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祭孔源于先秦时期的民间祭祀,自汉代起,祭孔所彰示的道统获得了官方认可,并通过丁祭和官方不定期告祭得到固化,进而使得祭孔成为一种历时性的祭祀活动。由于不同时代孔子形象和祭祀礼仪的不同,使得祭孔乐舞的复原难以避免选择上的偏好,而不像韩国等沿承了传入时的释奠礼。公祭不同于孔氏家祭,礼乐的因时而变原则,要求当下祭孔需要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祭祀礼仪,突出孔子的先师地位,把孔子祭典和教师节结合起来,把祭孔大典办成中华民族的文化盛事,使之成为倡导尊师重道、展现礼仪中国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3.
尼雅95MNIM8出土一套随葬弓矢,形制为一张复合弓和四支非尖镞木箭,这种"一弓四矢"的葬具在尼雅高规格墓葬中十分普遍。这种随葬现象与中原地区的"礼射"文化存在联系,与史籍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体现出东汉时期中原贵族丧葬礼制特点。本文通过对出土弓矢形制和数量进行研究,认为精绝王族的丧葬习俗受到汉代礼制的影响,反映出中原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4.
徽州有许多独特的仪礼、习俗。如婚嫁礼俗:有开脸、上头、哭嫁、蒙红盖头、撤豆谷、避邪、唱好词、拜床、撒帐等;葬礼俗:有招魂、沐浴、饭含、上供、接三、人敛、开光、扫财、路祭、哭祭等。“士夫巨室,多处于乡,每一村落,聚族而居。不杂他姓。其间社则有屋,宗则有祠。支派有谱,源流难以混淆;主仆攸分,冠棠不容倒置,至于男尚气节,女慕端贞,虽穷困 相似文献
5.
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优良的礼仪文化中的“中和”的精髓是一种“强国安民”之术,值得我们去发掘,它对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礼仪是由一系列体态、器物等符号表征的文化行为,是人类最早的社会规范形式.祭祀礼仪是宗教崇拜的原生形态,它比神话和神学教义有更强烈的感性激发力.周礼是西周宗法社会的产物,包括了礼乐文明形式化的宗法宗教.其中属于吉礼的仪式以昊天上帝、远祖神灵为膜拜对象,体现尚德的伦理宗教;而属于凶礼的丧葬礼则以近亲死亡为祭祀对象,体现着鬼神禁忌和死亡恐惧的原始潜意识.它们一起构成了等级化的宗法宗教,在我国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主要从人类学和宗教心理学角度对礼仪宗教形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传统礼仪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社交能力、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高等学校,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不仅是德育教育的必需,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仪起源于原始先民的祭神敬鬼活动 ,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演变为社会的行为规范。周公“制礼作乐” ,对“礼”做出了创造性发展。由于礼仪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 ,代表着国家的整体利益 ,在塑造完美人格、协调社会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而礼仪教育受到历代当政者和教育家的重视。中国传统礼仪的精华可以作为当代新礼仪建设的思想资料。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改进和加强当代青少年的文明礼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尼礼”,即按尼姑的丧礼殡葬,在正史中仅见于北朝出家皇后的葬礼。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墓志中反映的尼姑丧礼进行分析,可发现尼姑的丧礼因人而隆杀不同,具体仪式与常人无别。尼礼异于世俗丧礼的地方,在于生前为尼,死后葬在尼姑聚葬之地。北朝尼礼的出现同佛教在北朝的流行密不可分,也与北朝丧礼等级的不断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若干特点(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有很多,除了学界普遍认同的诸如"天人合一"、"和为贵"之类的特点外,最富个性的特点则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崇尚伦理道德的人际关系、重视政务的价值取向、推尊入世的处世哲学、强调统一的政治理念和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 相似文献
13.
雨村歌者--浅析韩偓诗歌中"雨"的艺术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晚唐一大家,韩偓的诗歌独具韵味,突出表现为他经常写到的"雨"意象,雨中感时伤事,雨里落花,雨中风物的生机盎然,及雨中思妇,这诸多话题显示出烟雨苍茫的世界是其诗艺的特种元素. 相似文献
14.
15.
16.
清代一些学者基于鸿雁难以猎获等考虑,认为《仪礼.士昏礼》所记礼物“雁”是指家鹅。这种解释不符合礼书原义和周代礼俗。《仪礼》有“雁”和“舒雁”(鹅)对称之例;汉初婚礼使用鸿雁系上承周礼;周人具备短期饲养鸿雁的能力,下层贵族又多在秋末春初举行婚礼,取用鸿雁并不困难。这三方面事实足以证明《士昏礼》之“雁”本是特指鸿雁。婚礼用雁是在社会高度重视射猎技能和勇武品质的背景下产生的礼俗,“纳采用雁”的原始意义是把鸿雁这种猎物作为求婚者精于射技,具备社会和家庭责任能力的一种象征,汉代及后世学者从鸿雁的生理特性着眼对用雁象征意义的解释均属附会。战国礼书所载用贽等级带有设计成分,依据此种等级得出的“士级婚礼用雁属于临时使用大夫礼仪”的观点不足凭信,婚礼用雁应是周代各级贵族共用的通礼。 相似文献
17.
社会生活从运行过程和运行模式或运行机制上看,不过是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社会成员之间为了实现各自的目的或者共同的目的而进行的不断订立契约、并不断履行契约的活动过程。社会契约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对于社会生活的正常、有序运行,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有一定的维系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永江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38-41
对比中国哲学家庄子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生死观,可以彰显两位大哲的思想差异。对于生,庄子的态度是“形之委蛇,心之逍遥”;而海氏则是积极的,努力去寻找人类的诗意家园。对于死,庄子以为依乎天道,顺其自然,是洒脱的;而海氏的向死存在,则是凝重的,有责任的。 相似文献
19.
黄霖认为,从经济生活的视角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是文学研究的基本路数,但过去被简单化、庸俗化了。今后的研究一是要与哲学、心理学、宗教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各种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结合起来,二是要与创作主体、文本、接受、传播等各个方向的研究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文学与经济关系的研究真正生动活泼、有声有色。王兆鹏认为,稿费作为一种创作目的而被追求时,能够刺激作家的创作欲望,促进文学的生产;当它作为一种额外的经济来源而补贴作家的生活时,它能够改善作家的生存条件,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创作风格。王毅指出,中国古代的通俗小说或生动地再现官商的暴虐,或写经商者不可避免的悲剧以及对于清官、天道的幼稚幻象,淋漓着古代中国皇权经济的血腥气。张兵认为,经济生活不仅对于戏曲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戏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可以扩大戏曲的表演领域、调动演员的积极性、促进戏曲艺术水平提高、影响观众的精神生活。李桂奎认为,应加强从文本内部研究经济对中国古代小说的作用,并重点分析了个体的经济生活——“财色”——对小说叙事结构的统筹与调控。 相似文献