,面对着金兵的强大压力,失败主义的情绪更加笼照着宋政府。徽、钦二帝及追随他们的投降派官僚,自己害怕敌人,不敢抗抵,也不准人民起来抗金。112年(靖康二年),宋朝皇帝终于往东京(开封)被金兵所俘虏。同年,宋高宗即位于南  相似文献   

7.
宋孝宗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爆发的李金起义,是一次少数民族和汉族饥民联合起来反对苛斂、争取生存的斗争,在南宋农民战争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但是,关于这次起义,史籍记载不一,存在不少疑问,有待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北宋末年的信王赵榛,是宋徽宗赵佶的第十五个儿子。他生于北宋大观四年(1110),政和元年(1111)封福国公,宣和七年(1124)封平阳郡王,靖康元年(1126)拜庆阳昭化军节度使,封信王。①靖康元年十一月,金军第二次围攻汴京(今河南开封市),闰十一月城陷。北宋的徽、钦二帝出降。女真贵族于第二年的三月底,将赵佶、赵桓及在开封的北宋皇族尽数押解北去,信王赵榛也在其中。以后,赵榛  相似文献   

9.
有宋一朝,共行明堂大礼48次(北宋17次,南宋31次),嘉祐七年(1042年)三岁一亲郊制度形成完善、固定的制度后,共举行明堂大礼47次(北宋16次,南宋31次),与南郊大礼一起共同组成宋代祭天大礼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1234年1月金亡以后,南北形势由宋、金对峙变为宋、蒙对峙。这年6月,南宋发动了收复河南“三京”(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商丘)的军事行动,结果以失败而告终。宋、蒙战争正式爆发。对这一历史事件,前人撰文多有涉及。笔者拟对南宋这次军事行动失败的原因,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11.
南宋初年,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举行了武装起义,其斗争锋芒直指南宋朝廷。这时是宋代农民起义最濒繁的时期。与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湖湘钟相杨太起义的同时,在福建路有著名的范汝为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自建炎四年(一一三○年)七月爆发,到绍兴二年(一一三二年)十二月失败,前后经历了两年半之久,队伍发展到十多  相似文献   

12.
在金灭辽之际,由于各种力量的利益冲撞及矛盾的交织,使辽一些将领重新权衡自己的利益和 价值取向,走上了背主降金之路。其投降后,参与了金的战略部署;在战场上,积极配合金军征战,成为金军灭 辽及攻宋的关键性要素。然而,民族的归属感又使其怀有寄人篱下的心态。当金主对其产生信任危机时,其 降金企盼荣华的政治情结开始动摇,部分降金武将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政治处境,使之又一次走上了背叛。 他们的背叛行为从道义上讲,是难以让人理解和接受的,但也是降金武将又一次的无奈选择。  相似文献   

13.
宋金绍兴辛巳(1161)战事,三衙诸军作为南宋最主要的军事支柱,其表现关乎战事胜负。马军司主力暨殿前司两个军于战前西上京湖荆襄,实际上是中了金主完颜亮声西击东的诱敌之计,此举直接导致宋军淮西守御力量削弱,为金军直逼采石江面创造了有利条件。殿前司护圣马军参与的采石之战,挫败了完颜亮由采石渡江的雄图。步军司左右两军遂行的胥浦桥之战,则以近千兵马的折损为代价,迟滞了金军对扬州的突袭,淮东宋军刘锜部七万大军才得以经由扬州安然退回镇江,从而确保了南宋镇江段江防的安全,是一次极其典型的战斗失败但战略胜利的重要战役。在完颜亮遇弑之后,以马军司、步军司为主的南宋三衙诸军收复两淮,并趁势分别夺取了泗州、海州。马军司赵樽部在荆襄战区所遂行的蔡州之战,宋、金两军数度攻防易手,是马军司诸军继顺昌大捷之后再次打出赫赫威名的激战。  相似文献   

14.
这一即席谈,无非英语的“tabletalk”,法语的“propos de table”,就象是餐桌上的谈话.三朝名画,不正是东方的琼浆(nectar)和玉食(ambrosia)么?三朝画呢?首先是元,其次是明,最后才是清朝的绘画.元是蒙古人主中原以后建立的王朝称号.太祖铁木真(成吉思)公元一二○六年(宋宁宗开禧二年)即位于斡难河之源(黑龙江上游),一二二七年(宋理宗宝庆三年)灭西夏,兵力远及欧洲.太宗一二三○年(定三年)定都和林(今库伦西南),不久灭金.世祖忽必烈才在宋理宗景定元年建立“中统”年号,以这年为元年(公元一二六○年).一二六四年(景定五年),元至元元年,始都北京,八年(度宗咸淳七年,公元一二七一年),才定国号叫大元,十三年(端宗景炎元年,一二七六)灭宋.如果从宋亡后起算,自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到至正二十七年(一三六七),首尾不过九十一年,日本大村西崖的《中国  相似文献   

15.
北宋末期,北方的金人势力逐渐强大起来,金人贵族的扩张野心也随着军力的充实而猖獗一时,宋金的民族矛盾激化了。而宋王朝对国内人民施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又激起了国内人民的强烈反抗。民生凋弊,农村破产,义军四起,王朝分崩离析。这就给金人大举进犯提供了可乘之机。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东二年),金兵很快夺取了宋王朝的京城汴梁(今开封市)。徽钦父子被掳,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即帝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后又惑于佞臣黄潜善、汪伯彦等人的鼓吹,南迁避敌,最后定都临安(今杭州市)。是为南宋之始。  相似文献   

16.
公元1231年秋,拖雷统帅蒙军三万强行假道南宋四川,深入金朝河南,并于次年正月击溃金军主力于三峰山,将大金帝国推到了覆灭的边缘。历史上将这一重大事件称为“假道灭金”.蒙古通过这一军事行动取得了全歼金军精锐、突破潼关——黄河防线和扰乱南宋四川,窥探南宋实力的多重战果。自元及今的论著对“假道灭金”总是极力称道。元初郝经称此举“得兵家之诡道”。元朝史家说:“天朝取道襄、汉,悬军深入,机权若  相似文献   

17.
赵开酒法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开是南宋初年的一个著名理财家.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到绍兴七年(1137),他曾相继担任同都大提举川陕茶马事、川陕宣抚处置司随军转运使、专一总领四川财赋.四川都转运使等要职,创立了一套新的财政模式,大体上奠定了南宋四川赋税体系的基础.绍兴七年,四川的财政岁收高达3667万缗,其中,“劝缗激赏等项窠名钱物共二千六十八万”,都是新增税收.这比北宋末年四川的1599万缗财政岁收几乎多了一倍.  相似文献   

18.
宗泽(1059—1128年),字汝霖,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生活于北宋、南宋之交国内民族斗争激烈进行的时候,是在抗金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将帅,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乞回銮表疏,是宗泽在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至翌年七月主持东京军政工作期间,上宋高宗的主要奏章.宋嘉定年间,楼昉编刊《宗忠简集》,在其序中说:“公前后奏请为回銮而发者几二十有四.”这是指乞回銮的专折,人们概称之为“乞回銮二十四疏”.后又有人考查奏章内容,认为“泽力请高宗还汴凡二十八上”.查对《宗忠简公全集》,乞回銮疏有十八篇,在诸表中,除乞回銮表六篇外,《谢中使传宣抚谕表》、《谢除资政殿学士进阶朝奉大夫表》、《谢宣谕并赐茶药表》、《遗表》等,最后提出“早敕回銮”、“早回法驾”的请求,显属同类.可见,二十八篇说也是有其根据的.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学史上,著名作家诗人数不胜数,可是女作家却寥寥无几。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却以诗、词、散文多方面的才能,独创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李清照的一生跨越着北宋末与南宋初两个历史时期。尖锐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特征。北宋末年,北方金人兴起,北宋王朝屈辱投降,致使金人得寸进尺。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冬二次围攻汴京。1127年攻陷汴京,俘虏徽、钦二宗及赵宋宗室北去,北宋灭亡。(这就是史称的靖康之乱。)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在金人攻陷汴京时未被掳,逃至河南商丘。金人追来,他又逃至临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政权。赵构不顾民族的奇耻大辱,不思收复失土,苟安江南,极力支持投降派,打击主战派。 这一时代特点对李清照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李清照的生活和  相似文献   

20.
南宋范成大所撰《桂海虞衡志》十三篇,是一部记录我国南方地理、政治经济、物产及风土人情的重要历史文献。范成大(1126-1193),江苏吴县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在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至淳熙元年(1175)期间任广西经略安抚使。《桂海虞衡志》是范成大以自己在广西的亲身经历、实地调查、耳闻目睹之材料撰写而成,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特别是该书中记录保存了不少南宋时期华南少数民族及邻国情况的史料,尤为珍贵,常被民族史家所征引。为了便于广大文史研究者利用,1986年9月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由胡起望、覃光广两位同志整理标点、辑佚校注的该书铅印本(以下简称校注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